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檢:快檢有空白 第三方市場待突破
6月20日,衛生部在官網公布消息稱,目前中國現有的2314種食品添加劑均有相應的檢測方法。同時,衛生部相關人員坦言,我國地方基層食品添加劑檢測的能力亟待加強。事實上,需要加強的并不只是食品添加劑的檢測,食品安全各環節的檢測都亟待加強。
食品安全檢測目前的水平究竟如何?食品安全檢測能否真正把問題食品打回原形?關注食品安全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關注與此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設備。
●食品企業呼喚異物檢測設備
“這兩年國家對食品安全檢測的要求更嚴了,增加了很多的強制性檢測規定。”在某速凍食品企業做了近十年安全檢測檢疫師的劉杰說,對生產原料進行藥殘檢測便是從去年開始增加的一項強制檢測項目。
按照國家規定,食品企業都必須具備一定的食品檢測設備,達到國家規定的最基礎的硬件建設。根據《速凍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2006版)》規定,一般的速凍食品生產企業必備的出廠檢驗設備有天平(0.1g)、干燥箱、滅菌設備、微生物培養箱、無菌室或超凈工作臺、生物顯微鏡。
劉杰告訴記者,拿速凍水餃來說,平時每批產品出廠前都要進行菌落總數、餡含量、感官、過氧化值、凈含量偏差等常規項目的檢測。此外,每隔3個月或者半年,相關監管部門就要對產品進行一次全檢,涉及十余項檢測。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大多數食品安全項目的檢測都規定了相應的檢測方法和指定的檢測設備。
在當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下,企業對食品安全檢測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三全食品公司目前就投資了3000多萬,配備了大型進口精密檢測儀器,能夠檢驗三聚氰胺、瘦肉精、農殘、重金屬等多項檢測項目。規模較小的食品企業無力購買大型的檢測設備,只需要具備常規的檢測能力,自己檢測不了的項目可以到當地的食品監督檢驗局等官方檢測機構送檢。
即便這樣,也仍難以完全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速凍食品吃出異物是近幾年媒體曝光較多的問題,針對此,金屬探測儀幾乎成了食品生產企業的必備檢測設備。使用金屬探測儀,可以檢測到生產操作過程中不小心混入產品的螺絲等金屬異物。但是,在塑料等非金屬異物面前,金屬探測儀便無能為力。“目前,還沒有能檢測塑料等異物的檢測設備。”劉杰說。
●人才匱乏,食品企業大型分析檢測設備利用率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王世平教授認為,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設備相比十幾年前整體都有較大提升。但還有一些需要填補的空白。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食品安全檢測從設備方面來說主要有快速檢測和大型分析設備精密檢測。大型檢測設備動輒上百萬,除了專業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也只有實力較強的大型食品企業可以配備。“這些大型設備對操作人員的要求都特別高,我們的檢測技術人才庫太薄弱了。”王世平表示,專業的檢測人員需要具備生物學、分析化學甚至物理學等多項學科的專業知識,不只是會用這些設備檢測某一種物質,更要懂得研發,能夠利用同樣的設備檢測多種物質。大型檢測設備相匹配的檢測人才的匱乏是目前食品安全檢測面臨的一大難題。
而目前很多乳制品企業配備的三聚氰胺檢測設備,也僅限于能檢測三聚氰胺,一旦三聚氰胺變性,檢測人員就束手無策了,“我們對這些設備的利用率太低了。”
廣州達元食品安全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達元)相關負責人的介紹同樣證實了國內大型分析檢測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該負責人表示,無論是國內生產的還是進口的大型分析設備,對于管理、操作人員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樣品檢測耗時長,檢測費用高等問題,共同決定了客戶即便花重金采購了大型分析設備,實際的利用率并不高。
如果說大型精密檢測儀器利用率不高,專業的商業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不認可。作為國內檢測行業首家上市公司,CTI華測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CTI)的精密儀器檢測并沒有受到檢測人才的困擾。CTI副總裁錢峰介紹說,商業運作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都有自己的人才儲備,有專門的研發人才和執行檢測的人才。
錢峰并不看好企業購買大型精密檢測設備自建實驗室,雖然企業自建實驗室檢測速度比較快,但受制于檢測人才,“很多企業實驗室剛開始都還不錯,往往兩三年之后就無疾而終了。”
●價格低速度快,快檢設備市場走俏
大型設備利用率不高,市場自然轉向了快檢設備。快檢設備提供的是種初篩的手段,幫助客戶在海量的產品中篩查出可疑樣品,再將可疑樣品用大型分析設備檢測確認,如此就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王世平認為,肉、菜、蛋等食品都屬于快消品,市場吞吐量大、流通快,這就決定了食品安檢必須在短時間內就要出檢測結果,這樣一來,也只有快檢設備能滿足這種市場需求。
據悉,政府工商等監管部門,流通領域的農貿市場、批發市場、超市,生產養殖基地,食品生產企業,酒店等餐飲場所,學校食堂等都是快檢設備的市場所在。日前,記者在一網站上看到,重慶某學校食堂為防止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特采購學校食堂專用的食品安全檢測儀54臺。
大型分析檢測設備檢測一個項目費用就高達幾百甚至上千元,對于企業來說,通常都是自掏腰包來檢測,高額費用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檢測的范圍和頻率。達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即便是政府監管部門各系統,對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投入也是有一定預算的,每個月檢測哪些品種,檢測頻率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多重因素共同決定了配備快檢設備的必要性,“采用快檢設備,就能盡可能地擴大檢測范圍和抽檢頻率”。
瘦肉精事件之后,劉杰所在的企業也加強了對原料豬肉的檢測,“現在,我們采購的豬肉,都要求供應商必須出具檢測報告,同時,我們還要抽樣送到官方機構檢測。”
目前食品安檢市場上出現的瘦肉精檢測卡等試紙類的檢測工具對食品企業來說是否有用?劉杰表示,國家規定的每一項檢測項目都有指定的檢測方法、檢測工具,由于這種試紙檢測的準確度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目前企業還沒有采用,都是交由官方檢測機構檢測。
盡管試紙類的快速檢測工具檢出率受到質疑,但依然難掩其旺盛的市場需求。在淘寶網,一家專營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檢測試紙的網店,瘦肉精檢測試紙從7元到16元價格不等,30天內售出了116件。據達元相關負責人介紹,瘦肉精事件爆發后,該公司生產的鹽酸克倫特羅檢測卡一度脫銷。
在食品生產、流通、監管環節加大食品案件力度的同時,一些試紙類等操作簡便的快檢工具也受到部分消費者個人的歡迎。家用市場成快檢設備潛在市場。
●第三方檢測強調規模效益
食品快檢和第三方精密儀器檢測在整個食品檢測行業來說是一種競爭的互補關系。在食品快檢快速發展的同時,第三方檢測也加快了步伐。除了國內第三方檢測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第三方檢測機構也紛紛涌入。盡管有人質疑第三方檢測檢測費用高,但CTI副總裁錢峰坦言,目前國內商業運營的第三方檢測企業基本都是不盈利的,“現在是一個積累培育市場的過程。”
大型精密檢測設備本身就售價不菲,加上折舊費用,檢測人員的人工費用,一個檢測項目的檢測費用少則幾百元,多則高達幾千元。錢峰表示,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食品檢測是否盈利和它的檢測規模直接掛鉤。如果一臺氣相檢測儀,每月的硬性折舊費是12500元,每月檢測20個樣品,一個樣品收費1000元,勉強可以彌補設備的折舊費。如果檢測200或者2000個樣品,自然能實現盈利,“食品檢測強調規模效益”,“未來如果食品檢測能實現規模化,規模效應一旦形成,食品檢測的費用也會有降低的可能。”
但錢峰認為,食品安全檢測費用的高低都是相對的。國內的食品企業對食品檢測的投入往往是能省則省,企業的檢測費用絕對超不過企業營業額的1%,在國外,企業的食品檢測投入通常占營業額的3%-4%。而在國內企業看來已算高昂的檢測費用要比國外同樣的檢測所需費用低得多。
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現有的檢測設備、檢測能力與國外的檢測水平相差無幾。國內用到的檢測設備大多數都是進口的。“我們現有的檢測設備、技術已經完全能滿足國內食品檢測市場的需求,技術設備的突破對食品安全來說并沒有多大意義。”錢峰舉例說,希望通過食品檢測技術的突破來保障食品安全,就好比希望通過改進酒精檢測儀來控制醉駕一般。“食品安全的關鍵仍是監管體制和意識的轉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