作者:李宗林,張茂平,王俊峰
【摘要】 咳嗽為臨床上的常見病癥,通常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內傷咳嗽病機復雜,治療較為困難。故分析內傷咳嗽的病因病機,闡述內傷咳嗽辨證治療的主要方法,以為內傷咳嗽的臨床診療提供更多的思考途徑。
【關鍵詞】 中醫;內傷咳嗽;病機;辨證治療
內傷咳嗽是指咳嗽時日已久,或反復發作,以長期咳嗽、咯痰為主癥的病癥。《素問·咳論》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痛……胃咳之狀,咳而嘔……”,說明咳嗽雖然為肺臟之本病,但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皆可使其誘發。臨床上,內傷咳嗽頗為多見,然其診療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滿意,故筆者從“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理論出發,分析內傷咳嗽的病因病機,并闡述內傷咳嗽辨證治療的七種主要方法。
1 內傷咳嗽病因病機闡釋
1.1 外感咳嗽遷延失治 肺外合皮毛,開竅于鼻,最易感受六淫之邪而引發外感咳嗽。若外感咳嗽遷延失治,久病邪傷肺氣,正虛而邪不退,或正虛而復感外邪,邪氣留戀壅滯于肺,則肺失宣肅而致咳嗽反復發作,如痰熱壅肺型咳嗽等。
1.2 肺臟虛損自病 肺臟虛損自病發展而成咳嗽者,多因肺臟疾病遷延日久,損耗肺氣,肺陰虧虛,虛火旺盛,灼傷肺絡,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發為內傷咳嗽,如因肺癌而引發的肺陰虧虛型咳嗽等。
1.3 他臟之病傳之于肺 肺為華蓋,受五臟六腑之百脈朝會,故五臟六腑發生病變皆可波及于肺,導致肺氣上逆而發為咳嗽。正如張志聰云:“肺主氣而位居尊高,受百脈之朝會,是咳雖肺證,而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歸于肺而為咳。”他臟之病傳之于肺而發為咳嗽者,多因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而釀成痰熱,過食寒涼苦泄而損傷脾胃;或七情內傷,肝郁化火而木火刑金,心火亢盛而上炎肺金,氣機不暢而瘀濁阻滯,營陰暗耗而陰血虧虛;或體虛勞倦,房勞過度,損傷腎陰而虛火上炎,損傷腎陽而寒飲積滯,以上病變皆可累及于肺而使肺之宣降失常,氣機不暢,呼吸不利,肺系功能失調而發為內傷咳嗽,如肝火犯肺型咳嗽等。
2 內傷咳嗽辨證治療方法
2.1 清熱豁痰法 此法適用于痰熱壅肺型咳嗽。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又為貯痰之器,若外感邪熱不散,邪熱與痰飲互結,或嗜食辛辣肥甘而釀生痰熱,痰熱阻滯停留于肺臟,肺絡受損,則可導致氣機不暢,呼吸不利,發為咳嗽。臨床以咳嗽,痰多黃稠,甚則痰中帶血,氣息粗促,口燥咽干,口鼻氣熱,渴欲飲水,胸脅脹滿或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為主要表現。其基本病機為痰熱壅肺,肺絡受損;當以清熱豁痰,涼肺止咳為治則;代表方藥為清金化痰湯加減。
2.2 滋陰養肺法 此法適用于肺陰虧虛型咳嗽。肺臟自病遷延不愈或他臟疾病累及于肺,營陰暗耗,日久損耗肺氣,肺陰虧虛,虛火旺盛,灼傷肺絡,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發為咳嗽。臨床以久咳不止,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干,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苔少,形體消瘦,脈細數等為主要表現。其基本證機為陰津虧虛,虛火灼肺;當以滋陰養肺,潤肺止咳為治則;代表方藥為沙參麥冬湯加減。
2.3 清瀉心火法 此法適用于心火犯肺型咳嗽。心主火,為陽中之陽,外感火熱之邪,或五志化火,皆可引動心火,導致心火亢盛,上炎肺金,煎蒸津血,肺失清肅之令,肺氣上逆而咳。臨床以咳嗽,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痰色黃膩,小便短赤,舌邊尖紅,苔黃,脈數等為主要表現。其基本證機為心火亢盛,上炎肺金;當以清心瀉火、潤肺止咳為治則;代表方藥為導赤散合瀉白散加減。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