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了大寒這24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耳邊就開始回響“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今天是臘八節(jié),意味著春節(jié)腳步已經(jīng)來臨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年,年味兒也一天比一天的濃郁,拆被褥、洗窗簾、掃房子、蒸饅頭、祭灶王、買年畫、購爆竹、掛燈籠……但是你了解臘八嗎?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是指臘者,接也,寓意著新舊交替;二是指臘者同獵,“臘”從“肉”旁,寓意獵獲禽獸,用其肉來祭祖祭神;三是指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是“佛成道節(jié)”,又稱“成道會”,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是臘日之由來。
而臘八形成與演變的過程可謂是非常古老更是源遠流長:可追溯到上古至商周,再到先秦,臘八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歷了千年的更迭。
臘八的神話典故:
傳說一:據(jù)說朱元璋曾經(jīng)在牢監(jiān)里落難,當時正是臘月初八,天氣酷寒又冷又餓,朱元璋在監(jiān)牢里不知從哪里的老鼠洞里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等七八種五谷雜糧,他把這些收集起來的雜糧熬成了粥,出獄之后朱元璋便將這鍋雜糧粥美名其曰為臘八粥,更將這一天正式訂為臘八節(jié)。
傳說二: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他因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又不愿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便毅然舍棄王位出家苦行。后經(jīng)六年于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因為在苦行的過程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為了紀念他所受的苦難,于是在每年臘月初八的這一天吃臘八粥。
傳說三:遠古時期五帝之一,顓頊氏的三個兒子在死后變成了惡鬼,專門喜歡出來驚嚇孩子。古代的人們非常迷信,認為大人小孩的身體不好或是得病都是因為疫鬼在作祟,人們也認為這些惡鬼單怕赤紅豆,也因此傳有“赤豆打鬼”的說法。人們?yōu)榱遂钜哂椋阍谂D月初八這一天用紅小豆、赤小豆熬粥并稱為“臘八粥”。
傳說四:當年岳飛率部于朱仙鎮(zhèn)抗金兵,當時正逢臘月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缺衣少糧、挨餓受凍,老百姓都自發(fā)送用雜糧煮的粥,岳家軍也因此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之后人民為了紀念岳飛,便在每年的臘月初八,用雜糧豆果煮粥,日久成俗。
傳說五:秦始皇當年為修建長城,命天下民工前去修建,但是不管飯,吃的全靠家里的人來送,有些人因家隔太遠糧食送不到,所以致使很多人餓死在長城工地。在一年的臘月初八,無糧吃的人們合伙把積攢了幾把五谷雜糧熬成粥喝,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后來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工人,人們便在每年的臘月初八吃用雜糧煮的“臘八粥”。
臘八的習(xí)俗:
祭祀
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因為在苦行的過程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終在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因此佛門將此日定為“佛成道日”,為了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時期更是敬神供佛從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
臘八粥
臘八粥也被稱為“七寶五味粥”,最早追溯到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公職人員還是黎民百姓家家戶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fēng)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都要向臣子們、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臘月初八這天泡制的蒜,這個習(xí)俗在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比較盛行。其主要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吃冰
在臘八的前一天,人們會用鋼盆舀水放在院子里讓其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這一天就會把冰弄出敲成碎塊并把它吃掉,人們認為吃了它以后在新的一年都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的風(fēng)味特色,黔縣的家家戶戶都會在臘八前后曬制豆腐,并將這種自然曬制而成的豆腐稱作為“臘八豆腐”。
臘八面
在中國北方的一些地區(qū)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所以人們一般沒有吃粥的習(xí)慣,而是吃面。人們用各種果、蔬為原料做成臊子,并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一起吃臘八面。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jié)這一天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人們會在臘月初八的前一天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一塊煮,然后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煮成后用以供佛和食用。
本文為健泰堂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