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我覺得你課在開頭還可以修改一下,可以改得更加藝術一點,比如出示有關’林沖’的詞語,然后讓孩子猜,每次都要加上音效。”
我已經到了要上課的地點找了賓館住了下來。但,好心的老師還是追了一則微信。我很感動。
這段時間一直在研讀關于“藝術”方面的書籍。總覺得我們的人生一定是需要藝術的,藝術是人類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比如,一些女孩子無論做個什么東西,都喜歡加上花邊什么的。古代的原始人早就會找一些獵物的骨頭或者植物的藤蔓來裝飾自己的身體,或者用多彩的泥土來涂抹裸體了。
這位女教師在我的文章里出現的次數可能是最多的了,因為她的熱心,因為她的與人為善,因為她對教育的熱情以及對孩子的愛!
我真的無法想象,我已經到了要上課的地點了,她居然還追了一則微信過來。我可以想象,她可能一直在思考著這節課。
對的,她依然在思考,這是對課的一種何等至篤的興趣啊,這是對課的一種何等完美的追求啊!她的教育之路難道不在向一種藝術的方向發展么?
由此我也可以推理,其實學校里每一個老師心中都有一顆藝術地教學的種子,也有一顆藝術的教育人生的種子。
但,這得看學校去如何感召這顆種子的萌發。
是的,我們經常說,與其說是種子遇到了水和陽光而自動萌發,還不如說,是陽光和雨露感召了種子,是適宜地氣候感召了種子。
這正如,一名教師如果有了愛,有了對知識魅力的無限崇拜,也能喚醒孩子心中那顆求知的種子一樣,而使他們的學習不是技術,而可能成為享受的藝術一樣。
這兩天一些年輕老師在思考關于課題的問題。由于我們學校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很多老師已經好久沒有接觸過課題研究了,一些在這里的年輕老師則干脆還不知道什么是課題研究。
但,難道我們可以說,他們不會課題研究嗎?他們思考上課的過程,難道不是在課題研究嗎?也就是,他們的心中難道沒有課題的種子嗎?
但,也許這顆種子還在沉睡著,于是我決定,邀請縣內的教育科研專家來學校專門指導。我想,這位教育科研專家一定能夠給他們帶來一點什么的,但無論她給他們帶來什么,可能都是次要的,我想最重要的,還是這位教育科研專家自身所流露出來的追求教育藝術的氣質和精神,這氣質和精神一定能夠發出強大的感召力,這種感召力,可能使老師們要進行的課題通向藝術之路。
我又想起上次我去一個學校談論文寫作的話題,最后那學校的校長也是我的好大哥說:其實寫論文的技巧對他們來說都是次要的,我覺得你所講的技巧以外的,你的感恩的情懷,你的“不害怕”的精神,你堅持讀書的毅力,對他們才是重要的。我想,這也算是一種感召吧?這種感召,其實就是讓我的教育人生走向藝術的力量。
是的,所謂的藝術,就是在實用以外所關注的一種觀念,一種裝飾,一種追求,一種氣質,一種思想,一種標志,一種裝潢……作為老師,這其實是我們的自覺行為;作為教師生活的環境,則可能需要一種感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