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太行往事】秦文堂 露天電影故事多

《故鄉(xiāng)離我并不遠》系列之八

露天電影故事多

說起小時候看電影,城市里長大的人,可能會想起他們的孩提時代,拿著入場券,被父母牽著手一起走向電影院,在家人的呵護下,對號入座,正兒八經的、準點聽著片頭曲,一步步欣賞銀幕上的影像,悠閑自在的記憶著里邊的人物故事。現在的孩子可能會馬上想起,和小朋友們一起在有空調的豪華影院里,坐在舒適的座椅上,吃著零食,驚呼著3D4D立體電影的特殊制作效果,體驗著驚險的畫面、離奇的故事,由此給他們帶來的感官刺激。但對于一個在山村長大的孩子,他小時候看電影的一切經歷,卻是另外一回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陵川縣除了縣城有專門的電影院外,其他小鄉(xiāng)鎮(zhèn)也大都沒有電影院。我們附城鎮(zhèn)是當初規(guī)模比較大的鎮(zhèn),到了七十年代才有了集放電影、開大會、唱大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專門場所——附城人民禮堂。我們附城人把它叫做“戲院兒”,或者是“戲園兒”。至于各個村里,什么文化場所都沒有,大些的村能修個露天舞臺就不錯了,比如,像我的故鄉(xiāng)南馬。電影院老百姓見都沒見過、想都不敢想。那時候,縣文化館也只有兩個專職放映隊,主要是跑鄉(xiāng)下,進山村,放露天電影。陵川縣當初的大小村莊要有近四百個,所以,放映隊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大的村莊一年能放三至四次電影,小點的村也就是一至兩次,自然村也就是一次,或者一次也沒有。我的故鄉(xiāng)南馬屬于大村,每年看三次電影是有保障的。

對于國家和人民來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真是一個多事之秋。帝國主義的持續(xù)封鎖,中蘇斷交,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天災人禍接踵而至。那時候整個國家物質匱乏,農村尤甚。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更是無從談起。封閉落后的故鄉(xiāng),一點生氣都沒有。如果得到縣放映隊來放電影的消息,全村都會沸騰起來,奔走相告,街談巷議,喜悅和盼望都寫在人們的臉上,關注度比現在對春晚的關注度不知要高多少倍。一般情況下,總是上午得到確實的消息,由鎮(zhèn)級電話通知。消息傳的特別快,不脛而走,鄰村的人都會很快知道。中午時,全村所有的飯場上議論的都是這個話題,大家一起回憶之前看過的片子,紛紛猜測著晚上將會放什么樣的片子。農村人吃飯,都好端著碗湊在外邊某個熱鬧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吃飯場所,叫飯場。全村大大小小有二十多個飯場,或坐塊石頭、或就地蹲著,男人多,小孩兒多,女人少。一邊吃飯,大人們一邊相互傳播著自己聽到、或者看到的村里村外的所謂新聞大事。女人和我們小孩子都沒有什么發(fā)言權,都是靜靜的聽著,從權威者口中得到一些消息。所以,晚上有電影,每一次都是爆炸性新聞,每一次都是話題頭條,每一次都叫村民反復念叨,每一次都會給山村帶來生氣。那一天,似乎精神文化的饑渴要遠遠大于肚子里的饑餓。

那時候,鄉(xiāng)村大都不通電,我們村是一九七三年才通了電,算是通電比較早的村莊了。所以,電影隊都是自帶發(fā)電機。放電影一般情況下在館院,大隊辦公的地方。把銀幕掛在老舊的舞臺口,四角拉直。搬一張桌子放在不遠的正對面,放上放映機。發(fā)電機放在館院外,避免其工作的聲音對看電影造成影響。該拉的電線拉好,算是一切就緒了。收秋打夏的時候,有時館院被糧食或者其他東西占著,也有在外邊放的時候。不管在哪里放,沒人抱怨地址如何,只要有電影看就滿足的不得了。如果晚上有電影,生產小隊長一般會讓在地里干活的人們早一點收工,大家對看電影都有一種急切的感受。而家里的小孩子和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們半下午就去占座位,拿一條長板凳,可以坐三、四個人,或者用坐一個人的小板凳或者馬雜,放在自己覺得最佳位置上,這樣,晚上看電影的時候,家人或者朋友就有座位了。當然,爭座位的事也時有發(fā)生,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也不會發(fā)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有辦法的家庭,父母親還會為孩子們準備一鍋香脆的炒玉茭,分給孩子們,每人一掬,裝入口袋,看電影的時候吃。

 每次電影隊來,大隊都派油坊的大平板車去鎮(zhèn)里接,一車連人帶設備就都拉來了。記得在一個夏天,中午聽大人們講晚上要放電影,夏天的白天又特別長,下午放學早,我們三、四個小孩子,想第一眼看到放電影的人,更想知道今晚放的是什么片,就相跟上到大路坡上去等。大路坡是村口通往外邊的一條最寬的黃土坡,外村人到我們村來,下了大路坡就是村里了。我們在坡上左等右等,就是不見車的影子,感覺時間過的特別慢特別慢。我們心里都很焦急,就順著黃土路向村外一直走,相互之間還回憶著我們看過的電影里的故事情節(jié)。回憶到《地雷戰(zhàn)》里的日本鬼子,挖地雷挖了一手屎,大家一陣哈哈大笑。走著說著笑著,打鬧著,不知不覺,就到了“茶棚上”。“茶棚上”是一個地名,據老人們說,這條路,在古代是一條商業(yè)古道,這里是人馬歇息的地方,為了過往客商的方便,設有茶棚,供其喝茶休息,故叫做“茶棚上”。這時,我們依然沒有看到接電影的平板車,心里頗有些失望。那年我們大約八、九歲,因為太小,交通也不便,這條路就沒走過。這里的“茶棚上”離村大約不過二三里路,但對于我們來說,卻是覺得走出了很遠的地方。

時間一分分過去,西邊的太陽變的紅紅的,像要燃燒一樣,天似乎沒有原來那么明亮。一馬車寬的土路,兩旁的莊稼比我們高多了,偶爾,一陣風過來,地里沙沙的響。向遠處望去,通往鎮(zhèn)里的路看不了多遠便拐彎了,莊稼遮住了視線,路上什么也沒有。心想,是不是今晚沒有電影呀!難道中午的消息是假的?看天,漸漸暗了下來,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往回返。小孩畢竟是小孩,黃昏的荒郊野外,每一點聲響都叫人心驚膽顫。可能是又想起什么怕事來,或者想起大人們講的那些野地里狼呀狐呀的故事,看看兩旁密不透風的莊稼,怕突然竄出個什么來,心里確實有些害怕了,都不再打鬧嬉笑,并加快了返回的腳步。

內心忐忑的我們急急慌慌的走了一小會兒,似乎聽到后面有車馬聲。心里正在想,是不是拉電影的車呀?那一刻,似乎特別快,心里還在疑問的時候,馬車轉眼就到跟前了,騰起濃濃的塵土,我們向兩旁閃開,車把式黑肉大爺一聲“吁——”,車停在了路中央。“誰家的小孩,快半夜了,怎在野地哩!不怕狼吃了?”聲音大的嚇人。我們幾個低著頭,不吭聲。“爬上來!天快黑了。”他又吼。我們上了他的車,他一聲鞭響,馬蹄噠噠,塵土飛揚,一顛一簸向村里飛奔。車上有幾個大箱子,箱子上坐著兩個人,那一定是放映員了。下午來時還想,遇到他們叫聲“叔”,先問問放什么片,這時卻嚇的大氣不敢出。很快到了村口,我們下了車,天確實快黑了。

那晚具體放的什么故事片,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是新片子。但館院那沸騰熱鬧的場面,卻始終記得。其實,不是那一次,每次放電影都是一樣。全村近三千口人,除了實在出不了門的,坐月的,生病的,誰也不愿意錯過這個機會,都要去看。村民們早早吃過晚飯,急急忙忙趕到館院坐好,等多久都不煩。黑壓壓的一院,全是人,連東西廂房的窗臺上都站著小孩。當然,外村的人也不少。電影開演之前,各種說話聲,找人的聲音,混在一起,嘈雜作響。大人們說,關鍵是要招待好放映員,否則會給你隔一段。小時候不懷疑大人們的話,以為就是真的。現在想起來,覺得有些幼稚。但肯定的是,放映員的待遇那可真是不一般,比招待縣級領導厲害多了。一般當天是兩頓飯,晚飯一頓,放映結束后還要加餐,故鄉(xiāng)人叫“喝夜湯”。

第二天,在下一個村接走之前還要管好飯,因為還有下一次。經常吃的飯食是:雞蛋拉面,故鄉(xiāng)叫雞蛋臊刀圪離。蔥花烙餅蛋花湯,故鄉(xiāng)叫油饃雞蛋湯。還有豬肉面片湯,故鄉(xiāng)叫葷湯镢片。等等。這些食物老百姓過年都是很少吃到的。縣級干部下鄉(xiāng)來,最好的也就是土豆粉條刀圪離,或者小米燜飯面葉湯,不會有肉和雞蛋,這已經比老百姓平時的生活不知高了多少個檔次了。但和招待放映員的檔次比,那真是天上地下。那時候人人肚子里沒有油水,農村除了土豆蘿卜和自制的酸菜,沒有什么綠色菜,客人也不喜歡菜葉類的東西,認為植物葉菜不香也不耐饑,最饞人的、喜歡的都是硬頭貨,雞蛋、肉、油。老百姓愿意在放映員身上舍代價,因為生怕少看一個鏡頭。

那時的電影下鄉(xiāng),出發(fā)點不是賺錢,是起政治宣傳作用的。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歌頌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光輝事跡,以達到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的目的。所以,一般放映程序是:先放一些幻燈片,都是一些宣傳黨的政策的標語性口號,都是放映員根據領導指示自己制作的。那時,我們已經上學了,能認識部分字,但連不成句,理解不了;二是放一段新聞記錄片,讓老百姓了解國家大事,我們也看不懂;三才是正本,故事片。而故事片大都是抗日戰(zhàn)爭題材和解放戰(zhàn)爭題材,以及抗美援朝題材。如《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雞毛信》《南征北戰(zhàn)》《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偵察兵》《黃繼光》《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等,也有表現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憶苦思甜的,也曾放映過前蘇聯(lián)、阿爾巴尼亞等外國影片,但很少。那時的電影,無論國產的還是翻譯國外的,都是黑白影像,沒有彩色的。

在我的記憶中,八一、長春、北京制片廠的比較多。那時候制片廠的產量好像也不多,就是這些片子一次又一次巡回播放,看新片的時候特別少,老片重復的時候特別多。所以,很多臺詞,故事情節(jié)老百姓都可以背下來。但沒人因為這個片看過,晚上就不去看了,依舊興致勃勃的去觀看,并且很少中途離場。稍大些的孩子在放學后或者禮拜天,總是模仿電影里的情節(jié),扮演各種角色,一群群、一伙伙的做集體游戲。一些有音樂細胞的大人,僅憑看了幾遍,就可以把電影里的插曲用二胡或者笛子演奏下來。晚上電影看后,第二天的飯場上議論的話題依舊是昨晚的電影,他們憑借自己的感覺和認識,評論哪個演員演的好,哪個一般,有些時候幾個人意見相左,辯的面紅耳赤,幾乎要打起來。由此可見,當初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泥腿子”父輩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望是何等的強烈!

每次電影到村里,家家閉戶,戶戶鎖門,傾巢出動。因為大人都要去看,所以,連同五六歲的小孩也成群結隊的去看熱鬧。當然,小孩子什么也看不懂,電影放開幾分鐘后,就在黨支部門口的青石臺階上進入夢鄉(xiāng)了。當電影散了之后,那三層二十多米長的臺階上,東倒西歪睡著很多小孩兒。當時每家孩子都是三、五個,家長回到家才去炕上看孩子,少了,都返回館院去找。

后來,稍大一些,十一、二歲的時候,約幾個小伙伴,背著母親,悄悄跟在大人們身后,去鄰村看電影,山后、東河、搭界高平轄區(qū)的侯莊、平頭等村都去過。總是凌晨的時候才能回到家。有一次去東河看電影,回來的時候雷雨大作,淋成了落湯雞。爛布做成的鞋子根本走不了泥濘的山路,鞋在泥里滑,腳在鞋里滑,根本不在一個節(jié)奏上,又怕把鞋走丟了,只好用手提著鞋,赤腳在山上走,深一腳,淺一腳,水一腳,泥一腳。雨水從頭上往下澆,根本睜不開眼,相跟的幾個小伙伴也走散了。雷電一閃,瞇著眼看著前面黑乎乎的一溜人,瞎跟著,也不知道是往哪里走,更不知道跟的是哪個村的人。覺得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進了村后,才知道沒走錯。到家的時候,已是后半夜了。濕漉漉的上衣流著水,上面全是濺落的泥點,褲子就更不要說了,就像從黃土湯里拖出來一樣。第二天沒有衣服換,上不了學。腳也被山路上的石頭劃破了好多口子,睡醒后才知道了疼。雖然給老師捎了個假,當老師知道了是去外村偷看電影了,依然被罰寫了好多作業(yè)。

一直到了一九七六年,我們附城鎮(zhèn)終于有了自己的放映隊,縣里調撥了設備,培訓了放映員。從那時起,縣放映隊不再服務于我們鎮(zhèn),我們村每年可以放一、二十次電影了,老百姓喜出望外,品嘗享用著農村里唯一的文化大餐。

隨著“四人幫”的垮臺,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新時期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題材更加廣泛,反映社會生活中各類矛盾的故事也搬上了銀幕。如《天云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huán)》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等,這些電影都在鄉(xiāng)村上映。露天電影依舊熱度不減,新題材,新觀念,新視角,老百姓喜聞樂見,這些都成為那時山村農民的主要精神食糧。

上世紀 八十年代晚期到九十年代中期,隨著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電視劇的大量創(chuàng)作,造成了對電影的沖擊,人們關注點的轉移,越來越追求快捷方便。交通的發(fā)達,媒體的發(fā)展,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人們獲得文化精神享受的渠道越來越多。又隨著體制的改革,文化市場經濟的形成,放映隊再也無法生存,直至解散。露天電影走完了它在鄉(xiāng)村的全部歷程,完成了它沾滿山風的歷史使命,逐步謝下了畫滿山村圖景的多彩帷幕。

圖片源于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露天電影
農村“片王”徐九斤,露天放片子40年
“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們就永不停機!”這8位老兵的故事,讓人眼窩一熱……
20年前的夜生活,是短視頻給不了的快樂
有一種情懷,叫露天電影
贛鄱專欄丨姜盛武 | 露天電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宁市| 太白县| 阿鲁科尔沁旗| 巴楚县| 出国| 鄂伦春自治旗| 同仁县| 洛宁县| 婺源县| 巴南区| 得荣县| 思茅市| 通道| 珲春市| 肇庆市| 韩城市| 旬阳县| 康乐县| 荃湾区| 眉山市| 上栗县| 满洲里市| 灯塔市| 北安市| 武川县| 博客| 台江县| 常德市| 法库县| 临朐县| 呼和浩特市| 莲花县| 格尔木市| 沐川县| 闻喜县| 衡南县| 梅州市| 新河县| 江门市| 新竹市|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