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個個年少有才,桀驁不馴,但若論起屢次被性格改變命運的只有駱賓王。聞一多先生評論駱賓王時說:”一生俠骨,好打抱不平!”這話不假,7歲就能寫出《詠鵝》的駱賓王從小就崇尚江湖俠氣,他敢想敢做,敢說敢寫,看不慣的事,他定是要講上一番道理。
有一個典故,說是駱賓王的好友盧照鄰從前在四川任職的時候,和當地的一個姑娘相好,卻在姑娘懷孕時離開四川赴任外地。姑娘后來生下孩子,不幸夭折,傷心之際遇到了駱賓王。駱賓王一聽,這還了得!哪怕是自己的好友,也不能忍!他當即揮筆,給好友寫了一封聲討書,名叫《代郭氏答盧照鄰》。不知道盧照鄰看完好友的書信,心里是什么感受。不過此事傳開后,駱賓王就有了“愛管閑事”的名聲。
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在朝為官他也看不慣朝中許多事,屢屢諫言,結果把自己送進了監獄。本想著他能好好反思,他卻仍不甘心,在獄中他寫下了一首驚世之作,名叫《在獄詠蟬》。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全文大意是:牢獄西墻外,傳來寒蟬不停的叫聲,這蟬聲把我的思緒也帶到了遠方。讓我無法忍受的是我這人到暮年,卻只能在這獨自吟誦白頭吟。露重時連蟬也無法振翅高飛,風雨多秋之計節氣難守。我有著秋蟬一樣的高潔之志,可誰能幫我訴說這片冰心呢!
這是一首駢文,作此文時駱賓王已59歲,在經過了官場沉浮后,他雖心灰意冷,卻不改青云之志。 文中他將自己比作秋蟬,寄情于物,表達自己希望沉冤昭雪的愿望。
以蟬聲開篇,蟬聲入獄中,詩人的思緒也被它帶走。遙想過去種種,少年時的不羈,中年時的狂傲,是多么快樂。可此時,自己卻只能在獄中吟著像白頭吟這樣凄凄慘慘的詩。到了此地此景,正常人應該后悔當初好管閑事,直言相諫,如果這樣那他就不是那個一生俠骨的駱賓王。
第三句,是說蟬也是說自己,蟬是我,我是蟬。蟬的困境是“露重難飛”,詩人的困境是“風多易沉”,寄物詩能寫到個境界也是非常難得了!最后一句,也是全詩精妙之處,一個問句,令人拍案叫絕。在經歷了一番凄涼傷情后,詩人再也忍受不了這種困苦,發出了這樣悲憤的問句。是啊,在這孤獨的牢籠里,又有誰能真的懂自己的。
寫完這首詩后第二年,駱賓王遇赦得放,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不改的他在幾年后寫下了那篇傳世之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在此文中60多歲的駱賓王依然慷慨激昂地討伐武則天。一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是怎樣的膽大包天!至今讀起,仍能感受到他當年的魄力。
一年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也有人說他跳了河。這位傳奇才子的一生都令人驚嘆,而他的這首《在獄詠蟬》也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長河里。對駱賓王,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