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羊是內蒙古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肉食食材,來說說羊雜碎、手把肉、羊肉串、烤羊肉和涮羊肉,讓你了解一下內蒙人是怎樣吃掉一頭羊的。
不知你留意過沒有,除了包子、油條這些大眾早餐外,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一份當地特色早餐,如武漢熱干面、天津煎餅果子、北京焦圈兒豆汁兒等,呼和浩特市的羊雜碎也同樣如此。
有些省份和地區也有此吃,喚作“羊雜湯”,不過還是有明顯區別,羊雜湯的湯香醇可口,可以喝;而羊雜碎的湯咸辣油膩,不能喝。更主要的區別則在習慣——羊雜湯早午晚三餐都可食用,羊雜碎則僅作為早餐出現,除了自己在家做以外,一整天你幾乎再也看不到羊雜碎的身影。
清晨,形形色色的人們匆匆離開家門,鉆進各種有名或無名的館子,點一碗羊雜碎,放點辣椒油,再配一個焙子,能頂一個上午。
白焙子是用面粉兌堿發酵,用搟面杖搟成長條餅狀后折疊幾次,烘熟即可,成品外韌里暄,作為主食既可單獨食用,也可搭配燴菜、粉湯等,與羊雜碎更是絕配,是內蒙古餐飲中的“百搭將軍”。
每天早上醒來,早餐也將是當天面臨的第一個選擇。
相對于正餐,全國各地的飯店都已經被川渝美食所占領,早餐則還是一種僅屬于每個地方獨有的特色。早餐的獨特性使得我每到一個城市旅游,必定會起個大早,去品嘗當地人的食物。
羊雜湯在過去幾乎是每天的早上的必備。一碗羊雜湯通過心、肝、肺、腸、肚熬制,放一些土豆條,放上辣子,煮熟撒上香菜,味道極好。
你可能會說羊雜湯哪里都有,北京還有李記白水羊頭、白魁老號、老月盛齋,都是出名的老店,但是其實內蒙古的羊雜湯和中原的羊雜湯有很大不同。中原往往以喝又濃又白的羊雜湯為主,需要長久熬制,并不會吃羊雜碎。
在內蒙古自然不會浪費這么好的肉食,因此羊雜湯往往以吃肉為主,尤其是上好的羊雜中大部分是羊肚,不僅沒有異味,還可以聞到滿鼻的香氣,一口羊雜下去,咸鮮香辣充斥了所有味蕾,再喝一口湯,讓羊雜的香味在唇齒間回蕩。
在內蒙古,吃羊雜碎一定要配一個牛舌焙子。外地人來內蒙旅游,總以為人們口中的“焙子“是晚上睡覺蓋的被子,其實不然。焙子是用發酵好的面做成餅,現在平鍋上加熱定型,再放在立爐里烘烤熟。
內蒙人吃羊雜碎時,總要就著白焙子或咸焙子一起吃,正好能夠中和羊雜碎的味道。還有人像吃西安的泡饃一樣,把焙子掰成小塊,放進羊雜碎里,讓焙子能夠充分吸收羊湯的美味。如果能夠在寒風凜冽的冬日早晨吃一碗羊雜碎,真可謂是人間一大享受。
從北京的焦圈豆汁兒,天津的煎餅果子,到武漢的熱干面,南京的粢飯團。從這多種多樣的早餐中才能最好地體會到當地人的口味和性情,感受到地域造就的不同。每一個早起的清晨,最饞的,是那辛辣的羊雜湯,鮮香的手把肉和一碗熱騰騰的奶茶。
手把肉則是內蒙人豪爽的最佳體現,是呼倫貝爾草原上游牧民族最傳統的食物。往往外地人看到這一早餐,便會嚇得不知如何形容,但是真的吃下去也無不稱其美味。手把肉其實就是手把著吃肉的意思,烹飪時將整塊的羊排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
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各自拿著一把小刀,從羊排上割下肥瘦相間的肉,沾上新做的韭菜花,肉的鮮香和韭菜花的辛辣并發出了獨一無二的特色,絲毫沒有想象中那腥膻的氣息,有的只有羊肉的香氣和家人圍坐的幸福。
如果誰家有客人在,那吃的就會更加的豐富,感覺和我們這里中午或者晚上吃正餐一樣,一群人圍在桌子旁邊,上面擺得滿滿都是硬菜,還有像是油餅、血腸之類的菜,如果是經常吃稀飯和牛奶面包的人,根本不會想到有這么硬核的早餐。你覺得內蒙的早餐夠硬核,能吃得下去嗎?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內蒙古也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地方,從清晨到夜晚,街邊有各色小吃……
今天分享的“見識內蒙人們的早餐,全是“硬菜”!”到這里。本文文字為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