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指外感或內傷等多種病因所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的病證。咳,指有聲無痰;嗽,指有痰無聲。臨床上一般為痰聲并見,故合稱咳嗽。
【病因病機】咳嗽為肺系疾患的主要癥狀之一。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內傷二途。其主要病機為邪犯于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
一.病因
1.六淫外邪侵襲肺系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從口鼻皮毛而入,侵襲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時主氣之不同,故人體感受的病邪亦有區別。因風為六氣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風為先導,故外感咳嗽有風寒、風熱、風燥等不同的證候,其中尤以風寒為多。
2.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肺臟自病或它臟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內傷咳嗽。
1)肺臟自病多由于肺臟的其它疾病遷延日久,耗損肺氣,灼傷肺陰,而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
2)它臟有病及肺多因飲食不節,嗜酒過度,過食辛辣肥甘,釀生痰熱;或過度勞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漬于肺;或七情內傷,氣機不暢,日久化火,氣火上逆犯肺;或房勞過度,損傷腎陰則虛火上炎,損傷腎陽則陽虛內寒,皆可導致內傷咳嗽。
二.病機
1.發病外邪侵襲犯肺,發病較急;內傷致咳,發病多較緩慢。
2.病位病變主臟在肺,并與肝、脾、腎密切有關。
1)肺主氣,司呼吸,上連氣道喉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其氣貫百脈而通它臟。由于肺體清虛,不耐寒熱,故稱嬌臟,內外之邪侵襲后易于為病,病則宣肅失司,以致肺氣上逆沖激聲門而為咳嗽。
2)肝脾腎肝主疏泄,“肝脈布兩脅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則氣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運化,脾為肺之母,“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若脾運不健,痰濁內生,上漬犯肺,則肺失清肅,上逆為咳;“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若久咳肺虛,金不生水,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逆為咳為喘。
3.病性外感咳嗽,因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故屬于邪實,因感邪之不同,有風寒、風熱、燥熱之分;內傷咳嗽,屬邪實與正虛并見,或以邪實為主,病機與濕、痰、火關系最為密切,或以正虛為主,而陰虛、氣虛多見。
4.病勢外感咳嗽初起病位在肺,日久損傷正氣,可由肺及脾至腎,病勢由上而下。內傷咳嗽表現不一,既可由肺及脾及腎,又可由脾腎及肺。
5.病機轉化主要表現為虛實、寒熱的轉化。外感有寒有熱,寒邪可以化熱;外感日久,可由實轉虛,虛實并見。如風寒咳嗽,未能及時宣散,可郁而化熱;風熱咳嗽又可化燥傷津;或肺熱煉液成痰而痰熱郁肺。內傷有痰有火,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郁而化火(熱),火能煉液灼津為痰;內傷日久,正氣耗傷,又易受外邪的侵襲而表現為邪實為主。由它臟及肺者,多為因實致虛,如肝火犯肺,煉液為痰,耗傷肺津;痰濕犯肺,多由脾失健運,聚濕釀痰,上貯于肺,若久延不愈,可致脾肺氣虛,甚則病延及腎,由咳致喘;如痰濕蘊肺,遇外感引觸,痰從熱化,痰熱郁久,又可耗傷肺陰。肺臟自病者,多為因虛致實,若肺陰不足,每致虛火上炎,灼津為痰;肺氣虧虛,氣不化津,則津化為飲。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咳嗽有聲,或伴有咽癢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惡寒發熱等外感表證。內傷咳嗽,多反復發作,病程較長,伴有其它臟腑功能失調癥狀。
3.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濕羅音。
4.急性期查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可以增高。
5.肺部X線攝片檢查,肺紋理正?;蛟龆嘣龃帧?/p>
二.鑒別診斷
1.肺癆肺癆的主要癥狀之一亦為咳嗽,因此須與作為疾病診斷的咳嗽相鑒別。肺癆常同時出現咯血、胸痛、潮熱、盜汗、消瘦等癥,結合血沉、結核菌素試驗、痰液涂片、細菌培養以及x線檢查,可作出鑒別。
2.肺脹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證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時并有胸中煩悶,膨膨脹滿,上氣喘咳,甚至面目晦黯、唇舌紫紺、顏面四肢浮腫等癥,且病程纏綿,久治不愈。必要時結合X線等實驗室檢查協助鑒別。
3.哮病及喘病哮病及喘病雖然也會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哮病主要表現為痰氣交阻,氣道壅塞,呼吸不利,喉間痰鳴氣吼,反復發作,常有過敏史或家族史。喘病主要表現為呼吸迫促,張口抬肩,甚則搖身擷肚,不能平臥。
4.肺癰肺癰病證臨床亦有咳嗽吐痰癥狀,但其主癥為發熱、胸痛、咯吐大量腥臭膿血濁痰,結合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痰培養有致病菌和X線檢查等陽性發現可作出鑒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別外感與內傷一般說,外感咳嗽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情較輕,常在受涼之后突然發生,伴有鼻塞、咽癢、頭痛、全身不適、惡寒發熱等癥,病變多局限于呼吸道方面,一般無其它臟腑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癥狀,易于治療。內傷咳嗽證多虛實并存,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病變主要在肺,但常涉及肝、脾、腎等臟,病理復雜,多呈慢性反復發作過程,治療難取速效。但是,內傷咳嗽患者,由于肺虛容易受外邪,特別是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襲而使咳嗽加重,這時咳嗽是由外感、內傷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了解咳嗽的特點包括時間、節律、性質、聲音及加重因素等。
1)時間、節律咳嗽時作,白天多于夜間,多為外感或內傷偏實;早晨咳嗽,痰出后咳減,多為內傷痰濕或痰熱較重;午后、黃昏咳嗽加重,多屬肺燥陰虛;夜間發作或加重,多屬虛寒咳嗽。
2)性質干性咳嗽見于風燥、氣火、陰虛等咳嗽;濕性咳嗽見于痰濕(或痰濁、寒飲)等咳嗽。
3)聲音咳嗽聲低氣怯屬虛,洪亮有力屬實??人月曋兀娪谕飧酗L寒;聲音粗濁,為外感風熱,痰熱傷津(陰);聲音嘶啞,病程短者,為外感風寒或風熱、風燥;病程長者,為陰虛或氣虛;單聲、輕微短促的咳嗽,為風燥、陰虛;連聲重濁的咳嗽,為痰濕。
4)使咳嗽加重的有關因素飲食肥甘、生冷后加重,屬痰濕;情志郁怒后加重,屬氣郁化火,肝火犯肺;勞累受涼后加重,屬虛寒、痰濕。
3.辨痰的性狀包括色、質、量、味等。
1)辨色痰色白屬風、寒、濕;色黃屬熱;色灰為痰濁;血性痰(膿痰、鐵銹色痰)屬肺臟風熱或痰熱;粉紅色泡沫屬心肺氣虛,氣不主血?!?/p>
2)辨質痰液稀薄屬風寒、虛寒;痰粘屬熱、燥、陰虛;痰稠厚屬濕熱。
3)辨量痰量偏少多屬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多屬濕性咳嗽。
4)辨味痰之氣味,熱腥為痰熱,腥臭為痰熱膠結成癰之候,味甜者屬痰濕,味咸為腎虛。
二.治療原則
治療咳嗽應分清邪正虛實和標本緩急,采用“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基本原則,同時注意標本兼治。一般而言,外感咳嗽為實證,以祛邪利肺為主,用藥宜輕揚,忌收澀留邪,因勢利導使邪去正安。內傷咳嗽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其中,標實為主者以祛邪止咳為治;本虛為主者,以補肺、健脾、補腎納氣為主;標本并重者,當標本兼治,用藥忌宣散傷正,耗氣傷陰,當調護正氣,以免久咳肺損成癆。概括而言咳嗽治療常以宣、降、清、溫、補、潤、斂(收)等為法則。宣有宣散、宣通之意,如宣肺止咳,適用于感受外邪,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降為肅降、降氣之意,如豁痰肅肺、降氣止咳等法,適用于痰濁、氣逆而致肺失肅降所引起的咳嗽。清有清熱、瀉火、清燥之意,如清熱化痰、清燥養陰等法,適用于肺熱及肺燥咳嗽。溫有溫肺、溫陽之意,如溫肺化痰、溫腎納氣等法,適用于肺寒咳嗽、痰飲不化及腎不納氣引起的咳嗽。補為補虛之意,古有“肺無補法”之說,故不可妄用,必須在久咳肺虛,確無實邪之證時方可使用,況且肺虛又多與脾虛、腎虛兼見,又有陰虛、陽虛之分,故須互相參照治之,臨床分為補氣止咳、補陰止咳、健脾止咳等法,分別用于肺虛咳嗽、陰虛咳嗽及脾虛咳嗽。潤有濡潤、潤燥之意,如養陰潤肺止咳法,適用于肺燥咳嗽及熱病,久病之后而致的陰虛津虧咳嗽。斂為收斂之意,如斂肺止咳法,適用于久咳不愈,肺中確無實邪之證。其中宣、降、潤、斂法尤為重要,分別用于咳嗽的各個發展時期。某病程階段,必須適用該法,如顛亂應用,當“宣”而“斂”,必致邪氣閉伏,遷延不愈;當“斂”反“宣”,必致真氣益耗,正虛邪盛;當“潤”而“宣”,必致生燥動血,常見咯紅;當“宣”反“潤”,每令外邪留戀,久久不解。
此外,古有“毋見咳而止咳”,說明專用止咳的方法不一定能止住咳嗽,必須辨證論治,方能收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