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薦讀 | 一件苗族服飾的“誕生”

招聘  

 鄉(xiāng)村振興 
  圖書  
 十佳苗歌 

來之不易的一套苗族服飾

文| 隆林各族自治縣苗學研究會·熊勝文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生活著12.7萬苗族,他們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生存抗爭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但是,由于在漫長艱苦的戰(zhàn)爭遷徙中遺失了古苗文,許多文化都是靠苗族人一代代言傳身教來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不少存在了千百年、與苗族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藝術在現(xiàn)代文化大背景下,或融入主流文化,或逐漸消失。一些古老文化瑰寶,也逐漸被現(xiàn)代先進文化取代,苗族的紡麻織布技術就是其中一例。

紡麻織布是苗族人民的一項手工技藝,是苗族人民引以為豪的文化財富。他們的服飾爭奇斗艷,讓人贊嘆不絕。苗族“穿在身上的歷史”服飾來之不易,其制作過程主要經(jīng)歷如下程序:



一、種麻



苗族傳統(tǒng)種植的麻有兩種:一種是火麻,苗語叫“Maaj”(諧音:芒);一種是青麻,苗語叫“Ntuag/Raj”(諧音:段/展)。青麻線質(zhì)地強韌,耐拉力較強、而火麻線質(zhì)地比較跪弱。兩種麻種植和護理的方法不盡相同,但紡織的手工技術基本一致。


青麻種植要選擇土質(zhì)肥厚、向陽背風,排水方便的地塊,按行株距40厘米、坑深10—15厘米挖坑,然后將移栽的青麻植入,蓋上一層薄土,并將稈葉用刀砍除,再施蓋一層農(nóng)家肥即可。青麻一般在冬季移栽,待春季青苗長到10厘米左右,再除草、培土和整畦,以利青麻生長。青麻只要護理得當,一般可連續(xù)生長5—6年,每年可收割2—3次。

1.麻地的選擇

麻地要選擇土質(zhì)厚、肥力強、質(zhì)地松、向陽背風、排水方便、無澇漬的地塊,以利于麻苗的正常生長。

2.整地

地塊選好后要進行犁耙,松土深15—20厘米,不必整畦,只要敲碎泥土,地塊平整即可。

3.施肥

麻床施肥很重要,肥力不夠,麻苗就長得不好,麻質(zhì)差,產(chǎn)量低,所以,要把握好施肥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麻地整平后,每平方米要施放10公斤左右的農(nóng)家肥(不能用化肥),先均勻地灑于麻地的表層面上,后用鋤頭輕鋤,使肥料與泥土的混合達到40%左右,便于種子吸取養(yǎng)分。

4.播種

苗語叫“Tseb Maaj”(諧音:者芒)。播種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中下旬(要看雨水情況定),直接均勻撒播于土表層上,不宜過密,也不能太稀。

5.護理

麻苗病蟲害較少,長出后,一般不需要特別護理,重點預防禽畜進入麻地破壞即可。



二、采收管理



1.收麻

收麻,苗語叫“Hlais Maaj”(諧音:徠芒)。麻苗生長期不長,三個多月就可收割,而且必須在立秋前麻苗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收割完畢,立秋后收的麻,麻皮不易剝離,質(zhì)量差。

2.曬麻

曬麻,苗語叫”Zab Maaj“(諧音:讓芒)。麻收割后要及時曬,曬麻以立曬為主,以便獲得均勻的光照,保證麻皮色質(zhì)一致。麻最怕雨水,所以,曬麻期間如遇天氣變化,要及時將麻收好,避免被雨水淋濕。麻曬干透成金黃色時,即可收藏保存等待剝皮”



三、剝麻與績麻



1.剝麻


剝麻,苗語叫“Laws Maaj”(諧音:摟芒)。麻曬干后要及時剝皮,爭取一個月左右完成。需要強調(diào)的是剝麻的技術要求,這是整個紡麻織布過程比較關鍵的一步,要紡出好紗織出好布,必須認真對待剝皮這一步工作。

其技術要求是一手拿麻稈,一手從麻稈中間一片片破開,每一片麻皮的寬度要一致,一般以3—4毫米的寬度為準,麻皮太窄了卷成的線小,不牢固,麻皮太寬,卷成的線又太粗,織成的布粗糙,不美觀。

剝麻時如遇大太陽天,還要拿些比較潮濕的東西蓋住,保持麻稈的濕度,讓麻皮的柔軟度處于最好的層面,便于剝落。一根麻要分成多少片來剝,要視麻稈的大小來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一下手就要保證準確的分片力。

一般一根麻要分成5—6片來剝,最小的麻稈也要分4片,并按照先從中間向尾部剝、后從中間向根部剝的順序進行,不能反向剝。

要保持麻絲整齊有序,避免出現(xiàn)麻絲混亂現(xiàn)象,否則,會給往后的織麻接絲增加繁重的勞動量,甚至造成重大損失。麻皮剝完后要將麻絲成股地捆起來保存,股的大小控制在拇指和食指能挽住的范圍內(nèi)。

2.舂麻


舂麻,苗語叫“Tuav Ntuag”(諧音:奪段)。剝下的麻皮稱為“Ntuag”。沖麻是將麻皮放在石碓里,用木槌舂擊,去除麻絲表皮光滑的部分,讓麻皮片呈現(xiàn)皺紋狀態(tài),便于搓接,為織麻工作做準備。

3.織麻


織麻,也叫捻麻、接麻,苗語叫“Saws Ntuag”(諧音:受段)。織麻是紡麻織布過程中工作量最大的一步,要把所剝的麻皮按麻頭接麻頭、麻尾接麻尾,一根根地捻接起來,使之形成一條連續(xù)不斷的長線。

麻皮的搓接要求均勻一致,麻皮如果剝得不均勻,接麻絲時要一一補足。剝成大片的麻皮,要把多出來的部分除掉,剝成小片的則要用另外一片小的來補充,讓整條麻皮保持大小相對一致。

織麻的具體操作是:首先用一張6厘米左右寬的玉米殼裹在手掌上,然后將第一片麻皮一頭綁在玉來殼后部尖端處,順時針纏繞在玉米殼外。

第一片纏繞完后,在接近麻皮尾部的中間破開一個直徑5厘米左右的孔,將第二根麻皮之頭置于孔內(nèi),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指肚將兩片麻皮揉搓成圓形并纏繞成索狀固定在一起,再繞纏于手掌上,一片接著一片不斷地往下搓接、纏繞,使麻團達到一定的幅度才停止。

一般一股麻皮接成一團。纏繞時要讓手掌兩邊的麻皮相互交疊形成尖角,使之保持固定狀態(tài),不使麻團散亂。



四、紡線



紡線,苗語叫“Tshuab Ntuag”(諧音:穿段)。紡線就是將麻片由扁形卷成圓形的過程。這個過程分兩個步驟:一是煮麻,二是紡線。

 1.煮麻

苗語叫“Hau Ntuag”(諧音:厚段)。是將麻團放在鍋里用水煮,讓麻團處于柔軟的狀態(tài),便于卷成圓線。煮麻不宜太久,水滾10分鐘左右就行,煮得太久容易將麻片煮爛,時間太短麻片就達不到標準的柔軟度,所以要把握好火候,力求恰到好處。

2. 紡線


把紡線機安裝好平放地上,旁邊放置一張高約70厘米的座凳,以伸腳夠著紡線機踏板為準。

紡線機架較大,高約120厘米,寬約80厘米;機架頂上安裝一塊厚約15厘米、長80厘米、寬20厘米的弧形板,板面上開有一寬約15厘米、深10厘米的槽,槽兩邊的墻上順著弓形樣的墻頂各對開5個孔,用于插放紡線棍;

機架下安置一個約80厘米寬的十字輪,輪中的十字架中間開有一個圓孔,用于插放支撐軸,輪后用一塊寬20厘米、厚10厘米的木板作頂部和腳部主支撐,板中間安裝一根向前伸出的長約30厘來的支撐軸,用于支撐十字輪,輪內(nèi)的十字架距圓圈內(nèi)15厘米處開一圓孔,用于插入腳踏板;

支撐板底部用兩塊厚木板,其中一塊長約60厘米,另一塊長100厘米,呈“丁”字形與地面平行安裝,長的一塊伸向操作者一方,并在近頂端處安裝一根向上伸出的木樁,樁頂剝成圓狀,插入腳踏板孔里,作腳踏板活動支撐軸;輪外及機架項用一寬10厘米的長皮帶環(huán)狀裹住,作為紡線的傳動帶。

紡線時先將紡線棍一頭插放一節(jié)10厘米長的小竹簡,作為紡線棍在槽里的固定物和與皮帶的接觸點,一頭插于紡線機架頂上的傳動皮帶下的孔內(nèi),一頭露在操作者前面,露出部分約30厘米長,并綁上麻皮。

操作者雙腳(間距40厘米左右)一前一后踏著紡線機踏板進行逆時針方向轉動,讓皮帶帶著紡線棍轉動,同時一手拿著一節(jié)托住麻皮的小圓木,讓麻皮從指縫間經(jīng)小圓木上通過,操作者一手拿著一根長約100厘米的小圓棍,壓在紡線棍前的麻皮線上,待紡線機將這一節(jié)麻皮線轉圓時,將麻皮線壓往紡線棍下,讓紡線棍在轉動時將麻皮卷成線筒,一團麻卷成一簡之后取下,另換一根再卷,如此反復進行,直至卷完所有的麻團為止。

 3.盤線

盤線,苗語叫“Qaiv Ntxaiv”(諧音:嘎載)。盤線是把卷成線筒的麻線盤繞在用竹子做成的大十字盤上,讓一個個的線筒連接起來,成為大圈大股的線,并且使麻線分散自然晾干。

盤線架,苗語叫“Khaub Lig”(諧音:扣哩)。該架用竹子做成,長度約5米,兩頭接近尾端部各通一個洞,用小木棍插成70°左右的夾角,中間用一節(jié)約70厘米高的木樁,修成上方下圓形狀,在方一節(jié)開上、下兩個重疊成“十”字形的圓孔,用于插放竹竿,固定用的下部用厚板塊做成“上”字形,并在“上”字兩塊橫板上開兩個對稱的圓孔,供其插放。

麻皮紡成線筒后不能長時間收留,因為麻皮在搓成線時沾上大量的水,放置時間長了很容易霉爛,故要一面卷線一面盤線,要在一兩天內(nèi)把麻線筒盤在盤線架上及時晾曬,防止麻線因長時間處于高濕度狀態(tài)下出現(xiàn)霉爛,造成損失。

盤線時必須注意一個關鍵的技術問題,即每盤10圈要留一個線頭,作為一支線來處理,以便掌握線的條數(shù),好安排織布線的使用。

留線頭處要有一個特定的記號,但這個記號不能挽成疙瘩,所以,在盤線過程中,留線頭處要在盤一圈直線后盤一個拐彎線,并在處理完本圈(一般以10節(jié)為一圈)后以線扎緊此處,作為日后解線時的線頭查找點。盤夠一圈后要及時取下,掛曬至干爽。



  五、漂白



1.漂白


漂白,苗語叫“Ntxhua Xeb”(諧音:搓色)。是指通過一定的加工程序把黃色的麻線洗漂成白色麻線的過程。這個過程分兩個步驟:一是煮麻線,苗語叫“Hau Xeb”(諧音:厚色),二是漂洗麻線,苗語叫“Ntxhua Xeb”(諧音:搓色)。

麻線漂白用的原料為火灰(不能用石灰,因石灰堿性強,容易使麻線斷開)。

方法是:將已曬干的線圈放在大鍋里,放入水(能蓋住麻線即可)后再放進一定量的火灰(要用木柴灰,不能用草灰),之后用大火煮沸(一般在晚上煮),讓火灰盡量浸透麻線,煮沸1小時后停火,停火后麻線和火灰水留放鍋里浸泡10—12小時,第二天早上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曬干,過一兩天后繼續(xù)按此法進行,如此反復多次,直至麻線完全被漂白洗凈為止。

2.碾線


碾線,苗語叫“Laub Xov”(諧音:摟掃)。漂白后的麻線已經(jīng)成了織布用的紗線,這時叫作“Xov”(諧音:掃),不再叫“Xeb”(諧音:色)。

碾線,就是把漂白的麻線用滾子碾壓,讓線扁平、柔軟,方便下一步退線、布線上機等。

方法是:將股線置于一個木滾子上,用一塊長約80厘米、寬約30厘米的平滑石板或是木板壓住,然后人雙腳打開站于石板上面來回滾動,直至線被壓扁平、柔軟,使線段中起毛的絲絲被壓得和主線粘連在一起,直到線條光滑為止。



六、裝機織布



 1.退線


退線,苗語叫“Tooj Xov”(諧音:侗掃)。是把碾壓的紗線圈放在盤線架上,把紗線一根根退下來的操作過程,其目的是把線理順,讓其處于連接、松散、不亂的狀態(tài)。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已漂白、碾壓了的線圈按盤線時的模樣攤放于盤線架上,從頭到尾把線退放在籮筐里(籮筐周圍有很好的擋風和透風性能極佳的竹線墻,把線退放在里面不易被風吹亂)。

在退線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有斷線現(xiàn)象的要一一接好,接線的方法和接麻絲的方法是一樣的,只能以揉搓相接的方式進行,不能接成疙瘩樣。

2.布線

布線,苗語叫“Rau Ntos”(諧音:揍導)。布線是在已退完紗線的基礎上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將線盤纏于木柱上,使線繃緊筆直作為經(jīng)線,為移入織布梳的前期準備工作。布線要在晴天無風干爽的情況下進行。

先找一塊至少長10米、寬2米的平地,并清理平整,兩頭各插上3—5根木樁,如無這么長的地塊則要多插幾根木樁,保證有足夠的操作場地。拉線時操作者(最少兩個人)先把線從籮筐里按相等的份數(shù)一一拿出來,并分成3—5堆擺放,經(jīng)整平并插上木樁的平地一頭,用干散的沙土輕輕壓在線上,防止線被風吹散。

然后把線拉直盤放在兩頭的木樁上,一根線盤放完所有的木樁一圈算一節(jié),按線的多少一般要盤200—250圈,待把全部需要拉盤的線(還留有部分作緯線用)拉完后,才進行卷線。

3.卷線


卷線,苗語叫“Dov Xov”(諧音:撈掃)。卷線就是把拉好的經(jīng)線平攤成排,卷到羊角架上的一個過程。盤完線后把第一根木樁的線剪斷綁好線頭,然后用一節(jié)小圓木棍壓緊線頭后開始纏繞,并逐漸將經(jīng)線平攤成一排裹在羊角架上(一節(jié)長1米、兩頭安有交叉成“十”字模樣小木板片的圓木)。

待把經(jīng)線完全平攤成密度適中的排線后才停止繼續(xù)攤平的工作,并保持這個幅度繼續(xù)裹線,每裹一層用稻草(綁成小把式)或小木棍塹隔幾條,保持線條的散性和干爽,直裹到最后一根木樁才將線頭剪斷進人后面步驟的處理。

4.植梳


植梳,苗語叫“Rau Ntxaib”(諧音:揍責)。要植入的梳有線梳和竹梳。把線植入梳里是織布過程一步非常關鍵的技術處理。當把線卷到最后線頭時,根據(jù)線的多少和梳孔的多少來安排線的植入。

常規(guī)的處理是根據(jù)線的多少來安排使用梳孔,梳一般長60厘米、寬20厘米,先按順序將線一條條插入前面兩個(一前一后)特制的線梳(此梳為軟制式,兩邊用厚竹片作為梳身,用于固定線頭,中間用粗線成鏈接式相接,主要用于控制經(jīng)線的上下移動,使經(jīng)線交叉開口),后再插入壓線梳里(用薄竹片做成的寬15厘米、長60厘米的專門用于壓緊緯線條,使之形成布的梳子)。

插人線梳時要特別注意,不能將兩根線從同一個孔里通過,而是要將一根插進線梳中間的鏈孔里,另一根從鏈孔邊的空格處通過,然后再將從鏈孔邊經(jīng)過的線插入后一個線梳的鏈孔里,從前線梳鏈孔里經(jīng)過的線則改從后一個線梳的鏈孔邊經(jīng)過,使織布時在操作者的操作下經(jīng)線條呈兩層上下活動,以便于裝有緯線的木梭穿行其間。

5.上機

上機,苗語叫“Rau Nceg”(諧音:揍節(jié))。是把已完全準備好的線筒搬上織布架進行織布的過程。

按照織布架的設計和上架先后順序要求,先把線筒放置于織布架的后架上(后架距前架間隔兩米左右),然后將已裝好線的梳子慢慢拉出,先往下后往上再往前拉放于織布架中間的橫檔中間,讓其具有一定的拉力,最后將線頭固定在卷布筒上。

上下活動的線流在織布架中間各用兩條繩索捆住上部兩頭,分別吊綁于織布架上方中間軸檔上原已固定好的一節(jié)活動小木塊兩頭,用四條繩索綁住兩個線梳下部兩頭后系于地面上的腳踏板上,并讓綁線的腳踏板一頭吊起來,離地約5厘米,腳踏板著地的那一頭用兩條線固定在織布架前后下方的橫檔上,便于織布者操作。

壓線梳固定在架前的壓布板中間,后架上的線筒此時再用一節(jié)竹簡一頭插于羊角架“十”字里的其中一頭,一頭靠放于織布架中間的橫檔上,用于固定線筒,并將織布架上的線全部拉緊,為進入織布階段做好準備。

6.織布


    1.安裝梭子


苗語叫“Rau Nqog”(諧音:揍島)。先將留作緯線用的線拿出來,用小卷線機將線卷放于一個約17厘米長的小竹筒上,然后把小竹簡放置于木梭中間的四方形空槽里,竹筒中間用一節(jié)小圓木穿過固定,防止線筒脫出,再將線頭從木梭中間原已留好的小孔里引出,就可以拿到織布機上進行織布了。


    2.織布

苗語叫“Ua Ntos”(諧音:阿刀)。操作方法是:先將腳踏在架下的腳踏板上,并壓緊其中的一塊,讓織布架上的線呈上下兩層分開,把第一節(jié)從木梭上拉出的線平放于公開的線口內(nèi),換腳踩下另一塊腳踏板,原踩下的腳踏板放開,讓后踩的腳踏板往下壓,先踩的腳踏板往上挑起,使原在下面的排線往上穿過上面的排線,形成二次交叉開口,再把木梭從開口處穿往另一頭,然后換踩腳踏板,并將壓線梳往緯線處壓,如此重復進行,布就慢慢地織出來了。



七、蠟染工藝



蠟染是苗族創(chuàng)造的一項著名工藝,歷史悠久,聞名中外,顯示了苗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她們愛美的天性。在廣西隆林6個支系苗族中,除了白苗支系不畫臘不染布之外,5個支系在長期的實踐和積累,使蠟染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工藝,代代相傳。

1.蠟染原料與工具

制作蠟染需要準備的原料、材料及工具有白布、蠟、蠟刀、墊板、蠟鍋、火炭、火鉗、染液、藍靛、染缸、攪拌棒等。


白布  苗語叫“Ntaub Dawb”(諧音:豆摟)。用來做蠟染的布料以前是用自己種植的麻,自己紡織的白麻布,現(xiàn)在有的是用從市場購買的白棉布。


 苗語叫“Caib”(諧音:杰)。一般選用三種蠟:一是蜂蠟,又叫蜜蠟,呈黃色,其性黏韌,能畫出細長均勻的線條,在畫直線條的時候使用。二是石蠟,星白色,為石化產(chǎn)品,性松脆,容易出現(xiàn)碎裂冰紋,通常在畫幾何圖形時使用。三是黑蠟,是染布以后脫下的蠟經(jīng)過提煉而成的,大多在畫花的時候使用。如果沒有黑蠟,也可以將石蠟和蜂蠟混合代替。如單用蜂蠟或者是石蠟來畫,染出來的花不夠白也不夠亮,效果不佳。


蠟刀  苗語叫“Daiv Caib”(諧音:淶杰)。指用銅片制成的專用于畫蠟的工具。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兩片銅片重疊,一種是四片銅片重疊,呈斧形或梯形,寬約1厘米,上安小竹柄。銅片數(shù)少而細薄者用以描繪細線,銅片數(shù)多而厚者可描繪粗紋。其原理類似鋼筆,蠟液能沿夾縫平緩流出,因蠟刀在蘸蠟時銅片受熱而能保溫較久,儲在銅片夾縫中的蠟液不易凝固,能畫出細長的線條。


墊板  苗語叫“Txais Caib”(諧音:在杰)。是繪畫蠟花時墊白布的木板。要求板面平滑,-般長約1米、寬約0.5米。


蠟鍋  苗語叫“Yaig Caib”(諧音:亞杰)。用于加熱熔化蠟料的器皿,一般以銅或鐵等材料制成。
    

火炭  苗語叫“Thee Cig Tawg”(諧音:疼即斗)。即已經(jīng)燒紅了的木炭,一般是用做飯后存留的余炭。此炭附有相當?shù)幕鸹遥瑴囟炔凰愀撸先巯灥囊蟆O灉囟纫3?0℃左右。

火鉗  苗語叫“Tai Tawg”(諧音:堆斗)。把火炭從火灶里夾到蠟鍋中的工具。

染液  苗語叫“Xaiv Nkaaj”(諧音:腮甘)。即用于稀釋藍靛的一種液體,由幾種草藥配制而成。


藍靛  苗語叫“Pa Nkaaj”(諧音:扒昔)。即一種從藍色植物中提煉的能溶于水的軟性固態(tài)物體,其作用是將布料染色,使布料變成藍色、黑色,或者藏藍色。

染缸  苗語叫“Hub Nkaaj”(諧音:伙甘)。盛染液,泡染蠟幔的大浸池。

攪拌棒  苗語稱“Cwj Dob Nkaaj”(諸音:局撈甘)。用于攪拌混合物體的木制器具。

2.蠟染材料的制作工序

蠟染材料的制作有畫蠟和染色兩道工序:


(1)畫蠟

畫蠟,苗語稱“Fiaub Cab”(諧音:符價)。即以蠟刀作為筆,將蠟液點畫于白色布料上,繪作各種圖案、花紋。古書稱為“點蠟幔”。


畫蠟前,先將少量蠟塊裝于蠟鍋中,再放置在火盆上以少量的火炭加熱熔解,再將白布平鋪于墊板上(不打底圖,不用圓規(guī)、直尺,先打好腹稿,用指甲在布上面一條直線),然后用蠟刀蘸蠟夜沿眷線痕畫線,并以這條直線為準再平行畫出其他直線,要畫多少條則根據(jù)服飾的實際需要確定,所畫的線和圖形,折疊起來能吻合不差。大致輪廓描繪完后,其余的則根據(jù)個人的喜好任意發(fā)揮。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幾何圖形,繁縟細密。所繪題材多取自大自然,充滿生活氣息。

點蠟幔是蠟染工藝最重要的技術,最能體現(xiàn)蠟染技術功底和藝術水平。它不僅決定圖樣的美觀與否,還決定染色成功與否。因此繪制蠟染,首先要掌握蠟刀的運用、蠟液的溫度、角度的變化等技術,才能繪出光滑圓潤、均勻飽滿的直線或者曲線條,點出各種圖案、花樣。

蠟液的溫度要控制在80℃左右,溫度太低,蠟浮于布面而不能滲入纖維內(nèi)部,染后線條不清晰;蠟液溫度太高,蠟著點就立即往四周滲透,成不了線或者點,影響繪制的流暢性與均勻度。其次是點蠟的速度,雖然用銅片做成的蠟刀能較好地保持蠟液的溫度,但要經(jīng)過實踐體驗,掌握其速度,稍有猶豫停頓,會讓蠟液流成一大點,影響布局,失去整體的美觀。


(2)染布


染布,苗語稱“Raus Nkaaj”(諧音:州甘)。是把已經(jīng)畫好蠟花的白布浸入由藍靛、堿、酒等原料配制成的染料中,使白布自然著色的一步過程。


染布的主要染料是藍靛。藍靛是由馬藍草、生石灰做成的。馬藍草又稱為南板南、馬蘭蕨,屬蕨床科馬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產(chǎn)藍靛采用的方法是,把馬藍草及其配方放入染缸,加適量的水,浸泡發(fā)酵數(shù)日,至葉自枝條脫落后撈出枝條殘渣,加入適量石灰充分攪拌,至浸液由烏綠色轉變?yōu)樯钭霞t色時,撈出液面上產(chǎn)生的藍色泡沫。沉淀后去掉廢水即得藍靛成品。

在染色之前必須先檢查染液的質(zhì)量,染液質(zhì)量按傳統(tǒng)有“死液”“活液”之分。“死”的染液呈藍色,攪拌時沒有泡沫,有臭味。“活”的染液呈淡黃色,散發(fā)出新鮮馬藍草特有的一種香味,攪拌時液面有厚厚而黏稠的藍色泡沫,死液染不了布,只能用活液才能獲得良好的染布效果。


如果發(fā)現(xiàn)染液還“活”著,就加上半斤的藍靛,再進行攪拌,使其充分溶解并與其他原料一起發(fā)生作用,待液渣完全沉淀后取出上面的染液,即可用于染布。

染布時,先燒一盆熱水,把已經(jīng)畫好蠟的布放到熱水中浸泡,并不時地翻動,讓其完全浸濕、軟化,再放入染液中浸泡,并不時拿攪拌棒去翻動,浸泡十多分鐘后取出,置于屋外讓其曝曬,待水滴完后又重新放回染缸里去泡,如此反復幾次,直到符合要求后取出。


(3)脫蠟

脫蠟,苗語稱"Hle Ciab”(諧音:啦假)。把水燒開,然后把晾干的已染上色了的蠟花布放到水中去浸泡,并不停地用手去翻動,使布上的蠟慢慢溶化脫落下來,與布分離。蠟脫掉后,把布撈出來,放到冷水中清洗,原來蠟所覆蓋的地方顯出了白色的花紋,然后拿去晾曬,即得到美麗的蠟花布。

整個工藝流程,除了在藍靛制作方面有男人參與之外,其余工藝均由女人來操作完成,而繪畫蠟布大多由年輕的姑娘來完成,染色大多由中老年婦女來操作。與改革開放前的蠟染工藝相比,如今使用的布料已有變化,由自織的麻布變成購買的棉布。隨著時代的變遷,繪制的蠟染圖案也跟著復雜多變起來。



八、挑花刺繡




挑花刺繡與紡織、蠟染構成苗族婦女的三大手工勞動,是苗族手工技藝的杰出代表,集中體現(xiàn)了苗族婦女的勤勞、智慧、善良與美麗。挑花刺繡苗語稱“UaPaaj Ua Txiav”(諧音:阿伴阿摘)。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技巧,是苗族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1.刺繡

苗族刺繡針法很多,有平繡、辮繡、凸繡、包繡、纏繡、縐繡、貼花、堆花等。

平繡是直接以布料上的化紋為底紋,用五彩絲線進行覆蓋性刺繡;辯繡是先將一定條數(shù)的染色絲編成“辮子”,然后將它盤旋成各種花樣綴于布面,再以絲線縫制固定而成;

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呈現(xiàn)立體效果;包繡是用多根花線扭成一股較粗的花邊,然后用絲線插針將粗線按需要的形態(tài)覆蓋縫裹起來形成立體感很強的繡品,多用于繡樹干和植物根莖等;

纏繡是插針后,以絲線在針頭處挽數(shù)結,然后抽針,如此反復,使之形成一定花樣的一種繡花技術;

縐繡是在刺繡過程中,有意將少許花邊和線頭留下不繡,或者將花邊、線頭打褶成波浪形進行刺繡,此繡法-般用于刺繡花蕊和小草、蟲、鳥、魚等動物的尾須、羽毛等,具有逼真感;

貼花是用彩色絲片剪成許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籽大小的小辮貼在底布上,再在其周圍密繡一圈,形成幾何圖形式樣的刺繡方法;堆花是先用緞子剪做花瓣,以邊沿往里折的方式貼在較小的布殼上,再層層堆疊,讓花瓣浮出似木雕樣式的花樣,具有明顯的層次感。

苗族刺繡一般用黑布作底,繡出來的圖案醒目。圖案形式、花色不限,可單獨進行,也可多樣并存,根據(jù)需求制作。

 2.挑花

挑花是用手工在布上進行挑刺,有兩種基本針腳,也是最小單位。一種是以布的經(jīng)、緯紗交叉呈“+”字處為“坐標”,對角插針成“×"形,通稱為“十字花”;另一種是“一”字形,稱為“平挑花”。

挑花技術分明挑、暗挑兩種。明挑是正面挑正面看,暗挑是反面挑正面看,花紋以多種色的絲線交叉使用構成,圖形多樣,有三角形、方格、圓形、曲形、半圓形、鉤形等,在圖形的空隙處還另挑上小花填滿,多與刺繡合用,挑繡結合,美感十足。

隆林苗族的挑花,六個支系中除了偏苗、紅頭苗、花苗、青苗制作裙子的大花邊(有的叫“彩帶”,苗語稱“Tab Tiab”)需要用幾種統(tǒng)-的幾何圖樣式外,白苗和素苗兩個支系的挑花工藝品則不需要固定的圖案,圖形主要是由有一定規(guī)則的若干部分形體組成,圖案的基本圖形多為方形、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

苗族婦女刺繡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畫草圖,全憑自己想象制成,一般按底布上的經(jīng)緯線數(shù)著手挑繡,布局新穎,謀篇豐富,精挑細作,將一個個單獨的圖形巧妙組合起來,形成一幅幅精美的繡品。

挑花刺繡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要讓所繡的花“活”起來,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就必須掌握過硬的技術本領。

所以,要學習挑花刺繡的基本知識,懂得針法,先用線勾出輪廓,再按圖案要求隔一根或者幾根紗線插針,一針一線地勾勒出想要的圖案,其間插針不能錯亂,否則就挑不出好的花樣來。

苗族挑花多以大紅的絲線為主調(diào),再以黃、綠、藍、紫、粉紅絲線作襯托,與底部的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

由于工藝復雜,花費的時間多,挑制一幅稱心如意的圖案,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苗族的一件服飾真是來之不易。如此漫長的時間,足見制作者艱辛的勞作和對美的追求。

END


如果你也有身邊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圖文來源:熊勝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微博正文
(駢賦)會山苗寨賦
中國苗族的蠟染(9-1)
苗族民族工藝文化
苗族藝術的奇芭:蠟染
黔東南:感受最美的苗侗風情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玛多县| 肇源县| 凤凰县| 常熟市| 南靖县| 两当县| 凤台县| 马公市| 南城县| 邢台市| 崇仁县| 江油市| 遵化市| 岳阳县| 长治市| 巢湖市| 弥勒县| 呼伦贝尔市| 洪江市| 蒲城县| 诸暨市| 马尔康县| 文安县| 齐河县| 杂多县| 克拉玛依市| 石河子市| 井冈山市| 正宁县| 鄂温| 格尔木市| 庆城县| 喜德县| 施甸县| 三河市| 巴彦淖尔市| 义乌市| 东丽区| 马边|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