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說家風·致良知篇】父母的思考,就是孩子教育:一天到晚您在想啥?(第109篇·總第2478篇)
文/張建云
幾個朋友見面,第一話題談孩子。說補課,說老師,說名校,說學區房,說校園欺凌,說孩子成績。云云。話題里幾乎都是期盼、焦慮、擔憂和無奈。好比一場已經到來的洪水,皆沉浮于中,無人幸免,便只能在隨波逐流中聊以自慰,即便五十步笑百步也是一種精神寄托。大有一人上學,全家“災殃”之感。一顆教育神經牽扯了整個飯桌、工作、社會和朋友圈。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安靜下來,都在淺隱的慌張中度日,就算在工作和學術上取得一些成績,想起孩子便會略過一絲不安,若不能立刻回神,不安就會在心里發酵,從而心神不寧。蔡元培先生在一百年前提出“完全人格”的概念。他認為完全人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體育。而后,他又進一步精準,把“完全人格”定義為“健全人格”。他認為有四個“育”才能讓人形成健全人格:體育、智育、德育、美育。教育孩子也像“四象限”時間管理法則一樣,分為重要的、緊急的、重要而緊急和日常的四件事。一個家庭抑或社會將教育的什么看成重要,是一個孩子出路問題,以后將會長成什么樣子問題。假若我們永遠將學習成績看作最重要的,自然會出麻煩。家里面經常有緊急和既重要又緊急的事出現。譬如任性、懶惰、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心、恭敬心,過度依賴家長,自理能力差,自律能力差,不懂謙讓,互相沖撞,怕吃苦,沒有抗挫能力,不懂幫助人,身體肥胖,對抗家長,自殘和自殺。等等。當然要,但不可以偏離此“三格”。忽視了“三格”孩子的成長就會遇到種種緊急的麻煩事。一個家長的思考模式,就是孩子的教育方向。家長是孩子的心,孩子很像耳、目、口、鼻和四肢,所表現的是如何看,怎樣聽,以什么語言表達,然后怎樣去做。所以,家長的起心動念就是教育,家長的生活習慣就是教育,家長的言談舉止就是教育。越來越發現,教育沒那么么復雜: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你就去做成什么樣。但前提,你的“成為什么樣”是正向的、純凈的、積極的、和悅的、經得起考驗的。社會的文明來自于家庭,家庭的文明來自于家風,家風的文明來自于家長。故,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身之本在心,在于我們如何去思考,安靜地思考,長遠地思考,有格局地思考。家長的思考,就是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就是家長的思考。今天解讀的原文是《傳習錄·卷下·陳九川錄·第1節》: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張建云
作家、國學學者
全國婦聯家庭建設專家智庫成員
天津市青年家風研究院 院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