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份病例:
患兒,1歲,家長發覺患兒不適難受來院急診。遂行超聲檢查,發現肝右后葉近被膜處可見一腫物,大小約3.3×3.0×2.6cm,外形欠規則,邊界稍欠清,內部回聲不均勻,由高回聲和低回聲混合,前者為主,CDFI顯示腫物內部未見明顯血流信號。
圖1-2:二維超聲顯示肝右后葉近被膜處的高回聲為主腫物,此處鄰近右腎上腺區。
圖3-4:CDFI顯示腫物內部呈乏血供。
不久后我們隨訪到該患兒的病理結果: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已在外院手術~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在我們得到結果的欣喜的同時,也伴隨著疑問:神經母細胞瘤不是常見于腎上腺嗎?而此例腎上腺區并未發現腫物呀?患兒家長說的也是做的肝腫物切除術呀?
帶著疑惑,小于大夫查閱文獻,終于有所斬獲~
在神經母細胞瘤的INSS分期中,除了常見的1/2/3/4期外,還有一種較少見的INSS 4S期,定義為Localized primary tumor(as defined for stage 1, 2A or 2B), with dissemination limited to skin, liver, and/or bone marrowt(limited to infants < 1 year of age),即局限性原發腫瘤(1/2期),伴有限的皮膚、肝臟和/或骨髓轉移,并且患兒年齡小于1歲;骨髓穿刺或活檢顯示神經母細胞在所有有核細胞中所占比例小于10%。
而這特別的INSS 4S期有一大特點就是腎上腺原發腫瘤小!這種情況下,腹部超聲第一時間發現的往往是它在肝臟的轉移灶!折騰一周末沒白費,茅塞頓開!
繼續聊聊這INSS 4S期。它有一套臨床診斷標準可供我們參考,包括①年齡小于1歲;②原發灶小,位于腎上腺;③肝轉移為主,肝臟增大,肝上可見數量、大小不等的轉移灶,偶見皮膚及骨髓轉移,而腹膜后及遠處則往往無轉移淋巴結~
由于INSS 4S期神經母細胞瘤原發灶小,患兒往往因肝轉移灶出現臨床癥狀、體征如腹部膨隆等就診,而后發現原發灶,甚至原發灶難以顯示,此時切換高頻線陣探頭檢查雙側腎上腺區可能會有些許幫助...事后軍師的話小于大夫還是不說了,下次若再遇到一定留心~
最后把小兒神經母細胞瘤的特點和大家小結一下:
①神經母細胞瘤起自腎上腺髓質或椎旁交感神經的任意神經嵴部位,是小兒最常見的顱外腫瘤;
②神經母細胞瘤最常發生于腎上腺,也可發生于頸部、胸部、腹部、盆腔等處的神經組織;
③超過80%的患兒年齡小于5歲,好發年齡為2歲,男性患兒略多于女性;
④神經母細胞瘤發病隱匿,早期難以診斷,大部分發現時已經出現全身轉移并快速進展并致命,如未進行適當治療,90%患兒會在3個月內死亡;而一小部分可自發消退,其中不乏INSS 4S期者;;
⑤神經母細胞瘤可分泌兒茶酚胺等化學物質,導致其臨床表現多樣,易誤診;
⑥神經母細胞瘤的超聲表現多樣,可為實性、囊實性、囊性,回聲多以低回聲為主,發現時往往瘤體已較大,部分可伴有鈣化灶,可包繞大血管侵犯和/或周邊組織器官,是否跨越中線對INSS分期指導意義;
⑦CDFI顯示瘤體內可見血流信號或呈富血供表現。
?下期見?
歡迎大家在本文【評論區】留言,聊聊自己的看法!
若您覺得還行,還請【收藏】、【點贊】+【再看】哈,謝謝您啦!
《華斌的超聲筆記》第4輯即將售罄,快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