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艷麗 | 文
徐治彪買的股票和別人都不太一樣。
徐治彪是一個均衡偏成長股的基金經理,卻格外看重估值。他是「越跌越買」的類型,且「從來不會湊熱鬧」。價值派基金經理做到這一點,并不稀奇,但成長股基金經理卻很少見。
對股票,徐治彪有一個極其明確且富有個人色彩的標準:「優秀公司(最好是龍頭)、業績高增長、估值便宜、老板有格局。」其中的平衡難點在于,業績高增長、估值便宜二者兼顧,所指向的一只成長股賺錢的「確定性」。
一個典型的徐治彪式的選股審美是這樣的:行業優秀公司、可能未來3-5年有1-2倍業績增長、估值又不貴、算得清楚。
徐治彪本科讀醫,研究生在上海財經大學讀財務管理。他言必稱「資產定價」,對一只股票,他一定要算清楚:「合理估值中樞大概在什么位置?產業趨勢、業績大概到什么數字?」這是他判斷定價的最本質的「錨」。
徐治彪的代表作——國泰大健康股票A,自2017年10月30日管理至今,累計回報80.38%。國泰研究精選,自2019年12月24日管理至今,累計回報50.08%。(天天基金網、截至2022.4.29)
「做投資,第一位是控制風險,第二位是投資收益。」作為一個風險厭惡型選手,徐治彪如是說。
1.
2012年-2017年,徐治彪深耕醫藥行業,做了三年醫藥研究員、兩年醫藥行業基金經理。
徐治彪初入行之際,彼時市場,是成長股的天下。他所在的國泰基金,張瑋、范迪釗、周偉鋒等,都是當時聲名鵲起的成長股基金經理。因此,徐治彪身上,有著典型的時代烙印:「喜歡買成長股,深度研究、長周期持有、換手率偏低。」
2013年-2015年成長股牛市,徐治彪一路高歌猛進。直到2016年底,市場徹底轉向,大票風起而小票勢微,徐治彪開始懷疑人生。「只有真正把你摁著摩擦一段時間,你才會更加敬畏市場、更加看重風險。」徐治彪回想這段經歷。
2017年、2018年,徐治彪開始從醫藥行業轉向全市場基金經理,并逐步有了一些宏觀和中觀思維。這一時期,是他投資方法論的過渡階段。
徐治彪的風格,在2019年之后逐漸穩定了下來:自下而上為主、兼顧自上而下的大類資產配置、以及行業比較。且三者之間形成均衡態。
「2019年之后,我始終把風險放在第一位的。」徐治彪總結,經歷了2017年風格切換、2018年熊市,他不太愿意買高估值板塊了。
「被暴打過,更慫一點。明顯不合理的東西,可能我就不會買,我追求確定性。」徐治彪稱,他是一個風險厭惡型選手。
國泰大健康持倉,今年以來市盈率大多在10-20倍,很少在40-50倍以上。
一個基金經理的心態,往往寫在成長經歷之中,即「一個人骨子里最在意什么」。
2.
徐治彪的投資風格,有效性最強的時候是在熊市尾部,例如2019年,典型的成長股風格,業績和估值雙升,形成戴維斯雙擊。
徐治彪管理的國泰大健康股票A,在2019年錄得收益率81.60%。這一年,醫藥板塊牛股輩出,是徐治彪最擅長的大本營。但他的持倉又不局限于醫藥,消費賽道選手鐘愛的白酒股也曾出現在他的持倉中。2019年三季度,國泰大健康在新能源車上大規模布局,卡點精準。徐治彪是全市場最早買入新能源車的基金經理之一。「但后來在泡沫階段,我就不在其中了。」徐治彪補充道。
一直到2020年上半年,疫情爆發,在暴跌之后,徐治彪極度樂觀,因為股債比到了0.99,「絕對是15年一遇的機會。」2020年,國泰大健康股票A錄得收益率55.97%。
當市場某個階段泡沫嚴重,比如2020年四季度,核心資產最盛之時,徐治彪就跑不贏市場了,因為他沒有各種「茅」。而此前連續七個季度,他的成績也很出眾。他的風格是追求確定性,當風險很大,他就撤退。
2021年,市場均值回歸。徐治彪不抱團,國泰大健康股票A錄得收益率20.51%。
最近市場跌了很多,徐治彪又感到「很興奮」。他說,股市在這個階段,沒有必要悲觀。
徐治彪總結投資方法論的核心:「好公司、業績好、估值不貴,你要相信,無論風格如何,對這一類公司,市場最后永遠是有效的。」
「我并不是刻意跟市場保持距離,因為我選擇的公司確實不是beta型風格,而是以alpha為主。」徐治彪表示。
3.
徐治彪頗為健談,談起股票,洋洋灑灑,但總結背后,都有一個相對恒定的選股標準:「業績高增長、估值便宜。絕對好公司、老板有格局。」
前兩個標準「業績高增長、估值便宜」,他有一套邏輯,一個對「確定性」的陳述:拿三年、五年,能不能至少賺一倍?
徐治彪認為,成長股的魅力在于戴維斯雙擊,但前提是:估值不可特別貴。如果估值貴了,有可能業績漲了、估值殺了,賺不到錢。
因此,他是一個看重估值的成長股基金經理,「從來不會湊熱鬧」。
「我不討厭白酒,也不討厭CXO,只是這一類資產過去兩年,在我的投資體系中,已經失去確定性了。」這是典型的徐治彪式的價值判斷。
所謂「確定性」,除了商業模式的確定性,還有估值。當估值在非常高位,投資上就喪失了確定性。一句話形容,好公司和好股票是兩回事。「短期視角,估值往往不重要,完全取決于資金行為和產業周期,趨勢投資者眾。但如果看三五年,拿著不動,不看估值就像做過山車。」徐治彪形容。
「我買任何行業或公司,都比市場早一點。」徐治彪稱,他是左側買,左側賣,越跌越買。
當一個公司是行業絕對優秀公司甚至是龍頭,可能未來3-5年有1-2倍業績增長,估值又不貴,「你想清楚了這一點,在別人不敢買、尤其大跌的時候,重倉買入。」徐治彪總結,這就是長周期簡單而正確的事。
徐治彪是長期持股的風格,不喜歡頻繁換手,也不喜歡大風車式的輪動。
4.
徐治彪的選股,后兩個標準是「好公司、老板有格局」。
對一個好公司的標準,在他心里,排在第一位的,是「企業家精神」。他對「好的企業家」的評價是:格局很大,戰略清晰,眼光長遠,有胸懷,行業優秀人才愿意跟著他。
徐治彪喜歡跟企業中層聊天:老板格局如何?對待員工如何?有無歸屬感?「你要成為行業偉大的公司,一定要會用行業優秀的人。」徐治彪稱,他不喜歡小氣的人。2013年,他做研究員時最喜歡的一家CXO,很多人愿意降薪50%跳槽,因為相信老板不會虧待自己。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是有慣性的,「狼行千里吃肉,通過一個公司過往表現及行業地位判斷究竟好不好。它過去是好的,未來也大概率會好。」即一個公司過去證明了自身優秀、行業地位高、財報好看,那未來大概率也是靠譜的。這就是龍頭的意義。
談論任何股票,徐治彪都是對數字如數家珍。
基金定期報告披露,徐治彪目前的第一大重倉,某針頭耗材龍頭,自2020年開始持有。他內心非常確認,其行業地位高,業績高增速,利潤大概率能達到某個規模,估值卻只有十幾倍,換算一下,空間非常大。他覺得,「拿著就行了,漲多了賣一點,跌了就加倉。」
他的選股代表作——某輕奢男裝龍頭,財務指標優秀,高ROE、高現金流,高增長,疫情之下仍逆勢上漲,有絕對的alpha,「甚至比白酒更優秀」,尤其是漲到現在,仍然很便宜,「一個完美的標的」。
某全球農藥出口股,同時具備「行業龍頭、業績絕對高增長、估值特別便宜、老板格局大」,包括了徐治彪最在意的四個點。今年一季度業績超預期,卻跌懵了。徐治彪心想,「沒關系,資本市場是有效的。」結果,后來慢慢漲起來了。
徐治彪有相當一部分標的如此,拿得時間特別久,因為「他想清楚了賺什么錢」。他嚴格按照資產定價理論,股票=利潤中樞*估值中樞,產業看三年,估算利潤終值,而估值中樞相信均值回歸。他的方式,需要較高程度「知行合一」,而不甚在意短期是否與市場在一個風格上。
5.
徐治彪是華中科技大學藥學本科+上海財經大學財務管理碩士,在資產定價層面,是嚴格的科班出身。因此,他一定要想清楚的問題是:「這個公司的合理估值中樞大概在什么位置?產業趨勢、業績大概到什么程度?」
股票定價模型決定了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公司的估值中樞是確定的。
「一個優秀的to C消費品公司(高ROE、高穩定性、高現金流),業績穩定增長,長期估值中樞在30-40倍是合理的(參考帝亞吉歐、可口可樂)。一個優秀的to B制造業公司,未來可能的長期估值中樞在20倍甚至以下,它的股價會跟隨著下游的景氣周期波動,不能在周期高點或者股票偏離中樞過高位置重倉。」徐治彪舉例。
徐治彪認為,科技股投資就是產業投資,判斷產業趨勢在商業模式之前。一個優秀的to B制造業公司,只要下游景氣周期仍在,暴跌之后,估值便宜,就值得買入,卻「不能在周期股高點干周期」。不同行業,從資產定價角度,投資邏輯不一樣。
「有一點要求,買在趨勢向上。」就像2019年三季報,他買入新能源汽車。2020年半年報,他買入順周期。
當白酒狂歡的時候、當醫藥狂歡的時候、當新能源狂歡的時候,徐治彪卻是冷靜的,「逆勢思維,買的時候可能比別人早一點,賣的時候也比別人早一點。」
徐治彪在2013年就重點推薦過某CXO龍頭,但「最近幾年都沒買了,板塊嚴重高估。」當其他人詢問的時候,徐治彪回答:「你要相信資產定價常識,它是訂單驅動型的to B的行業,ROE、穩定性、現金流不支持絕對的高估值,本質是周期性行業。」
「一定要看定價,這是常識。」徐治彪反復強調。
注:國泰大健康成立于2016.2.3,徐治彪自2017.10.30起管理至今,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中證健康產業指數收益率*80%+中證綜合債指數收益率*20%,該產品A類份額2017-2021年增長率/業績基準(%):23.54/2.83 ,-23.45/27.80 , 81.60/16.06 ,55.59/18.38 ,20.51/0.34。國泰研究精選成立于2019.12.24,徐治彪自成立起開始管理,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80%+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20%,基金2019-2021年業績/比較基準為1.66/2.65、55.77/21.73、22.66/-3.52。
基金經理觀點僅供參考,會因市場因素變化而變化,不夠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