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師懷瑾先生
來源《孟子與離婁》
排版編輯:懷恩書社(huaienshushe)
轉載請注明以上信息,感謝!
誰是萬物之靈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這一段,孟子又回過頭來說人性了。對于最后兩句話「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要特別注意。所以讀《孟子》不能馬虎,因為孟子的文章寫得好,有許多人,包括我的老師們,那些前清的進士、舉人、翰林公,在欣賞美好的文學境界中都被騙過去,把書讀錯了。不過,我們對老師們還是很恭敬的,發現老師讀錯時,不像現在的同學不敢講,也不敢問;而是用方法輕輕地點醒他一下,他就懂了。這里的兩句話,過去的老先生們往往有讀錯的。
大家讀這節書,會覺得奇怪。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人就是禽獸之一種,現在說得好聽一點,人也是動物之一種,所以我們不必看不起禽獸。以哲學的眼光看,對中國文化中的一句話「人為萬物之靈」,我第一個反對,不承認人為萬物之靈。站在萬物公平的立場上看,人類是萬物之中最壞最壞的一種動物,什么東西都吃,什么東西都殺,什么東西都用。假使站在豬、牛的地位看人類,若說人為萬物之靈,那就更是奇怪了。
我覺得牛才是萬物之靈。世界上的人搞什么動物保護會,但除了印度人和中華民國重視牛之外,沒有人去建一所牛廟對牛表示恭敬。而牛對于人類的貢獻,是多么了不起啊!它活著的時候,吃的是青草,又替人耕田、拉車、推磨,做最苦的工,還供給人們營養豐富的牛奶,從不偷懶,毫無怨尤。一旦老了,力弱難為,人又把它殺了,牛毛可以織氈,牛角為裝飾品,或做印章材料;皮的用途更廣,皮帽、皮衣、皮鞋、皮帶、皮包,簡直處處都用得著牛皮。而牛肉、內臟、脂肪,乃至骨髓、腦子,都被人視做補品,大吃特吃。牛骨也可以做飾品用具,熬膠做黏劑,乃至于磨粉當肥料用,絲毫沒有浪費,全部貢獻出來。萬古千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像牛這樣偉大的。所以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梗瑤紫>褪恰柑倭恕?,這還是客氣話。
其實中國文化,儒道不分,在上古時期的文化,非常清楚,人與禽獸是不分的。那時人的名稱為「倮蟲」,就是一只蟲,現在我們叫老虎為大蟲,人也是一個大蟲。而且人這個蟲,還不如別的蟲,是光光而來的,什么都沒有,靠殺別的生物,以其皮為衣,吃別的生物的肉為食。所以人的本身的確是一個「倮蟲」,為萬千生物中之一而已。所謂「萬物之靈」只是人類的自我標榜罷了。
孟子接著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箤τ谶@兩句話,千古以來,大家的解釋都是說,一般人對于人性,越離越遠了,「庶民」就是一般人?!妇印?,只有受過好的教育、講究修養的人,才能保存人性的仁慈。
對不起,這種解釋,我表示反對,這種解釋未免牽強附會。我們看《四庫全書》,讀《十三經》,看到古人那些解釋令人頭腦發脹。就只這兩句話,幾千年之中就有許多人的批注,越看越傷心,越看越心煩,覺得浪費了許多紙張。
其實本文就很明白,是與一般批注相反的觀念。上面說人與禽獸差不多是一樣的,倒是一般人向一般生物的路上發展去了,是隨自然的天性發展?!妇哟嬷梗嫘┦裁茨??我認為孟子在罵人,他說假君子比一般人更不好;真君子,還保持天機的自然。這是什么道理呢?答案就在本經的下一句中,不必像古人那樣作牽強附會的解釋了。下面就說得很明白。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舜是圣人,他的思想、修養的來由,是隨時隨地留意萬物,去了解宇宙萬物的物理原則,然后回轉來觀察人道。換言之,他先了解了人性與鳥獸的心理,發現有許多地方都是一樣的;待觀察清楚了,再回頭來觀察建立人倫的社會文化。人倫是人為的,不是由天性而來的;人類的天性,幾乎與禽獸一樣。
堯舜時代建立了人文文化的人倫以后,一直到孟子的時代,才有孟子「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句話,這也就是孟子的大心得。所以盡管講究仁義,我們學會了「仁義」這個觀念;教育思想接受了仁義,而去行仁義;但這種仁義是假的,因為本性上并無仁義,而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仁義。真正的仁義,是仁義心,是自然而有的,也就是赤子之心。這就是「由仁義行」。
我們再看禽獸,禽獸有時的確有仁慈之心。禽獸除了要吃飽以外,沒有什么大的壞心腸;人可不然,除了求得吃飽以外,壞心眼很多。人與禽獸不同的是,饑餓時反而馴良,吃飽后,壞心眼特別多。所謂「飽暖思淫欲」,這是一定的;而「饑寒起盜心」,但有的人在饑寒時未必敢發盜心,只是自怨命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