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僧剛開始讀文獻的時候
容易采用最笨的方法——通讀全文
But文獻不是這樣讀的
很多研究僧開始讀文獻時
經常會遇到以下3點問題:
不知道檢索的文獻值不值得讀。
喜歡從頭讀到尾,但是讀完后找不到重點。
文獻只會讀,不會辯證思考。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文獻閱讀
美國公立常青藤明尼蘇達大學
從事科學研究已有40年的
Peter W. Carr教授
傳授了一份【文獻閱讀指南】
Peter W. Carr教授獲得過的部分榮譽和獎項:
(圖片來源:尼蘇達大學官網個人主頁截圖)
快看看下面Peter W. Carr教授傳授的方法
能不能治好你一看文獻就犯懵的癥狀
具體步驟如下:
四個關鍵
1. 判斷論文是否值得讀
Surveying the Article
論文篩選是很重要的一步。假設篩選前你有15篇論文要讀,經過篩選,你就只需精讀其中最密切相關的5篇,效率會大大提高。判斷方法如下:
第1步:讀標題和關鍵詞
推測這篇論文的大致主題和內容,以此判斷自己是否感興趣或者是否需要,如果答案是“否”,那就舍棄這篇論文。
第2步:讀摘要
摘要會說明論文的基本內容、方法特色、主要貢獻,是整篇論文內容的濃縮,非常重要。多數論文看摘要,少數論文看全文。
第3步:讀結論
跳過前言、實驗方法等部分,直接看作者得出的結論,如果結論和你不是很相關,同樣地舍棄這篇論文。
總之,在第一階段,做好隨時舍棄一篇論文的準備。
篩選過后,就要開始讀論文了。
2.讀論文中有用的信息
Reading the Article
第1步:讀圖表和數據
數據是最不會說謊的,這是論文中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在看實驗細節之前,先花點時間看下圖表和數據。
第2步:讀引言
引言的功能是介紹研究的背景,以及在這個背景下這篇論文想解決的問題和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對研究的課題還不太熟悉,那就先搜集幾十篇和自己課題相關的論文,先不讀正文的實驗部分,只讀摘要和引言,快速了解這個領域以前研究的概況。
第3步:讀結果和討論
結果和討論是論文的核心,值得花費大部分時間來閱讀。
第4步:讀實驗部分
這是論文中最晦澀難讀的部分,所以要放在最后。當你看完其他內容,認為這篇論文有足夠的價值后,再去讀這部分。
這部分需要仔細閱讀,了解作者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閱讀速度肯定要慢下來,花更多時間。
3. 做筆記
Take Notes
Carr教授引用了中國的諺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強調在讀完論文后還需要認真做筆記。
一份好的筆記,可以幫你把一篇論文的重要內容全部“偷走”。這樣下次僅需要看自己的閱讀總結即可,不需要再對論文進行重新閱讀。
4. 帶著批判思維去讀
Surveying the Article
本科課本基本都是非常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大家基本都在被動地接收知識,課本即真理,它怎么寫,大家就怎么學。
但研究生階段的論文不同,論文是局部的、割裂的,只專注于領域中的更小領域,必須要靠自己從幾十篇論文中篩選和自己密切相關的片段,然后閱讀與吸收,自己組織成一個有系統的知識。
因此研究生階段必須學會「批判的能力」,這種批判并非個人好惡或情緒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
如【這篇論文的實驗方法可靠嗎?數據真實嗎?分析方法有效嗎?邏輯嚴謹嗎?】等等。
每次看完文獻嘗試在文中找幾個問題,可以是這篇文章的不足之處和作者沒有考慮到的點,把這些點記錄下來,這也是一種獲得idea的過程。
誠如施一公院士所說:
“科學論文的閱讀水平是循序漸進的。
每個人開始都會很吃力,
所以你有這種感覺不要氣餒。
堅持很重要,你一定會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