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公眾號“小陳語林”,或者通過加我的微信號“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閑言教與學群”。
《占位》暴露家校錯誤“站位” NO.1 這兩年春晚都安排了關于教育的小品,說明教育也成了被億萬家庭關注的春晚的一個話題。我們仿佛看到了最高電視臺乃至于高層關心教育的誠意。真誠希望關于教育的小品會越來越好,也真的希望國家對教育的關心和扶持能夠真正落到最實處。 本次春晚關于教育的小品叫《占位》,講的是一位家長通過真誠的“忽悠”,讓眾多搶座的家長把好座位讓給了自己后,卻接到老師電話,說他走錯了教室,并笑話他連自己兒子已經升了一個年級都不知道。由此暴露了家長平時只知道為孩子搶這個、搶那個,卻不懂得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這樣令人心酸的現實。小品最后,家長們紛紛拿起電話給孩子和家人打電話,表達了多多陪伴孩子的真情,令人動容、令人深思。 NO.2 但在動容、深思之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小品還暴露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家校錯誤“站位”。 首先,家長相互協商排座位,仿佛代替了教師的工作,并且我要問,孩子到哪兒去了? 一個班級的座位如何擺放,孩子們應該坐在第幾排,個人覺得不應當讓家長自行協商解決。小品中郝貴的父親郝健按照自己對孩子成長的認識,成功忽悠了其他家長。而那些家長對郝健的建議的認同,也暴露了家長對孩子關心方面的“弱智”,一個個頭矮的孩子被安排坐到后面,僅僅是因為有陽光,可以補鈣……當然,我們也可以因為小品的藝術性,而允許這樣無厘頭的笑話存在。但是讓家長協商排座位,肯定會出問題。我在想,因為老師無法解決家長的“爭座”,而干脆讓家長自行協商,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欠妥呢?是不是也暴露出了當下一些教師對家長的工作簡單粗暴了一些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認為,對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在老師的組織下,自己解決,可能是最好的辦法。孩子不在場,老師便讓相互不熟悉的家長自己排座位,教師崗位站錯了,家長位置站錯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家長和老師心中已沒有了位置。
其次,家長誤會學校排座,代替學校指定座位功能,教師需要好好解釋。
沒有空穴來風。家長郝健對班級座位進行的功能區分布,是不是在一些學校存在?如果真的存在,那該學校的教育就真的成大問題了,這種“功能分布”還很普遍,那整個學校教育就真的成了大問題了。說實話,關于這樣的“學霸區”“休閑娛樂區”“養老區”“隔離區”的座位功能分布,我也是第一次聽說。按理來講,教室里的座位分布是沒有什么功能區的,家長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尤其是家長爭著要第一排中間的位置,可能是學校與家長溝通不暢。據我所知,尤其是在小學,由于照顧到孩子的生理發育,每隔一周或兩周,座位都是要整列調換的。家長一般要爭就爭前排或后排。小品中家長對座位的認識,確實暴露了家校溝通嚴重不暢的現狀。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十分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孩子的成績排名,而讓家長胡亂猜測教室里的座位分布,學校需要好好反思,是不是有些點站錯了。
第三,隔離座位設置被搬到春晚,更加暴露學校常常向家長推卸責任。我們學校有一兩個自閉癥的孩子,也有一兩個多動癥的孩子,但老師從來沒有設置隔離座位,而是積極與家長溝通,請家長到學校協助。在這春晚的舞臺上,那個隔離區的座位顯然是十分扎眼的。而且,根據郝健走錯教室這個情節推斷,這個隔離座位在“這個學校”里至少已經在兩個班級有了,我們似乎可以推斷,應該還不止兩個班級。事實上,隔離座位可能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無法遮羞的現象了。但無論如何,我個人對隔離座位是比較反感的,它能夠對多動癥的孩子或者其它頑皮的孩子起到心理矯正的作用,真的是很難說的。我倒是覺得它一定會起到反作用。懲罰性的暫時隔離還能說得過去,但這個教室里明顯是一個永久性的隔離座位,那實在是一種推卸教育責任的做法。
NO.3
看了這個小品,我們除了要反思家長是否真的太缺少對孩子的陪伴之外,我還真誠希望:第一、撰寫小品腳本時,一定要到學校實地看看,這樣笑點可能會更加真實可信一點;第二、小品中暴露出的問題,我們學校如果負有責任,真的站錯位了,那趕緊改過來;第三、也真的希望家長不僅要多多陪伴孩子,也要經常跟老師保持溝通,現在的微信很方便,微信群也行,打電話也可以,但如果能夠抽時間到學校看看孩子,我想,開明的學校也會是允許的,這對家長減少關于學校教育的誤會也十分有好處。
真誠希望春晚多多推出教育類節目,讓家長和教師更加深入地思考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