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君子用來教導人的方法有五種):有如時雨化之者(有像及時雨那樣化育草木的。化,化育,變化成長),有成德者(有成就其本有之德性的。指依據其本有之德性來教導他),有達財者(有通達其才能的。指依據其才能教導他。財:通“才”),有答問者(有解答其疑問的),有私淑艾者(有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人,使之自動修養品德的。私,私下。淑,善。艾,通“乂”,音yì,治理)。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君子用來教導人的方法有五種:一種是像及時雨化育草木那樣,使之潛移默化;一種是依據其本有之德性加以培養,使之成就美德;一種是依據其才能加以培養,使之通達才干;一種是就學習者所提問題加以解答,使之去疑明理;一種是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人,使之主動修養品德。這五種,都是君子用來教導人的方法。”
【評析】
孟子對教育極為重視,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盡心上》)為人生的樂事之一。本章提出五種教育方法,顯示了孟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智慧。
“有如時雨化之者”,是指要適時掌握教育時機和情境。久旱盼甘露,久旱之后的雨,人們稱之為及時雨,它最能滋潤草木,使之化育成長。孔子開啟了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思想,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啟發誘導,涉及教和學兩方面的問題。對于教師而言,主要是善于把握和運用時機,在學生處于“憤”的狀態下給予“啟”,在學生處于“悱”的狀態下給予“發”。孟子在這里講的“如時雨化之”的方法,是他對啟發式教學思想的實際運用和深切體悟。
“有成德者”,就是依據其先天具有的德性,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之成就美德。這是孔門助人成就道德的一貫宗旨??鬃幼畹靡獾牡茏樱缘滦兄Q的顏淵就有這樣的體會,他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span>
“有達財者”,就是依據其潛在的材質,傳授技能,培養才干,使之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组T的教育,是德才兼備的教育,“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其教學的基本內容。其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屬于理性的、道德的范疇;游于藝則屬于感性的、藝術的范疇。前三者是社會性的,體現著人類的共性;后者則是個性化的,隨各人興趣條件不同而異。所謂“達財”,并不是教人發財,而是因其才而教導,使之通達才干。這里體現的,正是“游于藝”的精神。
“有答問者”,就是依據學者所問,針對性地答疑解惑的教學方法。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保ā稁熣f》)運用問答式教學方法,針對性地解答學者的疑問,是教師的職責,是孔門大力倡導的重要方法。一部《論語》,隨處可見師生互問互答的場景,而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和提高,就貫穿于這個過程中。
“有私淑艾者”,就是以身示范,以身作則,使學者感而自化,主動修養自己的品德。孔門的教育,強調身教勝于言教。何為“師”?師者,“可以師法的模范”也,司馬遷用“師表”一詞,概括了師的表率作用,后人把這一內涵提煉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孟子也曾現身說法:“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離婁下》)以此表達自己雖無緣直接成為孔子之徒,卻自覺接受孔子人格風范和高深學問熏陶的真誠愿望和行動?!八?/span>淑諸人”,就是私下里以這個人為榜樣。
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評價的那樣:“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