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因其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一直以來都為人們所稱贊和敬佩。其在《過零丁洋》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高風亮節,更是讓無數的仁人義士為之熱淚盈眶。然而文天祥在被元軍俘后,竟反被他一生盡忠盡節的宋朝皇帝勸降,這頓讓文天祥悲憤交集。
文天祥是宋理宗時期的進士,在殿試時,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寫了策論,文章洋洋灑灑一萬余字,一氣呵成,沒有草稿,深得宋理宗贊賞,于是當即點其為狀元。然而在此后數十年間,文天祥卻因性格剛直,屢次彈劾奸臣,針砭時弊而遭傾軋,被外放當地方官。
德祐元年(1275年),宋軍在丁家洲之戰中慘敗,臨安危急,宋廷只好向各地發布勤王詔書求救。文天祥接到詔書,當即聚集起萬人軍隊,趕赴臨安,共赴國難。然而元軍勢頭不可阻擋,一路攻城掠地,進抵臨安,文天祥率軍退守余杭。
面對著元軍的咄咄逼人之勢,宋廷被嚇破了膽,最終于1276年以太皇太后、宋恭帝為首,率領百官,奉傳國玉璽投降。文天祥率領殘部,以益王為帝,在南方接著抵抗元軍。然而此時宋朝大勢已去,在元軍的重兵封鎖下,文天祥最終兵敗被俘。
忽必烈因文天祥在漢人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因而下令優待他,想讓他歸降,從而在政治上 取得更有利的優勢。于是忽必烈先讓故宋宰相留夢炎前往勸降。然而兩人相見后,留夢炎就被文天祥一頓臭罵,說他甘為異族鷹犬,毫無禮義廉恥。留夢炎被罵的羞愧而回。
忽必烈見此,于是令更大牌的說客宋恭帝前往勸降。此時宋恭帝在降元后已被封為瀛國公,他的出場,讓文天祥肝腸寸斷,一幕幕抵抗元軍的艱辛往事在他的心里酸楚的回旋著。文天祥努力的平復了心神,他讓宋恭帝端坐于上,自己面北而歸行了臣子大禮。
隨后,文天祥站起身來,忍淚道“君臣緣分已盡,圣上請回吧。”宋恭帝為其忠誠所感,本來想要勸降的話一句也沒能說出來,最終黯然離場。此后又有數名元軍高官威逼利誘勸降,但文天祥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依然不為所動。忽必烈感慨道“好男兒,惜不為我用!”
最終于公元1283年下令處斬了他。臨刑前,文天祥面南而拜,向他心中的百姓、他的故國、他心中的千秋忠義做最后的道別,然后從容就義,年僅四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