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根性寫作文論專輯(一)

阿牛靜木:1995年生、高中時就于校刊物《臨風》發表作品,大涼山彝人、《夜行者》主編、作品見《詩歌月刊》《獨立》等,作品入選《新詩365首》等,著有詩集《失落的馬駒》《鬼斧集》等、根性寫作踐行者。

目錄:

1、根性寫作小詞典

2、根性寫作及幾點說明

3、根性寫作

4、根性寫作如何本地現場經驗化

5、根性寫作創造性

6、根性或三根之間的關系

7、根性寫作幾點想法


             根性寫作小詞典

一、“根性”:根本,本質,最初的感覺。

二、“根性文化”:未完全被現代科技割裂處于異化狀態的文化或原生的各民族文化。

三、“根性寫作”:依托母族文化(用現代漢文表達)再借鑒西方表達技巧的新詩歌語體,他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單向性寫作:①簡單的用現代漢語加幾個具有母文化特色的意象詩歌寫作。②脫離母文化虛無縹緲的高蹈寫作。簡而言之,就是人主體的不再場的虛空寫作。

四、“根性寫作詩人”:具有根性、獨立探索精神,保持民間立場的寫作者。

五、“根性寫作詞條”:‘樹’狀型、性愛、立根、堅守、救贖,不是先鋒寫作他只是“根性寫作”就像詩就是詩不是其它。

六、“本源說”:根性上開出的花朵,或延伸,世間萬物有生命之物無不是由根性而生,隨根性而滅,就像我是阿牛家族的第十七代子孫,我的祖父叫阿牛阿史,我的族母叫阿色比羅,我的父親叫阿牛伍達,我母親叫馬海萬甲,而我叫阿牛靜木。

七、“性”:‘性’存在著詩寫的一切意義。

八、“性靈說”:根性寫作反對一切僵硬化,機械化,公式化,無生氣的蒼白寫作,倡導存在現場寫作,回到人之本義,進行人性最本真的寫作。

九、“性感說”:真實可感的存在物,當我站在這片土地上是踏實的,穩重的,沒有懸空感,就像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十、“性愛說”:生命的本源,就像念不完的彝經,愛經,讓人迷醉其中。我用一生的時間只為了打開你的黑門。

十一、“性力說”:這種力不一定要表現在外部詞組上,可以是詞素與詞素,音律上的節奏感。

十二、“性根說”:‘根’一切從這里開始,最終還是在這里結束,戀根,迷根,守根,共創共生。

十三、“‘樹’狀型詩寫理念”:根性寫作就像一顆樹,根部深入越深,枝葉就越茂密,花就開得越燦爛,果子就越香甜。

十四、“‘樹’狀型之三種存在狀態”:①我個人之根,②民族之根,③人類之根,也就是‘樹’狀存在理念,一層一層相互疊加,最后在某處相互交匯,形成一個生命的原始爆發點,又回到根性,周而復始,這就是根性寫作的三種存在生命狀態。

十五、“‘樹’狀型之詩技巧”:豐收過后農民都會給果樹進行一次修枝活動,以確保來年枝繁葉茂,而根性寫作提倡詩人也是這樣勤勤懇懇的手藝人。(不做強求,并不是所有的樹都需要修枝)

十六、“‘樹’狀型之個人本位”:兩者互相體現的過程,唯有‘此在’才能體現出‘存在’。

十七、“‘樹’狀型之寫作資源”:樹根經雨露滋潤灌溉才能長得結實,粗壯,而史前文化’‘神話’‘書面或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史詩’‘經詞’各地域文化等就是根性寫作的取之不盡的資源。

十八、“‘樹’狀型之語言古樸之美”:樹根深入大地生殖力最強盛之地,吸盡大地之經華,必然伴有泥土特質。

十九、“‘樹’狀型之荒野美學”:荒野,野生野長,粗糲,自生自滅,一種未經過現代科技處理過的原生性寫作,正所謂生活在別處,有點悲涼,頓悟的意思,但又符合一個自然人正常機能結構審美范疇,這么說并不代表荒野美學就是詩,她只是詩人或作家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瞬間生命體驗活動而已。

二十、“‘樹’狀型之語言痛經美”:痛經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女孩走向成熟的標志。樹乃高山之物,風吹雨打,飽經風霜,后能屹立群山之巔,而根性提倡有痛感,深度的寫作。

二十一、“‘樹’狀型之三根”:(新)生命源。

二十二、“‘樹’狀型之空間詩學”:何為根性寫作空間詩學?簡單的說就是‘三根’的集匯點。意識,認知……從這里開始,生命在這里重新被發現。

二十三、“‘樹’狀型之巫性神幻之美”:巫性神幻是三根的近鄰,是人最初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方式。

二十四、“根性寫作語言”:自動無意識下的靈直覺創造寫作,不刻意去打磨技巧,更多的時候詩寫直指人性精神飽滿度,自然流露,就像山間里的泉水。

二十五“根性寫作的的特點”:敢于冒犯,打破陳規,深入到語言思想的絕境之地,進行無禁區的存在寫作,可以是題材、修辭、文本形式等。

二十六、“語意”:根性寫作強調詞意的還原,但只做強調。

二十七、、“語感”:第一靈直覺,官能可以交響互替。

二十八、“意識”:母(父)源意識、元意識、根性意識、人類學意識、民族學意識、哲學意識……。

二十九、“根性寫作的立場”:只有永遠的藝術,沒有絕對的權威,根性寫作拒絕一切違背詩歌藝術的外在榮譽,不以任何人,任何刊物作為詩歌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

三十、根性寫作擔當意識”:根性寫作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生命狀態,說明你在這片土地上還有所思有所想,你這個人還是濕潤著的,飽滿著的,所以根性寫作拒絕虛無,或就是重塑一種詩性的當代擔當意識。

三十一、“根性寫作的精神向度”:寫作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官,慢慢向外打開,形成一種大宇宙觀,詩寫的大氣(磁)場,由內而外,立于根又向四面開展,詩人的骨子必須流淌著本民族,本國傳統優秀文化基因、個人到他人再到人類大視野,從而形成一種自己的內在精神氣質,避免陷入文化的淺灘區,在自己的小情小愛中喋喋不休。

三十二、“根性寫作的六大尺度”:①、他必須是一種全新的詩歌語體。②、存在著的生命表達。③、無功利性的超然寫作。④、拒絕的姿態;拒絕一切無關于詩歌藝術的外在榮譽,拒絕與任何虛空寫作價值體系或第三方鬼混,產生曖昧不清的關系。⑤、永遠的民間立場。⑥、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保持人格的獨立性,在詩歌寫作中獲得絕對的自由。

三十三、“根性寫作內外兩種存在形式”:具體來說,根性寫作不是狹隘的指向某種寫作,她不反對任何形式詩歌寫作,比如陷入無聊的口語等之爭中去,她反而鼓勵更多詩歌形式的存在,只要是存在之思即符合根性寫作,但根性寫作也要警惕那些人神合離虛假的,病態式的寫作;這種比下邊這種應該要抽象一些,表現的不是那么的明顯,不易察覺,言說上表現得極端一些,更加注重個人的內心世界。第二種也就是外部存在形式就非常明顯了,詩中常常會出現某個地方辨識度極高的意象符號,如畢摩、鷹、南高原、青稞、雪蓮等等,這么說并非此種寫作就有問題,相反很多詩人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如彝族漢語詩人群,藏族漢語詩人群等。

三十四、“現代科技下人性的詩意修復”  :今天,大家都忙于追求物質生活,沒過多的時間關注下自己的內心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候是那么的微妙,靈魂在生活中常常是缺席的,病態、焦慮、異化、荒誕……充斥著現實生活,很多人沒有信仰,被欲望擺弄著,內心再也沒了遠古時期的寧靜,而根性寫作試圖打通現代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紐帶,進行‘此在’與‘存在’詩寫,比如中國的諸子、魏晉、古希臘等人類思想黃金時代。

三十五、“根性寫作思想”:根性寫作思想不等于人類本元性思想,他只是人類本元性思想在‘此在’個體上展開并發生的效應,他只是一種詩想方式,不是概念。

三十六、“根性寫作的意義”:我們清楚新詩是全盤西化時的產物,所以帶有很多西方的文化特質,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擺脫此種語境寫作,其次作為彝族及邊緣少數民族文化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彝族和中國境內的其他民族一樣崇尚萬物有靈,但在一體化的進程中,人與萬物最原始的關系遭到了破壞,詩人成為了最后的巫者,走上了獻祭的道路,如同里爾克這位大師,在西方價值崩潰以后,和其他德語詩人一樣試途通過靈一物進行精神的自我救贖,這在荷爾德林身上更加的明顯,所以讀他們的作品詩義感是極強的,上帝死了過后這是西方大師們普遍采取的行為。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種信仰,之所以今天我們還活著,我還在寫這幾個字就是我們還有種信仰,一種我們賴以生存的價值元,可以這樣說里爾克就是在他自己的那種根性宿命感下達到了詩學的另一個巔峰,所以說根性寫作無論是對于詩歌寫作本身還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都異常的重要了。

三十七、“根性寫作的史詩情結”:這里史詩不是特指,而是一種‘天問’式的精神史詩巨著的泛指,或嚴肅寫作。根性寫作拒絕一切低俗、插科打諢、無擔當的快餐式文化寫作,尤其在今天這樣的消費時代

根性寫作及幾點說明

 一、主體在場的根性寫作

首先何為‘根性寫作’,在我看來根本寫作就是一種依托母族文化,用現代漢文表達再借鑒西方表達技巧的新詩歌語體,他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單向性寫作:①簡單的用現代漢語加幾個具有母文化特色的意象詩歌寫作。②脫離母文化虛無縹緲的高蹈寫作。簡而言之,就是人主體的不再場,比如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漢語詩人,我們生于斯,長于斯,今天,全球一體化下,邊緣文化幾乎陷入了失語的尬旮境地,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不再去思考,詩寫,熟視無睹,會不會陷入另外一種無效的,虛假的詩歌寫作中去?就是言說主體的缺席,這或許也是導致我們的詩歌寫作一直在重復的重要原因吧,這里請允許我啰嗦,進一步闡釋‘主體缺席’的兩層意思:a:普通上的“我”不再場b:“我”在場但和周圍的事物沒發生某種聯系,第二種比較迷惑人,常常會給人以一種幻覺,以為自己昨天和今天寫的是兩首詩,其實不然,只要你認真思考一下,你都在重復著做同一件事情。上邊的②和b是相對應的,我們都清楚,你生活在這片土地,或區域,那么你的人生軌跡必然和這里生發著某種聯系,而有些詩人雖然人生活在這里但詩寫卻和這里沒發生必然的聯系,這種行為我們是不是可以視為是一種精神出軌的行為?

二、根性寫作的背景

在論根性寫作背景時,我想分兩個大的環境來談,第一、整個漢語詩歌環境,為什么呢?我們應該有這種意識,大師或者一個實力性詩人絕對是把漢語言寫到,發揮到極致的人,彝族漢詩也如此,我們是用漢語表達的,所以必須研究每一個中國詩人,尤其一些具有前衛意識的詩人,這樣可以避免我們在詩歌探索上走彎路,當然這僅僅是從語言方面來說的,我們還是回到整個中國新詩源頭上來看,新詩是全盤西化時的產物,所以帶有很多西方的文化特質,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擺脫四不象寫作,這種情況下彝族漢詩此種行為就更顯意義了。第二、彝族及邊緣少數族裔文化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彝族是一個崇尚萬物有靈的民族,但今天在一體化的進程中,人與萬物最原始的關系遭到了破壞,詩人成為了最后的巫者,走上了獻祭的道路,如同里爾克這個大師,在西方價值崩潰以后,和其他德語詩人一樣試途通過靈一物進行精神的自我救贖,這在荷爾德林身上更加的明顯,所以讀他們的詩宗教感極強,上帝死了過后這是西方大師們普遍采取的行為。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種信仰,之所以今天我們還活著,我還在寫這幾個字就是我們還有種信仰,一種我們賴以生存的價值元,可以這樣說里爾克就是在他自己的那種信仰背景下達到了詩學的另一個巔峰,所以說根性寫作無論是對于詩歌寫作本身還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都異常的重要了。

三、根性寫作的尺度

為何寫作?首先寫作就是自己內心的一種需要,也就是說當你在寫詩時,不是真的你在寫詩,而是詩在找你,讓你用筆把她記錄下來,所以說詩歌不僅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存在著你的經驗,體悟,瞬間的生命表達……那么何為根性寫作的尺度?第一、滿足開頭的三點要求。第二、她必須是一種全新的詩歌語體。第三、存在著的生命表達。第四、無功利性的超然寫作。第五、拒絕的姿態;拒絕獎,拒絕一切的外在榮譽,拒絕與任何官方或第三方鬼混,產生曖昧不清的關系。第六、永遠的民間立場。第七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保持人格的獨立性,在詩歌寫作中獲得絕對的自由。

四、根性寫作的內外兩種存在形式

 具體來說,根性寫作不是狹隘的指向某種寫作,她不反對任何形式詩歌寫作,比如陷入無聊的口語等之爭中去,她反而鼓勵更多詩歌形式的存在,只要是存在之思即符合根性寫作,但根性寫作也要警惕那些人神合離虛假的,病態式的寫作;這種比下邊這種應該要抽象一些,表現的不是那么的明顯,不易察覺,言說上表現得極端一些,更加注重個人的內心世界。第二種也就是外部存在形式就非常明顯了,詩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辨識度極高的意象符號,如畢摩、鷹、南高原、青稞、雪蓮等等,這么說并非此種寫作就有問題,相反很多前輩詩人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如彝族漢語詩人群,藏族漢語詩人群等。

五、根性寫作的特點

根性寫作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敢于冒犯,打破陳規,深入到語言思想的絕境之地,進行存在詩寫,再次創造,當然這是要立足于上邊三個條件之上展開詩寫的,絕非無目的形而上寫作。這種寫作目前還很少有人去實踐,我們也應該清楚這是需要一番勇氣的,大部分詩歌寫作者只是為了在一些公開的刊物上發表作品,獲得一點世俗意義上名利罷了,甚至他們(她們)根本就沒看到詩歌的永恒性,當然這和根性寫作沒什么關系,根性寫作永遠堅持自己的詩歌藝術理念,我想這也是詩歌最偉大的地方吧,明知自己的詩歌寫作不能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可卻還一意孤行為這個情人去獻生。

根骨寫作

一、根骨寫作的存在之思

根骨寫作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生命狀態,說明你在這片土地上還有所思有所想,你這個人還是濕潤著的,飽滿著的,比如在中國的少數族裔詩人除了作為個體的生命意識外,群體及其它我們無法置身事外,當我們一出生下來就和這個群體、社會有著緊密的關聯,根骨寫作拒絕虛無,或就是重塑一種詩性的當代擔當意識。“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這是“人”的屬性,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更是如此,大多數人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大家寧愿上網張貼復制也不愿意動腦去思考,而且隨著本能的一些東西被機器所取代,人開始走向異化;在失去一些最本真的東西,也就是詩性品質缺失,蒼白,這個世界除了蒼白還是蒼白。

二、根性寫作的荒野美學

荒野,野生野長,粗糲,自生自滅,一種未經過現代科技處理過的原生性寫作,正所謂生活在別處,有點悲涼,頓悟的意思,但又符合一個自然人正常機能結構審美范疇內,不知這樣表達妥不妥?古裝劇給我們的映像文人都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然而事實相反,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都是硬漢,我身邊的詩人老師朋友就很多。這么說并不代表荒野美學就是詩,她只是詩人或作家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和一種精神文化活動而已。

 三、根骨寫作的必要性

①當詩從神的靈感上解放下來,賦予人的氣息,我們才會覺得這是一首真正意義上有血有肉的詩,從而傳達出人性部分共通性生活體驗,在內心形成某種共鳴,于是大家就覺得這樣的詩就是一首好詩,寫出了自己內心想說又不知如何表達的神秘的部分,沒錯的,這是一首好詩的基礎,但我也想說好詩不僅僅如此,尤其一些能夠留世的曠世杰作。根據皮亞杰的兒童發展階段理論,我們都知道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小孩最愛干的一件事就是:哭。其實他(她)哭的時候并非感到了痛,只是對這個剛剛到來的世界不信任,對情感的依賴性較強而已,這段話我只想相對性的佐證一個問題,那就是真正的苦難是沒有眼淚的,是具有歷史性的,一個人只要還能哭出來那都不能算是苦難。② 現,很多詩都倫為了低級趣味,膚淺的表面文字,和島國洗腦肥皂電視劇有得一比,當你心情糟糕時可以讀下,用其它方式娛樂,還不如看這樣的文字,廉價又換來開心一刻,何樂而不為?話說回來這樣的寫法如果擱在八十年代,那絕對的天才,比如口語倡導者,很先鋒,當然,這樣的寫作不能和口語劃上等號,真正的口語寫作很高級,更加接近詩歌本質,在這里我們也應該考慮到一個問題:在詩歌寫作中有沒有永遠的先鋒?先鋒是否有時效性?先鋒的對應物,處理過于極端會不會變成一種詩歌現象等,如果我們稍留心下,那些天天在說詩遠離了群眾之類的,也并不懂詩,就我個人來看中西方詩歌藝術永遠都是小眾的,絕對精英化的,一些能夠流傳至今的文學作品或詩也是通過政治干預的效果,所以說今天我們在課本上讀到的文藝作品并非就代表了當時最成熟,最優質的文本。

四、根骨寫作的創造性直覺

系統解說創造性直覺的應該是法國哲學家雅克.馬利坦,他在《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一書第四章中詳細的論述了智性、想象和感覺從靈魂中流瀉出來的順序,要點是區別精神的無意識與自動的無意識,用大篇幅文字討論了詩性直覺的詩性認識,對詩性認識的產生、構成和實質等,我想后邊很多詩學理論是得益于此書的。大家清楚直覺是種非常奇妙的感應,很多人說直覺是藝術創造的基礎,柏拉圖還提出過“靈感說”,這讓我想起大涼山彝族神鬼巫神文化,這些都是自動無意識下的靈直覺創造,而根骨創造性直覺就是回歸根骨、山野、大自然寫作。上古時期,人類得內心是十分安靜,單純,富足的,而今的人們在自己制造的概念,象牙塔,智力空間里,象極一只做垂死掙扎的獅子,無一點生氣可言,還談什么創造?

        根性寫作如何本地現場經驗化處理

我們清楚,一首好詩,是要滿足多個條件的,其中的技巧、語感、語義……這些較為明顯的構成要素首先都會成為一種現實被第二方所接收,這不僅僅是詩歌本身的自然性,也是人身上某些機能的必然性。如何寫出一首好詩?毫無疑問,就我個人而言就是大量的閱讀,這是基礎,蘭波的“通靈論”恐怕也和大量閱讀,詩寫有關。那么如何去閱讀?:我身邊有這樣一位朋友,他呢平時也喜歡閱讀,也偶爾寫詩,尤其閱讀一些西方大師的作品,但后來他漸漸失望了,對西方,對現代詩,“現代詩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他自己說的。我頗為不解,后在QQ空間翻找讀了些,閱讀后我不敢說什么,更談不上指點什么,我自己都還在學徒期,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他的寫作是有問題的,下邊我就結合我朋友的例子粗淺的談談“彝族漢詩”如何現場經驗化處理。

 一、意象

首先一首詩中意象是十分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在意象選用方面就特別的講究,幾乎古代詩歌大師些都是意象使用高手,尤其中國古代關于意象的專著也非常多,這里不再一一舉例,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可見,意象在詩中的運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詩人所面臨一大問題,也是一首詩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話不多說,回到本文:“彝族漢詩”如何進行現場經驗化處理之‘意象’的使用。

a、意象使用的就近原則。何為“彝族漢詩”?前邊專文談論過,不再重復,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彝民族世代生活在祖國的大西南,而這里連綿群山起伏,形成了特地的地域文化,所以在詩歌寫作中意象要使用你熟悉的,貼近你生活的,比如我生活在四川大涼山,平時很少見到大海,就不會因為讀了幾首普希金關于大海的詩,就跟著去寫海,這樣顯得不真實,也寫不出好詩來。

b、意象使用的可感原則。什么叫意象的可感原則?可感,看得見,摸得著,我們清楚你生活在某片區域,那么你必然和這里生發著聯系,尤其對于彝族這個相信萬物有靈的民族,流過家鄉的每條河流都在身體內奔蕩著,化成血液的部分,所以這些都是意象使用最佳的選擇。

c、意象使用的大眾化原則。有很多朋友善意的提醒過大涼山彝族詩人,詩中大量充斥著:畢摩、索瑪、經文……等諸如此類的意象,會造成詩歌嚴重同質化,對于這種觀點,我想他們沒看到彝族漢語詩歌寫作實質存在的一些問題,造成詩歌寫作大量同質化都是詩人缺少創造力的結果,和意象應該沒什么關系或關系不大。

二、根據地的建立或地域詩寫

我們最初學寫詩時,沒那么多的詩想能力,所以會在某個前輩詩人的語境中打轉,想用擬人句等最基礎的修辭方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勁的拼湊文字。其實現在想想,我們當時再怎么寫,也不會有像樣的詩出現,一是我們詩歌啟蒙階段一般年齡都很小,二是我們根本不會本地現場經驗化處理,在這里我們還是歸類下本地經驗化的幾種情況。第①種是主體,當人作為主體時,一般“我”會也第一人稱強行介入,情感也表現得較為突出,強化現場經驗。第②種,無人稱,指代不明,用其它物質進行強化,比如意象等,情感表現得不突出。第一種有啟蒙色彩,寫作具有不穩定性,第二種是任何一個成熟詩人最后都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恒久性,所以說要立志獻身詩歌事業的作者,到最后還是要建立根據地或地域詩寫,這里的“地域”并非地理范疇上的范圍意義,而是一種精神,維度……的指向,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三、強化本民族文化記憶

文化是我們永遠不能泯滅的記憶,就像一塊胎記,那么本地現場經驗和民族文化記憶有何關系?我個人覺得本民族文化是我們詩寫的活源頭,就像彝民族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等,這些本來就是詩,充滿魔幻的詩,但在詩寫過程中需要我們很好的處理好“根性寫作”的三要素:①本民族文化②漢語③西方技巧,進行原生性存在詩寫。去過西昌奴隸博物館的朋友都知道,沒去的我強烈推薦你去,去了你絕對的震撼,一個古老民族文化在現代3D技術下竟煥發出如此強有力的生命活力,那一刻你會因為自己想象力的貧乏而氣惱的。

四、精神氣質的本地經驗化

當你閱讀了很多書后,要懂得進行再創,本地,個人的經驗化,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比如發生在拉美的文化大爆炸,我們先看外界是如何說這場文化活動的:這些作家受到歐洲和北美現代主義的影響,同時也承繼了拉美傳統文化,具有實驗性的一場文化運動。我個人覺得這是精神氣質本地經驗化最好的例子,類似的還有俄羅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等,立足本地文化,再借鑒先進文化,基礎上再創。我們清楚彝民族民間故事、史詩,經詞等可以說是浩如煙海,而我們在創作時,這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把我們的這些傳統文化化成一種內在的精神氣質,再用先進的表達技巧,從而達到精神的本地經驗化,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絕對的震撼。

            根性寫作創造性

為什么是根性寫作的創造性?而不是根性寫作的先鋒性?原因很簡單,就我個人來看‘先鋒’一詞非常值得懷疑,先鋒是一個對應詞,應該有時效性,所以在論及根性寫作時我一般都叫做‘創造’力,而不是先鋒性。這么多年來“先鋒”一詞已過度被消費;先鋒詩歌、先鋒……。動輒就在某種文體前加先鋒,不加先鋒感覺就找不到詩寫的意義,詩寫得不到承認也是因為先鋒;民間,總之千奇百怪,著實讓人想不通,所以根性寫作不叫先鋒寫作,他只是根性寫作,或創造。那么何為根性寫作的創造力,如何創造力……請容我慢慢說來。首先根性寫作的創造力,不僅根性寫作,世界上任何一種有生機寫作都是創造力行為,但在這里我著重談談根性寫作的創造力;在詩寫中我們應當有種意識,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智性的東西,過度的、強行介入詩寫領域,我們必須有所警惕了,詩歌寫作正在往一個概念上走,一切的寫作都在靜止,太可怕了,這種虛空容易磨掉詩人的激情,使自己的詩寫走進一個死胡同。世界上所有語種中我個人覺得德語是具探險意識與精神的,之所以出了那么多詩哲,應該和前者有莫大的關系,我過去一段時間非常迷念德語詩歌,現在如此,很大的一個原因,用稍微土點的話就是:刺激。那種在感性與理性,思辨中,現代與古代中找到的平衡點,讓我深深的迷醉其中,這和弗洛伊德有關系,比如晚上做夢:高空往下跳等是有聯系的,感覺就在一種元價值中找到平衡點等等……。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寫作(德語)是非常冒險的,我們必須也要承認德語是這個世界上已經寫出最成熟詩作的語種之一,甚至達到了某種極致,這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現象,而是抵到了詩歌本質,生命本質的詩歌藝術,比如里爾克、荷爾德林等,但他們留下的后遺癥也不少,大家都清楚德國出現如此高度文化繁榮的背景,這里不再多說,所以開頭我就說過德語極具探險性,除她本身外就是這個原因,考慮到這個問題根性寫作張弛有力,思辨的把母源文化推到了最前面,保證我們的詩寫永不枯竭,永遠的創造,這樣說有點形而上的意思,下邊我還是分步驟詳談。

A、根性寫作的創造力

一、 根性寫作的創造力,這樣說感覺十分的籠統,剛才也說過任何一種有生機的寫作都是創造的過程,那么在這點上根性寫作和其他寫作有何區別?需不需要明確的定義下來?我想是需要的,就我個人而言根性寫作必須是不斷的創造的過程,我寧愿寫得少,也不重復,在這里很多朋友可能疑問:如想做個有野心的詩人,那必須量要多等等之類,那我可以說:根性寫作不神話任何人,不以任何言論作為詩寫教條,包括中西方很多大師。當然,關于詩寫量、重復等這些問題可以多談下。首先題材,從古至今大同小異這就讓我們很多詩人困惑了,很多題材已經被前輩大師們寫到極致了,還有沒有寫的必要?很多詩人望而卻步,自然,量方面就少了,確實這也是一個難題,但反過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或許這就是考驗一個詩人題材處理能力的地方了,重復、形式,思維進入方法,氣息,心理等的重復。帖幾句我刻意模仿其他詩人氣息的文字,有些時候為進入某首詩我會進行氣息模擬,揣測,便于分析解讀。月光冷冷的照著/宛如兩道幽深的眼睛/遠方太遠,白茫茫的一片/他置身其中等待著一輪明月/從內心升上來/是遠古的敵意?/還是無法預料的命運?/他置身其中等待著一輪明月/從內心升上來/他清楚他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再也無法回頭/站在語詞的中心/他已經離那些溫暖的經文/越來越遠/流亡/毀滅/這是他以前所沒想到的。讀這幾句文字我感到非常壓抑、焦慮、從第一句開始氣息就在疊加,后邊越來越有緊迫感,這讓我想起W·沃林格的空間恐懼說,導致整首詩(姑且稱為詩)無法展開,被緊壓在一個空間,窒息而死,原因意象詞語或整體的把握運用能力思維的調解能力……

二、波浪狀的創造力

波浪,給我們的直觀感受是,根據風力的大小一直在做勻速度,除風力的大小外其它物質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現象,如何更好清晰的用文字表達,這樣說應該比較的妥帖:相對性的靜止或運動,也可以是永遠的靜止與運動,總體來說他是不變的,或應該說是有順的運動,可以說是變的:它的波紋等一直在做運動,也可以說是靜止的整體上是保持勻速度。波浪狀表現在根性寫作那些方面我還是一一羅列再闡述,根脈形式語言音韻氣息……總之詩歌中所有的構成部分皆可由波浪狀創造力導入,但是我下邊說的這點比較重要:波浪狀創造只有在已有的形體(狀態)中才能發生效應,反之皆不成立,一簇簇,相互激蕩,相互激活,相互促進,大家可以在腦海里想象下汽車發動機器上那輪鏈條運轉過程。

B、根性寫作如何創造力

一、根性寫作如何創造力?三根寫作:個人之根本民族之根人類之根,這三根也是同樹同根,共承一脈,同結果子的關系。

1、個人之根,個人之根中首當其沖的無疑是大量閱讀,開闊視野,練習最基本的詩歌技術,觀察,體悟……,這是個人之中的外部之根,而最主要的是內部之根:要學會生活,體驗生活,首先你是個人再是充當其他角色,是你在寫詩而不是詩在寫你,當然,有些時候也是詩在寫你,畢竟詩是意志(人)藝術的客觀反應,這是人最本真內心潛在的藝術要求。說明:“意志藝術”是德國哲學家沃林格在〔抽象與移情〕一書中首提,我這里是借用。

2、民族之根,民族之根好理解,也是根性寫作中最重要的一環,民族與個人之間要拿捏到位,你的容度,刻度,尺度要量好,當然這也就意味著你必須是你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專家,不一定達到學者水平,但要融入進你的骨子里面去,這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3、人類之根,只要你把個人之根與民族之根運用到位,就會從根性上散發出人性之美,藝術之美,詩歌之美,一切都有點天啟,頓悟的含義,三根的集匯點,又是一個新生命源,一切的出發點,回歸點,永不枯竭,只有寫不完的詩章,等待你去噴涌而發。

根性或“三根”之間的關系

     三根:個人之根、民族之根、人類之根,頗有點三角形原理的意思,相互鏈接、互相支撐、方可穩定下來,而且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成型或塑造一個完整的詩歌寫作譜系或就是根據地的構建,這里請容我進一步解釋我所理解的詩寫‘根據地’。一說到根據地大家第一時間本能的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狹隘的區域地理坐標軸,為什么說是狹隘的呢?這涉及到兩個問題“本我”“自我”,我這樣說并非故作高深,往另一個方向去引導,而是這些就是我們必須要說透,解透的幾個問題,而且至關重要。首先‘本我’,本我是人最本能,無意識的原型特征,非理性欲望,以前說過的根性寫作創造性直覺也屬此種類形,大涼山很多詩人在這方面做過償試,想了解的朋友可以下來找作品閱讀,尤其以長組詩為主,而“自我”是經過知覺參與較理性的認知。上邊那種情況就是屬于“自我”本能,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受到某種知識在腦海中成型,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也就是后天部分知覺的加入。

回到初始三根寫作問題。

A、三根中的個人之根:三根中把個人之根寫到最前面,這并非就是說個人之根最重要,相反,三根同等重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個人之根既是詩歌寫作之源,也是回歸點,換句話說就是你為什么寫詩的問題,或許這樣說有點抽象,如是在電腦上寫作,可以繪圖表示,非常的形象,但現在只有在腦海中想象,過一遍,加我文字表述。

a、一個人為什么寫詩?有些時候恐怕連作者自己都說不清為什么寫詩,這就說明人有些時候是在無意識情況下寫作的,也就是在非理性,感性,意識,無意識,直覺……等,中間沒有明確的界定,是一個模糊的狀態,上邊這段話說明了一個什么?答:很多寫作者大多都是一個非理性,無意識下寫作,就是一團黑,未達到一個澄明之鏡,很多朋友可能疑問,詩歌寫作本來就是一種呈靈性的寫作過程,沒必要挖那么的細,這樣做無疑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找麻煩,但根性寫作則不然,根性寫作認為只要未處理好這個問題,那都屬于詩歌啟蒙期寫作,而且認為這是任何一個詩人最終要解決的問題,寫詩就是修行,最終達到澄明之境,在詩歌中找到光明,沐浴光明,使人身心健康,當然,這層意義上的根性寫作是有別于道家,佛家,禪家思想的,不能渾為一談。

B、民族之根:民族之根,這樣說還是比較的抽象,到底什么是民族之根,比如彝民族,什么是彝民族之根?祖先創下的文字、天文歷法、史詩、經文……這些是不是彝民族之根?肯定是,但也不全是,具體到詩歌上又做何解?具體到根性寫作上又做何解?在這里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民族之根最終還是要通過個人之根才能確認下來,下邊我們還是以彝族漢詩為例進一步探討。

b、到達絕境之地,拋開一切非詩的部分,追求永恒的詩歌藝術,對詩不麻木,永遠的創造,從一而終。這是我經常在說且努力這么干的一件事,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堅守下去,但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對詩的追求,呵呵,我們還是以彝族漢詩為例做民族之根探討,很多朋友都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彝民族詩人大多都也組長詩見長,什么原因?前邊說過那是因為彝民族有這個詩寫傳統,史詩,經詞等等之類,應該有關系但不僅僅如此,有興趣的朋友可做研究,但彝民族詩人組長詩見長這也是事實,而且非常魅力成功,這些作品是達到了整個漢語詩歌寫作水平了的,我做點的分析,首先這些詩原創性極強,也就是創造力,而在短詩上就無法體現出這種創造力,這些作品原創性體現在那些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性或自覺根性寫作,在個人之根中自覺民族之根最后連成一體,散發出無與倫比的原創之美。

C、人類之根:說到人類之根不好理解,是詩人整體人類意識?世界眼光?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但這樣說過于偏面,沒到位,很多詩人強調世界意識,那么什么是世界意識,詩歌的普世性價值?比如詩歌寫作中經常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大而空洞,一來就是世界,人類等等之類,你說這種能不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意識?把自己放置在救世主的地位,在向普通的生命宣諭,反過來那些在寫小生命,表現小情小愛的未必就沒有世界意識,在根性寫作中我想用樹狀集來表示,可以用圖繪表示,但這里只能用文字闡釋。

C、從個人之根到民族之根再到人類之根,到底什么關系,個人之根與民族之根已做簡單的分析,現在我們可以把三者聯系起來用樹狀集表示,首先我們清楚民族之根必須通過個人之根才能進一步得到確認,那么個人之根與人類之根又是什么關系?民族之根與人類之根又是什么關系?我們首先把三者放在同一平面空間或樹狀形上,可以是概念,然后做這樣的推測:個人之根、民族之根、人類之根,后三者相互疊加,樹狀上相互重合的空間越來越多,而現在反過來從人類之根、民族之根、個人之根也做同樣的推測,是不是相互重合的空間越來越小,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三者之間有個重合點,也就是集匯點,新生命源,一切的始發點與回歸點。為了更加的清晰我再用字母表示:個人之根為A、民族之根為B、人類之根為C,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由A可以確認B、由A可以確認C、但BC不能相互確認,從CB再到A也不能確認,后者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除非虛擬世界。

“根性寫作”及幾點想法

一、

何為“彝族漢詩”,關于這個問題,我在前邊一篇不成文的詩學隨筆中是這樣說的:一種從自發到自覺,在文化上認同度極高的,不依附任何話語權的獨立詩歌藝術寫作,因作文需要再次引用。‘彝族漢詩’不言而喻,‘彝族’是一個族群,群體的指稱,這也就涉及到了今天要談的核心,作為個體的生命意識與群體之間的詩寫關系,我們先來看個體與群體這對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關系,這也是打開這道詩門的重要關鍵點。從政治,人類學范疇來看,不管西方還是東方,人都是從群體向個體解放的過程,或呈直線式發展,當然這是對某一時期相對而言的,世上沒有絕對的不變量,相反,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個人本位是通過他人的認可才得以確認下來的,這就說明個體與群體并非有些人所說的是緊張相對,而是相互依存的。

二、

集體記憶理論開創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如此定義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是指一個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和同一性的群體對自己過去的記憶。這個群體可以是一個宗教集團、一個地域文化共同體,也可以是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國家。這種記憶可以是分散的、零碎的、口頭的,也可以是集中的、官方的、文字的,可以是對最近一個事件的回憶,也可以是對遠古祖先事跡的追溯。”那么我們來看生活在祖國大西南的彝族漢詩群,首先我們都有相同的文字,相同的習俗,相同的節日,共同的心里特征……。這在無形中給我們藝術創造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包括繪畫、音樂、文學等,所以在彝族詩人,音樂人作品上對共同祖先,文化追認感是極強的,換句話說我們都在以一種間接性的方式集體參與了歷史進程里,而后又變成了個人的記憶歷史經驗參與到現實生活中,形成了生命中不可泯滅的印記,直到我們最終離開人世。

三、

任何優秀的詩人都不應該糾結民族性與個人本文之間的關系,當一個詩人只懂得處理個人情感時,這樣的寫作是有局限性的,我現在越來越覺得詩學的構建要比詩歌文本重要,更具歷史性,當你還沒形成成熟的語體,在整個漢語詩歌語境中,那么詩學永遠要比詩歌文本重要,詩歌寫作最后還是要回歸詩歌本身,小資情調寫作,膚淺式寫作只能算是詩歌啟蒙期寫作,所以深刻很重要。其實詩寫中并不一定要分什么民間和官方的,但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官方體制的很多弊端,不可能出現大師,精神上有太多的曖昧不清性,一個人最終還是回到自身,就像詩歌,我們不能不面對作為“人”所面臨的那些問題,寫詩歌永遠不能脫離‘人’,要有人味,人性寫作:苦,樂……

四、

我們彝族大部分漢語詩人閱讀量不夠,我覺得大家可以購一批好書直接閉關,找個地方邊讀邊進行詩歌創作,新中國至今,彝民族除了劉堯漢先生等幾位,還沒有那一位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就詩歌來說只要有一定的閱讀量,勇于挑戰,探索,大詩人極有可能,尤其大涼山,大涼山不同其它彝區,還沒有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還是一塊未開發的原生文化礦廠地,所以有無限多的可能性,畢竟創造要比模仿難得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后現代文化寫作看普馳達嶺的詩
【詩歌閱讀】《獨立》精選6:《中國彝族現代詩歌簡史》(選章) ■阿索拉毅
發星:吉狄馬加簡評
根性寫作的繼承與發展
對話名家 | 吉狄馬加:所有的好詩都是來自靈魂
[轉載]彝族現代詩歌的新勢力/西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墨江| 襄汾县| 东辽县| 静乐县| 东安县| 兰溪市| 乌鲁木齐县| 揭西县| 独山县| 张家界市| 连江县| 五峰| 曲周县| 银川市| 安丘市| 元江| 嘉兴市| 荔波县| 嫩江县| 绥棱县| 新乐市| 南汇区| 璧山县| 无棣县| 神木县| 聂拉木县| 青冈县| 鄂尔多斯市| 嘉荫县| 朝阳市| 思南县| 甘德县| 本溪市| 蒲江县| 达拉特旗| 溧水县| 荣成市| 波密县| 钟山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