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原告秀山某銀行支行與被告劉某某簽訂《個人借款合同》,約定貸款金額為3.5萬元,期限自2009年3月27日至2012年3月26日,利息為月利率8.1‰,逾期罰息從逾期之日起對逾期還款本金在合同約定的貸款利率水平上上浮50%。同時,雙方簽訂《重慶市房地產抵押合同》,并將劉某某的房屋設置抵押,并經國土和房屋管理局進行登記,劉某某原丈夫張某在《抵押承諾書》上簽字。按照合同約定,二被告償還了2009年3月27日至2009年12月21日期間約定的利息,并于2011年2月24日返還了原告本金5000元。
另查明,被告劉某某與2007年2月8日在原告借款4萬元,2008年1月,二被告登記結婚,2011年4月30日協議離婚,約定夫妻各自負責的各自的債權債務,領取了離婚證。對2009年3月29日的借款,原告與被告均明確表示是借新款還舊款。
據此,原告主張該筆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應由二被告連帶償還,并對所涉及的抵押標的物有優先受償權。
該案中,判決意見及理由有二種觀點,分別為:
第一種觀點:應認定是劉某某婚前個人債務,由劉某某個人償還,張某不承擔償還義務。理由是2009年3月27日的借款雖然原被告在簽訂《個人借款合同》時,夫妻雙方均在場,張某在《抵押承諾書》上簽字,但原告對該筆借款并未支付,而是直接轉化為清償2007年2月8日由劉某某個人余下的借款,并未用于家庭的共同生活和開支,應認定為劉某某個人借款。
第二種觀點:應認定是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共同償還,因訴前已離婚,應由夫妻雙方連帶償還。理由是:2009年3月27日借款時,二被告均在場,并且張某在《抵押承諾書》上以夫妻共同財產的名義簽字,說明該筆借款二被告有共同借款的合意行為,只要是合意行為,應按共同債務處理。本案原告的請求,應由二被告連帶償還,應予以支持。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是: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夫妻“共同償還”的責任是連帶的清償責任,不論雙方是否已經離婚,均得對共同債務以夫妻共同財產、自己所有的財產清償。債權人有權向夫妻一方或雙方要求清償債務的部份或全部,它不分夫妻應承擔的份額,也不分先后順序,夫妻任何一方應根據債權人的要求全部或部份承擔債務,一方財產不足以清償時,另一方負有清償責任。上列規定過于籠統,司法實踐中,不利于操作。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就共同債務做了較為方便操作的司法解釋。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對該條的理解,應把握兩個方面,一是夫妻之間存續期間盡管以個人名義舉債,首先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二是如果要認定為個人債務,則應由夫妻一方舉證債權人與債務人有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即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二、所謂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夫妻一方或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為維持家庭共同生活或者為共同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相應地,夫妻個人債務則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前或婚后以個人名義所負與共同生活無關的債務。確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夫妻有無共同舉債的合意。如果夫妻有共同舉債的合意,則不論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是否為夫妻共享,該債務均應視為夫妻共同債務。二是夫妻是否分享了債務所帶來的利益。盡管夫妻事先或事后均沒有舉債的合意,但該債務發生后,夫妻雙方共同分享了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則同樣應視其為共同債務。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的債務,究竟是個人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應根據債務的性質、形式、范圍及負債的原因、去向等因素進行判斷。
本案中,被告劉某某、張某均在場出面借款,且被告張某在《抵押承諾書》上簽字確認,能夠證明夫妻借該筆款項是合意行為。根據上述判斷夫妻共同債務的標準,一是審查夫妻是否有共同舉債的合意,如果有舉債的合意,則不論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是否是夫妻共同享有,該借款用于什么目的,該債務均視為共同債務。二是審查夫妻是否分享了債務所帶來的利益。對上列二個理由,只要具備一個理由,就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何況夫或妻的一方并未舉證證明該筆債務有債權人與債務人特別約定為個人債務的證據。
因此,本案涉及的借款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本案在起訴時已經離婚的,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五條,夫妻對該筆債務應連帶償還。
來源:重慶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