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二年級男孩,愛閱讀,閱讀興趣廣泛,歷史、地理、科技、軍事、人文。有一次做一個小題目問“你最喜歡哪方面的閱讀,歷史、軍事、科技還是其它?”,抬頭想了半天,“我都喜歡,寫哪個呢?”。
經常聽到家長這樣的抱怨:我家孩子干啥都行,就是不喜歡閱讀;我家孩子就喜歡讀動漫類書。歸納起來家長的期望有兩點,第一希望孩子愛上閱讀,第二希望孩子閱讀范圍更廣泛。
下面我來分享下,我是如何引導孩子閱讀的。
幼兒園前這段時間,做了大量重復性、多樣性的親子閱讀
孩子小的時候,也就是幼兒園前階段,孩子的閱讀基本上是屬于重復型的,基本上一本書一周甚至是一個月反復都想看的,記得很清楚孩子一歲多時,買了套荷蘭人寫的一套書,不同的場景,以故事的形式展現,配圖很精美,孩子是百看不厭。
讀到后來突然有一天孩子跟我說,我要《寶貝去動物園》、《我要寶貝去超市》(這兩本書是我這套經典套書中的分冊),我突然發現孩子竟然不知不覺已經認字了,趁熱打鐵,根據不同的場景帶他去實地體驗,回頭再看很有代入感,就更喜歡了。
孩子的閱讀偏好還沒有形成,各種題材的書都給孩子買了些,就像吃菜一樣,在味覺形成期讓孩子各種味都嘗嘗,孩子是不是不容易偏食,有動物的、植物的、故事性的、詩詞啊等等。且我沒有偷懶,都是自己親自讀給孩子聽吆,不像有的媽媽圖省事,用故事機放給孩子聽。
幼兒園階段,隨著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更豐富的圖書滿足孩子日益增長的求知欲
通過幾年幼兒園前的大量重復閱讀,孩子已經認識了很多字,進入幼兒園時已經能自己閱讀他那個年齡段的書籍,即使有個別不認識的字,意思也能順下來,很多時候,在幼兒園自由活動時間里,他都選擇讀書區去選書看,他已經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在這個階段,很多引導閱讀的書中提到,讀書時讓孩子多思考,邊讀邊問問題,我很不贊同這種打斷孩子閱讀的方式,第一遍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無論我給他讀還是孩子自己讀,都是先完整的讀一遍的,中間不用提各種各樣的問題打斷他。
曾經有位著名學校校長曾做個這樣的比喻,一位饑腸轆轆的人看到一火鍋,正想大塊朵頤、品嘗美味時,你非拉人家,你給我講講火鍋的來歷,是很掃興的一件事,同樣孩子正津津有味的被故事吸引,不停的打斷, “青蛙弗洛格為什么不高興呢?你想下假如是你你會怎樣做呢?主人公太棒了”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同樣孩子也很掃興。
其實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本身被故事情節吸引,自己也會有這種主動思考的,要不怎么回津津有味一直讀呢。要想討論,我等孩子讀完故事,也把孩子書讀一遍,再和孩子討論。
幼兒園稍大些,我們就帶他去圖書館看書、借書,這個階段,因為他認識的字已經很多了,重復性閱讀需求不是那么高了,再把所有繪本讀物買回家經濟上也是不小的花費,盡管如此,一些經典書籍還是會買下來反復讀的。
隨著孩子視野的開闊,作為媽媽我也在不斷學習,開拓視野,給孩子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引導,目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足不出戶就可以得到各種業界牛人的指導
就這樣,幾年讀下來,到幼兒園大班時,基本上純文字的閱讀已經沒有障礙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閱讀量的增大,總感覺自己的知識面能給他提供的書籍類型還是有限,跟不上他的速度,他閱讀速度比我快。(雖然自己學歷也不低,也擅于學習,但做媽媽還是新手,小時候受時代和家庭條件的限制,很多領域的書籍都沒有接觸過,且術業有專攻,向業界牛人學習,豐富提高了自己,從而更好的為孩子提供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