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繡。苗族刺繡流于各地苗區。刺繡方法獨特,有平繡、凸繡、縐繡、辮繡、結繡、纏繡、卷繡、堆花、貼花、抽花、打子等,一般多使用平繡。圖案有麒麟、龍、鳳、蝴蝶、鳥雀、魚、蟲、花、果等。婦女制作時,有的先貼剪紙,照紙刺繡;有的能信手繡出。刺繡常用作婦女的鞋花、衣襟、腰帶、圍腰以及小孩的背扇、帽子等等。
2.挑繡。挑繡流行于苗區各地,以貴州省的貴筑、織金等縣最負盛名。挑繡的針法與刺繡不同,它雖也以平布作底,但挑制時先勾出輪廓,再按圖案隔紗插針,不能插錯,背面挑,正面看;湘西還有兩面一樣的挑繡奇技。挑繡的花卉多呈幾何圖形,色彩鮮艷、美觀,多用作婦女衣邊、袖口、肩部、胸圍以及小孩背兜、衣、帽等等。
3.織綿。在苗區各地織布的基礎上盛行織錦。織錦是在織機上織成的。織錦分寬窄兩種:最窄的只有幾分到兩寸,通常用作苗區有名的花帶;寬的可根據用途不等。貴州省丹寨縣一帶流行黑白色素錦,古樸大方;臺江縣一帶流行彩錦,用紅、黃、青、紫各色線織成以龍鳳為主的各種圖案,錦面對比強烈,絢麗典雅。近年已向時裝、座墊、壁掛、民族包等工藝品發展。
4.蠟染。蠟染是苗區的印染工藝,流傳很廣,以貴州省丹寨、安順、郎岱、普定最有名,其作法是:用銅刀蘸熔化的蠟液或楓樹膠,在白布上繪出花、鳥等圖案,然后將其放入藍靛浸染透,再放入清水鍋煮沸,蠟化上浮,布上便貴出繪制的花紋。用這種蠟不染工藝制作的花布,可作衣物、床單、提包等。蠟染目前已推向國內外市場。
5.剪紙。苗族剪紙工藝流行于貴州臺江等縣,常作刺繡底樣。剪紙的種類很多,有圍腰花、衣袖花、背帶花、衣邊花、小孩帽花和鞋底花等。剪紙花樣多為花、鳥、魚、蟲、人物和各種瓜果、幾何圖案等。
6.銀飾制作。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均由苗族男性銀鐵匠精心作成,據說已有400多年歷史。銀飾有冠、角、梳、鈴、泡、頭釵、頭、雀、耳環、項圈、項鏈、鎖、手鐲、戒指等。其中,以銀冠和銀鎖制作難度最大,其圖案有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雙龍搶珠及松、竹、梅、蘭等。黔東南女子佩戴的項圈,大小7個才成一套;湘西女子則戴一只重達三四斤的大項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都由制作銀飾的能工巧匠,精心制作。
7.竹器。苗族竹器很多,貴州尤多,通常有竹斗笠、竹飯盒、竹凳、竹席(曬席、睡席、包席)、籮筐、腰簍、鳥籠、篩子、簸箕、撮箕等等。此外,湘西還有竹兜、提籃等等。其中斗笠用籃法編就,有里外兩層,眼孔大如黃豆,篾線細密,重量輕,透風性能好,外層涂上桐油,能遮陽擋雨,經濟實用;竹飯盒呈四方形,分盒身和盒蓋兩部分,都由兩層篾片編成,其蔑片又窄又薄,要有很高的技藝才能編制。竹凳也是一種獨特的竹編品,其特點是重量輕,透風好,富有彈性,坐著舒適,經濟耐用,深受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