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一夜之間,畫著煙熏妝的娃娃火爆了朋友圈。夸張的造型,走心的特效,加上對經典故事的改編,幾句比較“燃”的經典句子。這部國產動漫在這個夏天可謂火了一把,上映一個星期就賣了十多億的票房。微信里總有朋友曬影評和電影票,甚至也有把頭像改成了這個造型夸張的哪吒。誰的童年里沒幾個經典的人物?除了孫悟空,哪吒也是這樣一類。對于哪吒的形象,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從上海美術廠鬧海的小童,再到《西游記》里和孫悟空打架的神仙,還有八零后、九零后熟悉的香港拍的陳浩民“噴火娃”、和小豬熊一起玩的小英雄……以哪吒為原型的故事可算不少了,那么哪吒到底是哪來的?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呢?
記得剛識字的時候,總覺得哪吒這個詞有點拗口,明明是“哪”怎么念這個音。沒錯,這個特殊的讀音反映了一個事實——哪吒也是舶來品,是從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 翻譯過來的,也叫那羅鳩婆、哪吒俱伐羅等等。
唐代沙門釋惠琳編纂過一本《一切經音義》,考訂了許多佛門的經典,其中就有兩卷關于哪吒的經——“哪吒俱缽羅求成就經一卷和哪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一卷。”可惜的是,這兩卷書在編《大藏經》就已經找不到了。
不過大藏經里的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的提到了哪吒,例如《地藏菩薩本愿經》說“二列鬼王號”有“阿哪吒王,大阿哪吒王”,《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里也有“哪吒鳩缽羅藥叉大將”的說法。
這時的哪吒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太子,持金剛杖、三戟,護衛佛法,懲治邪惡。所以他的形象是兇神惡煞,三頭六臂、甚至是八臂。《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云:“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畢竟兇惡的形象才更能顯出勇猛有力,更符合打擊邪惡保衛世人和佛法的護法形象。
這么一個佛教的人物,在唐代就傳入了中國。除了上述經文的記述外,還有小故事。例如《高僧傳·道宣》中就曾記到,唐朝道宣律師晚上在長安西明寺走路,不慎跌倒在地。忽然有個少年上來扶他,道宣感到很驚奇,問他是什么人,怎們晚上在這個地方?那少年答說他不是常人,而是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書中還說哪吒曾向道宣律師奉獻了一顆佛牙。
而哪吒析骨肉還于父母的說法,在中國禪宗的經典《五燈會元》里就有記載了。其中《遂州圓禪師法嗣》中說“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就是這樣的。
真正令我們熟知的哪吒形象,明明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庭猛將。熟悉中國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玉皇大帝是不折不扣的道教人物。那么哪吒是什么時候從佛教系統,站到了道教的隊伍里呢?這從《西游記》、《封神演義》里就能看出大概來。
明代綜合了古代經典、民間傳說的小說盛行,神魔一類的題材也比較受歡迎。《西游記》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在《西游記》里,哪吒不僅是三壇海會大神,而且不再是兇神惡煞的形象,而是變成更容易被國人接受的面容姣好清秀的孩童了。以至于和孫悟空打架的時候,被孫悟空嘲笑說:“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
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記》里的哪吒,仍然和佛教密不可分。比如第八十三回中說“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西游記》里的佛教有著超然的地位,不僅唐僧師徒要去西天取真經,連哪吒的重生也是佛祖所救。
不過,到了《封神演義》里,哪吒則變成了徹徹底底的道教人物。《封神演義》里,哪吒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靈珠子轉世,受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符命,轉世為姜子牙的先行宮,輔佐其討伐紂王,滅商興周。而且哪吒的降生也很接地氣。首先是其母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夢見道人送子,然后哪吒降世時一團紅光,香氣彌漫,生來就能行走說話。這種天降靈異的出場方式在中國的帝王名臣里并不稀奇,可謂做了地地道道的中國化處理。
不僅如此,《封神演義》里哪吒的重生也是道教的太乙真人所救,與佛教無關系。第十四回里將這個過程寫得栩栩如生:“太乙真人叫金霞童兒:‘把五蓮池中蓮花摘二枝,花葉摘三個來。’童子忙碌取了荷葉、蓮花,放于地下。真人將花勒成瓣兒,鋪成三才,又將荷葉梗兒折成三百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將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氣運九轉,分離龍、坎虎,綽住哪吒魂魄,望荷蓮里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只聽得響一聲,跳起一個人來,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天地人所代表的三才,離龍、坎虎所代表的八卦,再加上金丹、童子,哪吒重生的過程充滿了濃濃的道教色彩。
哪吒雖然是外來物種,但卻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被民間傳說給找了個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陳塘關總兵李靖。有趣的是,這個哪吒的父親李靖也是經歷了佛道之間的身份轉變。不同的是,李靖是實實在在的中國歷史人物。
李靖本是唐代的開國元勛,官拜右仆射衛國公。唐高祖曾稱贊說“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之病,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
這么一個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在宋代就已經被神化。據《舊唐書》等記載,李靖是“九霞仙人”,會“九天玄女戰法”,而且民間已經建有祭祀李靖的廟宇。“九”、“仙人”等表明,此時的李靖是不折不扣的道教人物。
到了元代,李靖就成了佛門的天王了。如《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平話后集》中《鬼谷下山》就有這么一句話:“獨孤角獨戰四將,五匹馬混戰,如黑煞真武賢圣斗毗沙門托塔李天王”
有觀點認為,毗沙門信仰是經西北的于闐、敦煌之路傳入內陸的,而李靖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的戰功也多發生在西北,自己本身又是西北人(陜西三原),加上唐末西北邊地喪失、民不聊生,自然寄希望于這位戰果顯著的名將。況且李靖本名李藥師,而佛教中又有藥師佛的存在,這在某種程度上為他走向佛教神話起到了推動作用。不過明清之時的各種小說中,李靖又和哪吒一起回到了道教的仙班中。成為玉皇大帝手下的一員猛將。
哪吒從佛教到道教的角色轉化,不能武斷地歸為《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作用,但這類明清的小說卻反映了當時的一個社會大背景——佛道融合。
佛教傳入中土之后,經歷了一個適應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其表現之一就是與民間的信仰、祭祀相適應。而中國民間的信仰本就是多元的、不排他的,甚至是“管用我就信”。所以“仙佛合宗”的形式在中國很常見。佛教的觀音菩薩、彌勒佛與道教的財神、土地公毫無違和的出現在同一座廟里。而民間在祭拜道教的神仙、甚至是自家祖先時,也會使用“阿彌陀佛”這樣的佛教用語。至于外國發生的那些激烈的、極端的宗教沖突,在中國基本是見不到的。
明清之時,宋明理學得到發展,尤其是心學吸納了許多宗教中唯心主義的成分。而民間世俗生活的發展,導致民間信仰的理想化、世俗化。佛道的融合體現在了小說中,在世俗中的界限本就沒有那么分明,到哪吒、李靖的身上也是兼有佛家和道家的影子。
總而言之,哪吒這一形象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之后,已經不再是原來干巴巴的外來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接地氣的為我們熟知的中國本土少年。哪吒的本土化與身份的構造,也是我們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動畫作品同樣如此,從建國初的老電影,到少兒頻道的小哪吒,再到如今十分火爆的煙熏妝,時代的印記濃濃。不過,亦仙亦魔的哪吒,倒是越來越受人喜歡了。
參考資料:
1.李小榮:《哪吒故事起源補考》,《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3期。
2.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
3.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著:《俗語佛源》(增訂版),北京:中西書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