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越來對大,不少農民朋友紛紛外出打工,這勢必導致農村的“空心化”,從長遠來看,這何嘗不是耕地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相比于農村,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薪資。不少農民朋友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紛紛外出打工,這就導致不少地方的承包地無人耕種,因此很多外出務工的農民朋友把自己的承包地出租給在家務農的同村村民,這樣既不用在農忙時返鄉,又或多或少能收取一定的租金,簡直一舉兩得。但是如果租出去的承包地面臨征收,補償款應該歸誰所有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前置問題:承包地究竟能否出租?對于農村集體土地,我國正在探討“三權分置”,也就是說,對農村集體土地,即將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置。之所以實行三權分置,實際上也是為了解決農村空心化的問題。在此之前,我國相關法律只是把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進行了分置,對于承包經營權本身,則沒有進行明確的分立,法律只是規定農民以戶為單位,可以取得一塊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但是在此前提下,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也同時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第十六條規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所謂的“流轉”,指的便是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多種方式。由此可知,依據現行法律,同村村民之間是允許出租承包地的。
但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物權的一種,其物權變動是以公示為要件的,通俗地將,就是說如果權利人想要出讓其承包經營權,其便需要去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變更登記。在未經變更登記的情況下,是補償物權變動效果的。
在本文我們討論的這種情況下,出租承包地只是將承包地的使用權(也就是經營權)進行了出讓,在面臨征收的時候,涉及土地的補償部分還是應當歸承包人所有,但是對于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有約定的應按照約定,沒有約定的則應該根據“誰投資,誰獲益”的原則,由承租人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