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神希園」的第 107 期原創
來源 l 神希園(ID:shenxiyuan999)
如果是在“被微風吹過的夏天”,揮汗如雨那是正常的,因為天氣炎熱,毛孔打開,汗液就自然而然的往外涌。但是有的人即便天氣不熱,也沒有大幅度運動,也沒有吃香喝辣,依然是“汗水止不住的往外流”,也有的人是睡著之后開始較為大量的出汗,醒來之后汗液就又停止了。這些情況都屬于汗出異常,或者叫異常出汗,中醫對此有兩個專業術語,一個是自汗,一個是盜汗。什么是自汗呢?一般是指在比較安靜、清醒的狀態下,不因運動、天熱、穿衣過多、飲用熱水、吃飯、服用發散藥物等原因,而自然出汗,這就是“自汗”。而盜汗是指,人在入睡(包括午睡)以后,非正常出汗,汗多汗少都有,但是醒來之后,就不出汗了,類似“偷偷的出汗”,因此被稱之為“盜汗”。無論是自汗,還是盜汗,都是不正常的出汗,是一種病態,需要早防早治。
對于自汗和盜汗,它們的原因是大不一樣的,一般來說,自汗的主要原因是氣虛、陽虛所導致的“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盜汗一般是陰虛、陽亢、內熱等因素,導致“衛陽入里,不能固表”。所以,一般來說,自汗和盜汗的治法不一樣,方藥也可能大不一樣。
那么,有沒有那么一個奇效良方,既能止自汗,又能止盜汗?對于這種雙向調節的中藥其實是有的,那么方劑也一樣。在古今良方中,牡蠣散就是這么一個奇妙的方子,它既能止自汗,又能止盜汗,基本上是一個調節汗液異常的經典方劑。
牡蠣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一個方子,全方僅僅四味中藥,也就是“黃芪、麻黃根、牡蠣各一兩,小麥百余粒”等四味中藥。按照原方的炮制要求,黃芪需要“去苗土”,麻黃根需要“洗”,牡蠣的炮制最特殊,需要先用“米泔浸”,然后“刷去土”,再然后用火煅燒,達到牡蠣全身“燒通赤”的狀態最佳。煎服方法是,將黃芪、牡蠣、麻黃根三味中藥打成粗末,每次服用的時候,取藥末三錢(也就是9~10克),用水一盞半,加上小麥百余粒,一同煎煮至八成,去掉藥渣,趁熱服用,每天兩次。
對于牡蠣散的君藥,歷來有兩種觀點,一個是以黃芪為君藥,這主要是宗法玉屏風散;而另一個是以牡蠣為君藥。但從臨床實際來看,牡蠣散自然是以牡蠣為君藥,主要發揮斂陰潛陽的作用;以生黃芪為臣藥,主要發揮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的作用;以小麥為佐藥,主要發揮養心氣、退虛熱、止虛汗的作用;以麻黃根為使藥,主要發揮“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的作用。
牡蠣散雖然只有僅僅四味中藥,但是君臣佐使的配伍卻盡然有序,不僅可以內服,也可以打成粉外用,主要具有益氣固表、斂陰止汗的作用。現代臨床中,牡蠣散的使用范圍也比較廣泛,常用于體虛、病后、手術后、產后、植物神經失調,以及肺結核等引起的自汗、盜汗等癥,且辨證屬于衛外不固、陰液外泄的,不過,陰虛火旺所致的盜汗不適合此方,大汗淋漓不止,陽虛欲脫,也非本方所宜[1]。牡蠣散的組方原則非常奇妙,因為方中四味中藥都有止汗的能力,而且既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不過,全方的C位主要聚焦在“黃芪牡蠣藥對”,牡蠣咸寒而斂陰止汗,黃芪性溫而補氣益損,這兩味中藥配伍,“一補一澀,陰陽兼顧”,共同發揮補虛止汗的作用,陰陽氣血不足所致的自汗盜汗,大多用這兩味中藥合用,因此成為牡蠣散的核心藥對[2]。
無論是自汗時的“汗出溱溱”,還是盜汗后的“汗出漉漉”,都需要使用止汗的中藥,因此對于汗證,也有它的用藥規律。有醫者通過古今文獻研究發現,治療汗證的內服方的常用藥物主要有黃芪、甘草、白術、浮小麥;外用方的常用藥物主要有五倍子、牡蠣、黃芪、麻黃根;而且通過對內服方和外用方分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發現內服方第一階常用藥對為黃芪-牡蠣,白術-黃芪,浮小麥-牡蠣;內服方第二階常用藥對為浮小麥-煅牡蠣、黃芪,白術、黃芪-防風;外用方常用藥對為龍骨-牡蠣,麻黃根-牡蠣,龍骨-牡蠣、五倍子[3]。不難看出,牡蠣散雖然只有四味中藥,但是它所用諸藥,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不過作為方中君藥的牡蠣,不僅食藥同源,還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方中牡蠣早在《名醫別錄》中就已經提到它能“止汗”,而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了牡蠣更多的妙用,藥理研究發現,牡蠣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腫瘤、抑制病毒增殖(抗病毒)、解酒及對酒精性肝損傷的防治(保護肝臟),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抑菌等藥理作用,是被歷代醫家視為保健、強身、祛病3種作用為一體的佳品[4]。縱觀牡蠣散,配伍頗有特色,全方集止汗藥于一方,兼顧“益氣固表、斂陰潛陽、收澀止汗”各個環節,提現了“澀補共用、固澀為主”的治療原則。不過在臨床運用中,也需要隨癥加減:比如畏寒肢冷,可以加附子,增強溫陽的能力;如果氣虛較甚,可加人參、白術等中藥,增強益氣實表的能力;如果兼陰虛,可以加生地、白芍等中藥,增強養陰的能力;如果兼血虛,可加熟地黃、何首烏等中藥,增強滋養陰血的能力;而如果是自汗較多,可以加重黃芪的用量,并配伍白術,增強固表的能力;如果是盜汗較重的話,可以加穞豆衣、糯稻根等中藥,增強止汗的能力。總體來說,牡蠣散對于止汗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都能發揮良好的止汗作用,除了陰虛火旺所致的盜汗和陽虛欲脫所致的大汗淋漓不適合之外,無論是自汗盜汗以及其他各種出汗,但凡方藥對證,可謂是“止汗如神”。[1]李飛.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葉瀟,吳瑩瑩,左錚云,等.牡蠣散中黃芪、牡蠣藥對的配伍作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6):96-98.[3]韓苗苗.治療汗證方劑的配伍規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8:1-88.[4]楊韻,徐波.牡蠣的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15,17(12):1345-1349.
END
——妙用中醫,健康人生,精彩內容,廣而告之——
筑基進階,不要錯過!
視頻內策,敬請期待
1.科普觀點僅供參考,身體不適請前往醫院就醫。
2.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切勿按圖索驥、盲目試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