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于,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魯迅自傳》
魯迅在仙臺學醫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改變了魯迅的一生。當時日本的教學方式還是非常先進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微生物學等知識,老師會在課堂上放映一些相關的影片。如果時間不到的話,就會放一些跟時事或者風景相關的東西。魯迅后來在文章中寫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這里提到的戰爭,是發生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戰爭。從名稱上咱們可以看出來,這是發生在日本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但奇怪的是,戰場卻是在咱們中國。你可以想象一下,其他國家打仗,把戰場卻放在了咱們中國,這說明了咱們中國當時是多么弱啊!這就好比有兩個壞人要玩砸爛東西的游戲,卻把游戲場地放在了你家里,打壞了也是你家的東西。而你呢,卻因為自己弱小,只能看著還不敢出聲反對。當時,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東北地區投入了上百萬
的軍隊進行作戰,雙方的傷亡都很大,最終,日本勝利了,咱們的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就成了日本的勢力范圍。日本也通過這次戰爭,成為了世界強國,從此對咱們中國的欺負更是變本加厲了。還有一點值得咱們注意,就是當時在影片里被殺的人和圍觀的吃瓜群眾,都是中國人,這讓魯迅這種有思想的人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就算醫術再高明,科學再發達,培養出再多的體格強健的行尸走肉,對國家也沒有任何好處。要想讓國家強大起來,首先就要改變人的思想,先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人”。所以魯迅下了決心,要去從事新文藝活動,通過文學作品來喚醒人的靈魂,他和幾個朋友創辦了一本雜志,取名字叫《新生》,但是沒多久,就失敗了。
也是在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對魯迅的一生,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什么事呢?就是魯迅結婚了。
按常理來說,結婚本來是件好事情,娶媳婦兒多開心啊。然而,魯迅并不開心。魯迅的這位夫人叫做朱安,是一位傳統的中國女子:她裹了小腳,識字不多,但是脾氣很好,魯迅的母親很喜歡她。她比魯迅大三歲,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啊,好像看起來雙方也還匹配。但是,這場婚姻完全是父母包辦的,這夫妻兩人結婚前連面都沒見過,話也沒說過。本來魯迅是不同意這門婚事的,但是,魯迅是孝子,母親給他安排的事情,他沒有反對的理由。所以啊,這場婚姻,注定了就是一場悲劇。魯迅覺得這個他不喜歡的妻子,就是母親送給自己的一個禮物。禮物可以不喜歡,但是不能扔掉。于是,魯迅像完成任務一樣,完成了整個婚禮的儀式,在家里待了兩天,就回日本去了。從此以后,朱安女士就作為魯迅明媒正娶的妻子,被魯迅“供”了起來。直到1947年,朱安女士在孤獨中去世。
魯迅回到日本之后,從事新文藝的理想沒有實現,想去德國留學的理想也沒有實現。這時候,家里的經濟條件又不允許他繼續學習了,所以,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魯迅只好回國了。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
——《魯迅自傳》
魯迅回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師。所以,咱們也可以叫他周老師或者魯老師啦。他一邊教化學和生理課程,同時還給學校里的日本外教當翻譯。當了一年老師之后,魯迅升了職,當上了紹興中學堂的教務長,就類似于咱們學校里的教務主任。可是,當時的學校里的風氣并不是很好,魯迅這種性格的人在里面工作并不是很開心,所以,他就辭職了。想做編譯員,也沒有成功。正當魯迅有一次開始迷茫的時候,辛亥革命發生了。
關于辛亥革命,咱們簡單了解一下。其實早在1894年開始,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志士們就一直在籌劃著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他們先后建立了興中會、同盟會從事反清活動,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孫中山還提出了自己的“三民主義”。到了1911年,也就是咱們農歷的辛亥年,革命終于成功了。這一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隨后,全國很多的地方都發生了革命,紛紛宣布擺脫清朝的統治,進行獨立。到了1912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國進入了民國時期。這時候,紹興也發生了革命,建立了軍政府,一個叫王金發的人做了都督。魯迅是傾向于革命的,所以這時候他又得到了一個機會,當上了師范學校的校長。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后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
——《魯迅自傳》
剛剛咱們說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了。魯迅的同鄉蔡元培先生當上了教育總長,就相當于咱們現在的教育部長。他邀請魯迅到南京,擔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后來又任命他為教育部僉事。這時候的魯迅先生變成了國家公務人員,或者說當了個小官。后來,民國政府從南京遷移到了北京,魯迅也就跟著一起到了北京。教育部里的工作應該很輕松,(雖然工資不低,據說一個月有將近300大洋。)但是當時的國家形勢仍然是一團糟。軍閥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爭來爭去,一會兒是袁世凱要自己當皇帝,一會兒是宣統皇帝要復辟,一會兒又是這個戰爭那個戰爭的。這時候的魯迅,應該對國家的未來比較擔心,他之前的理想看來是難以實現了。所以呢,這時候的魯迅就非常苦悶,但又沒有辦法去改變這一切。“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里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里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
還好這時候有一個朋友出現了。這個朋友叫做錢玄同。他邀請魯迅為《新青年》雜志寫稿子。這個《新青年》雜志,對咱們中國的發展可是有很大影響的。這本由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創辦的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他宣傳民主和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魯迅接受了錢玄同的邀請之后,就寫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魯迅在這篇小說里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到了最后,他又大聲疾呼:“救救孩子”!這篇小說的發表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魯迅的小說創作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相繼寫了《藥》、《阿Q正傳》、《傷逝》、《祝福》等優秀的小說,后來,編成了兩本小說集,一本叫做《吶喊》,另一本叫做《彷徨》。魯迅在小說集《吶喊》的序言里,有這樣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魯迅還去了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地方去做了兼職老師。在做老師的過程中,魯迅積極地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在兼職的過程中,魯迅結識了自己的學生,也是以后自己的終身伴侶的許廣平。許廣平是學生運動的骨干,和自己的同學劉和珍等人積極戰斗,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的黑暗統治。這些學生的行為遭到了段祺瑞執政府和學校的殘酷迫害,甚至發生了“三一八慘案”,包括魯迅的學生劉和珍在內的很多學生被殺害了。這時候的魯迅挺身而出,支持和保衛學生。他在這個時期,還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記念劉和珍君》。其中說: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魯迅的這種支持,受到了政府的敵視,也因為這個,魯迅受到了政府的通緝。沒有辦法,他只好離開北京了。
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魯迅自傳》
魯迅先是到了廈門,在廈門大學做國文系教授。魯迅來廈門,據說真正的原因不是所謂的通緝,而是因為他和許廣平的感情。魯迅和許廣平是師生關系,當他們之間產生了感情之后,就面臨著很多方面的壓力。尤其是在魯迅的家里,還有自己的原配夫人朱安。再加上這時候許廣平大學畢業回廣州工作了,因此魯迅去廈門工作也就順理成章:一來可以避開各種壓力,二來可以離自己的心上人近一些。當然了,廈門大學每個月400元的高薪,也是他考慮的原因之一吧。魯迅在廈門大學待了4個月左右,因為他覺得這里的氛圍不適合自己,又到了廣州,在中山大學擔任教授。廣州當時是革命的中心,他本以為在這里自己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現實再一次打破了他的美夢,他再一次決定離開。這一次,他帶著許廣平到了上海,一直到生命的終結。
到了上海的魯迅,總算是安定了下來。他和許廣平組建了家庭,有了兒子“周海嬰”,這是讓他開心的事情。在文學創作上,他用自己手中的筆作為武器,寫了大量的雜文。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像匕首、像投槍,充滿了戰斗性。魯迅的一生,和現代評論派戰斗過,和新月派戰斗過,和創造社戰斗過……凡是能戰斗的,魯迅從不畏懼。
魯迅在戰斗的同時,也積極參加進步的社會活動。他曾經參與發起過“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民權保障同盟會”、“左翼作家聯盟”等組織,凡是對國家和人民有利的活動,他從不放棄。
1936年,魯迅因為肺病,在上海逝世。魯迅的去世讓很多人感到哀痛。前來吊唁送葬的人有數萬人,隊伍綿延幾公里,連當時的“領導人”都派人送來了花圈。一個人能夠在死后獲得這樣的哀榮,這一輩子,也算是值了。
魯迅一生中,重要的作品有小說集三部,即《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另外還有《三閑集》、《而已集》、《華蓋集》等很多的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