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也就是說,人類如果吃飽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沒有受教育,他的生命就是跟生物沒有什么兩樣了,即跟禽獸差不多了。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有許多特別的地方,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他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所以,每一個社會,不論古今中外,都會重視教育。當然這個教育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家庭的、社會的,各方面的教育。
孟子特別強調要“人倫教育”,就是人跟人相處有一些是屬于你該做的事。一般在西方分辨人跟萬物的差別,把萬物稱作“實然”就是實際的樣子,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按照本能去生產;人類不一樣,人有自由,他可以思考,他可以選擇,他就有“應然”的問題,就是“你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這樣的問題。所以孟子特別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叫做“五倫”。這個“五倫”就使得人際關系有一個適當的方式來表達,教給人們做人處世方面的一些道理。
現代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從30歲以后,做人處事全靠《孟子》。”孟子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一套價值觀,才能活的有意義。當好老師,要有四個條件:一、自我修煉;二、開拓心胸;三、知行配合;四、有教無類。
第一個說到自我修煉,這可是很大的工程啊,在《孟子》里面他特別強調,他說真正好的老師是用自己覺悟的道理讓別人覺悟。他說,“廣博學習、詳細闡述、扼要說明”。這簡單三句話就很有意思了:第一個,廣博地學習,你要廣泛的學啊,你學的東西不夠的話,你根本無法觸類旁通,把它構成比較完整的一個體系;第二個,要詳細地闡述,任何道理你學了以后要把它說清楚;最后的目的是怎么樣呢?四個字,扼要說明。
第二步當老師的條件是什么呢?開拓心胸。開拓心胸,孟子講了一段話講得特別生動,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說孔子登山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為什么,登得高望得遠嘛,心胸、眼界都不同。他登上泰山呢,覺得天下變小了。泰山其實我也去過,總覺得說好像也沒有變很小,因為我們近視眼看不遠啊。他接著說得好,他說看過大海的人因此就不會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啊,他就不會被別的言論吸引了。所以孟子等于講他自己:我在孔子這個系統里面學習,(他是很可惜啊,生得比較晚,只能夠“私淑孔子”,就是私底下把孔子的材料都找來好好的研究,他認為這也是在圣人門下學習過)所以各種其他的理論和言論,孟子都覺得沒什么。我在圣人門下學過了,我看過大海了,這些河流算什么?
那么再進一步,要當老師你需要什么?你需要能夠知行配合。知跟行配合的話呢,你才有可能去體驗我所了解的是否正確嘛。他說自己不走正道,妻子兒女也不會走正道。你不能說這是正道,你們都做。你自己沒做,別人為什么要做呢?以身作則,代表孟子很強調我的知跟行要配合。這種知行配合到后代對儒家來說,是一個基本原則。
第四點是有教無類。說到“有教無類”啊,我們都知道是孔子的話。《孟子》里面他沒有說這四個字,但他實際上在做這四個字。任何人想聽孟子的課,孟子都不會拒絕。
同樣,做個好學生也需要四個條件。第一,取法乎上;第二,專心學習;第三,持之以恒;第四,誠心請教。
先說最重要的第一點,取法乎上。既然是學生,要學當然是學最好的。所以《孟子》里面用很多比喻來描寫這種學習的態度。譬如他說,后羿是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滿,你射箭弓沒有拉滿你怎么射呢,怎么射得準,根本力量不夠,所以學習的人就要把弓拉滿;他說,高明的木匠教導人一定要用規矩,就是圓規跟曲尺,該畫圓就圓,該畫方就方,要照規矩來,所以學習的人也一樣,要照老師所定的規矩來學。
第二步,要專心學習。說到專心學習,孟子就舉一段故事做比喻。他說有一個人叫弈秋,是下棋高手。他教兩個人下棋,第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講解,第二個人一面聽課,一面胡思亂想,想說有只天鵝要飛過來,我要拿弓箭去射它,那第二個人怎么學得好呢?所以他用這樣的故事等于說明第一個人他學得好因為他專心致志,只聽老師的講解,學什么就想什么。
第三個,要持之以恒。在持之以恒方面,孟子就直接說了,聽到雞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就是舜的這種人,反之就是壞人了,桀或者盜跖這些人。所以基本上就是你每天“念茲在茲”,我們現在用這個成語,就是早上起床就專心地去做。說到“有恒”呢,孟子講了一個比喻,你聽懂了就夠了。他說,你要挖一口井,你挖到六七丈深了,水還沒出來,它還是一口廢井,他說你挖井挖了半天,挖了六七丈,如果沒有水的話,你挖井做什么。六七丈深的地方反而是個陷阱,很危險,水出來的話馬上就是一個好的水井了。學習不是一樣嗎?你既然學習到這個程度,為什么不讓它有結果出現呢?我們說順利畢業了,拿到畢業證書了,好,修成正果了。你說你差一個月,那還是沒有畢業,沒有文憑。當然我講的不是文憑,而是你對學問有真正的領會、真正的心得。
第四個,要誠心請教。這點又特別重要。他有一個學生叫公都子,他說在老師門下有一個人叫做滕更,(滕更你一看名字也知道,他是滕國的貴族,)學生說,這個人應該說是用禮來相待的吧,他出身背景各方面都是有他的條件,可是老師為什么不回答他的問題呢?孟子說,有五種情況問問題,我不回答。(這邊可以看到孟子的堅持啊!)第一個,仗著地位高來發問,我不回答;第二個,仗著才干多來發問,我不回答;第三個,仗著年紀大來發問,我不回答;第四個,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我不回答;最后一點,仗著老交情來發問,我也不回答。我們簡單說明一下,譬如說我有一個年輕的學生電腦非常好,那我電腦不懂啊,我跟他請教的時候我心里想,我是年紀大,我是老師地位比他高,并且我以前教過他,我跟他說,你過來教我電腦。他肯定不愿意啊!他心里想說,老師你教我哲學我就認了,現在你叫我教你電腦,怎么好像態度不是很謙虛呢?你要知道“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是韓愈說的話,很有道理啊!每一個人都有專長,這一方面我做老師,別的方面我是學生啊。那你不能說這一方面我做老師,各方面我都要當老師,你要教我你也要很認真、很客氣地教我。那別人為什么要教你?他要教你任何一點事情,在這一點上他就是老師。這個社會上這樣才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覺得我有一技之長,我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嘛,這樣才不會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話,才知道它的限制嘛。所以在這個時候你要了解,你要請教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誠心。這五種你就要避開。我的地位高、才干多、年紀大、有功勞,還有老交情。譬如我們老朋友了,你見到我就說,聽說你學過《易經》啊,過來給我占個卦。我為什么要給你占卦呢,是不是?因為老交情就叫我隨便過去或者怎么樣,我心里想,我學了幾十年才學會,現在你要跟我請教這個是吧,就要說話客氣一點,當然不一定要送肉干的,我是不接受的,但是你至少禮貌上你要有誠意,就好像你如果是科技方面的專長,我跟你請教我不懂的東西,我態度一定要很溫和,很有禮貌,這樣你教我的時候,才心甘情愿嘛!所以《孟子》里面提到五種不教,就提醒我們誠心請教是很重要的。
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我們都知道在儒家里面從孔子開始就特別強調“因材施教”四個字。因材施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沒錯,但它是一個原則,怎么樣因材施教呢,在《孟子》里面提到教育的時候他特別提到教育有五種方法,哪五種呢?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
第一種,要像及時雨一樣的潤澤點化。什么叫及時雨呢?現在正好是旱災,這個雨下得剛好,這叫及時雨。這個學生如果正好有這方面的問題,你跟他講了,他印象深刻。這就是在《論語》里面孔子提到的啟發式教學。很多人以外啟發式教學是老師的責任,他忘記了孔子怎么說的。孔子說的話是什么呢,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什么叫“不憤不啟”呢,不到你想懂而懂不了,都快生氣了,我不來開導你;什么叫“不悱不發”呢,不到你想說而說不出,臉都漲紅了,我不來引發你。換句話說,你要老師啟發,你要先下功夫,想懂而懂不了,想說而說不出,這時候啟發立刻有效,這是孟子所說的“及時雨”嘛。所以一個做老師的人他教學生的時候,要學生配合。西方也特別強調只有三種職業要配合才能夠有效果:第一種是農夫,農夫種田你再怎么努力耕作沒用啊,老天不配合,不刮風不下雨,你再怎么努力也不會有收獲,這是第一種行業要配合的;第二種行業是醫生,你華佗在世,病人不按時服藥,那你醫生再好也沒用啊;第三種就是老師,所以一個老師教學生再怎么努力,學生不愿意配合,怎么會有教學成果呢?所以第一個,“有如時雨降之者”。
第二個就比較直接了,“有如成全品德者”。老師教學生要修養品德,這在儒家是沒有問題的。孔子教學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因為德行才是一個人的生命啊,真正的光明大道!儒家思想認為人性向善,你怎么樣行善呢?這就是德行的培養。所以有成全品德者,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叫作“培養才干者”。我們講教育的時候不能忽略你最后的目的是要用之于社會,造福百姓,這是歷代讀書人的共同理想,就是培養才干。你才干不夠的話,老百姓有困難,這邊要造溝渠了那邊要蓋房子,你才干不夠,那怎么可能領導呢?
那么第四種呢,是“解答疑問者”。譬如我們念書,這段什么意思,那段什么意思,把問題設法說清楚。
第五種就是“有私淑艾者”。什么意思?用品德和學問留給別人私下學習的,這也是教育哦。孟子特別提到第五點是因為他向孔子學習,孔子這個老師對孟子來說就是留下品德學問讓孟子自己去學的;而孟子把書寫出來,留下他的品德學問,后代的人可以跟孟子學。所以當老師,他的教育方法,第五種是我把品德學問留下,讓別人私底下去學。因為你不可能隨時都會碰到好老師嘛,有時候我們跟古人學、跟外國人學——從書本上來學,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孟子講五種教育方法,有如時雨降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非常完整。孟子甚至還說過,我不屑于教一個人,哎,已經是教他了。就是以不教為教,這也是跟孔子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