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尊重孩子,不是完全放任孩子隨波逐流,而是站在幕后做孩子的推手,引導孩子往適合的路上走。
作者:桐煊格格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
近日,乒乓女皇鄧亞萍的育兒方式上了熱搜,引發1.2億網友熱議,百萬人點贊。
原來,在《夸就對了》節目中,鄧亞萍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
兒子林瀚銘特別喜歡打游戲,并且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換做一般的父母,肯定會覺得是天方夜譚,但是鄧亞萍沒反對。
她采用了另類教育方法:
她先是支持兒子的興趣,對兒子說:“打游戲能拿冠軍,也是不錯的?!?/p>
與此同時,她深知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是一件異常艱辛的事,想給兒子提個醒,于是帶著兒子參觀了國內兩家頂級的電競俱樂部,去感受電競運動員的一日作息。
來源:《夸就對了》視頻截圖
當兒子聽到高強度的訓練,調整了自己的想法。
鄧亞萍的教育理念,對孩子始終貫徹著尊重二字。作為母親的她,少了賽場上的堅硬,多了尊重孩子的柔軟。
哲學家弗洛姆說:“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的潛能增長缺乏信心?!?/p>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整日控制和干涉,而是有底線地尊重,讓教育“潤物細無聲”。
尊重,是教育的開始
號稱“大魔王”的鄧亞萍,從5歲開始練球,因為“個子太矮”被教練說是一個不值得培養得選手。
鄧亞萍很難過,但是沒有放棄。她開始加倍訓練自己,證明給別人看自己有培養價值。
沒有訓練的地方,鄧亞萍找到廢棄的澡堂進行訓練。寒冷的冬天沒有暖氣,她的兩條腿還要綁上沙袋,堅持十多個小時的訓練。
在不懈的努力下,鄧亞萍終于從“替補隊員”變成了正式的隊員,成功進入國家青年隊。
因為她的執著,因為她的認真,讓她奪得了一次次世界冠軍。
在生活中,鄧亞萍把這種在賽場上的嚴格要求貫徹到了兒子的教育中。
有一次,兒子林瀚銘輸了比賽,鄧亞萍問他:“你難過嗎?”
兒子說只難過了一會,就好了。
兒子當時就被鄧亞萍“訓斥”了:“我們那個時候輸了比賽,那是要難過幾天呢?!眱鹤勇犞鴭寢尩脑?,記在了心里。
鄧亞萍把體育精神延續到了教育孩子中,她要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力,要有目標。
當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鄧亞萍對于兒子的希望應該也是世界冠軍的時候,她說并不是這樣的。
鄧亞萍心里特別明白死磕職業毫無退路的滋味,所以并沒有一定要孩子成為世界冠軍。
鄧亞萍坦言,兒子的性格比較佛系,對他沒有過高的要求,兒子是不可能做職業運動員的。
相同的,明星伊能靜,也一樣尊重兒子哈利的愛好。
兒子哈利穿露肩的連衣裙,化精致的妝容,披長發。這在很多人眼里是是“另類”,伊能靜卻能做到尊重哈利。
伊能靜用行動告訴所有人,她尊重兒子的愛好。
和兒子哈利一起聽音樂會,一起看電影,一起逛街,一起旅游......
哈利在這樣包容、尊重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地特別優秀。
從他送給伊能靜的畫里看出了他扎實的繪畫功底;
從他給伊能靜寫歌的曲子里感受到了他的創作天賦;
從他被錄取的通知書上看到了成績的優異。
美國著名作家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們做決定的權利?!?/p>
尊重,是教育的開始。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有自信和主見;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有幸福感;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未來會走得更遠。
父母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就給孩子充分的尊重,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樹立孩子的自尊意識,讓孩子得到尊重,學會尊重他人。
尊重不是“放任自流”,
是聽孩子想法,推孩子選擇
很多父母說,我也尊重孩子,他要什么,我都滿足。
他的感受我看到了,也完全理解,可是為什么,孩子還是和我漸行漸遠?
其實,這是虛偽式尊重。
當孩子的心智還沒有成熟,需要父母給予引導和提醒,父母不能一股腦兒把選擇的權利放給孩子。
在尊重孩子同時,父母應該守住底線,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道路。
綜藝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中,爸爸媽媽在一起看著女兒甜心錄的“悄悄話”,心里很不是滋味。
甜心的幾次回答,讓媽媽瞬間情緒奔潰,淚如雨下。
在甜心的心里,媽媽是個假媽媽,真媽媽丟了。
甜心不喜歡媽媽在家,因為這樣可以多玩一會了。
6歲的孩子,我在她臉上卻找不到天真的笑容,永遠是眉頭緊蹙。
原來,甜心的媽媽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一口氣給孩子報了10個輔導班。
英語、模特、畫畫、主持、滑冰……
孩子慢慢“疏遠”父母,甚至討厭父母的時候,教育已經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而源頭就在于一切都是父母的自以為是。
甜心說:“我不喜歡英語,我不喜歡模特,我不喜歡......”
可是媽媽從來不傾聽孩子的心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以為這是給孩子最好的安排。
這種不尊崇孩子意愿和想法的教育,往往適得其反,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更會讓孩子和你越走越遠。
鄧亞萍是這樣教育兒子的。
兒子很小的時候,喜歡打籃球,鄧亞萍沒有阻止。
而是靜靜地觀察兒子打籃球,然后和兒子深入交流,幫助兒子客觀地分析利弊。
鄧亞萍說:“打籃球的人,大家都知道個子高??墒俏液退职侄疾桓?。大概率上講,林瀚銘也不會很高?!?/p>
這種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讓兒子感受到了媽媽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著想。
林瀚銘開始跟著媽媽打乒乓球,鄧亞萍會給兒子最專業的打球策略,讓兒子一步步突破自己。
14歲的林瀚銘,在冠軍媽媽的陪伴和幫助下,在乒乓球上小有成就,獲得了“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p>
鄧亞萍激動地說:“比我自己13歲拿全國冠軍,16歲拿世界冠軍還要開心?!?/p>
尊重孩子,不是完全放任孩子隨波逐流,而是站在幕后做孩子的推手,引導孩子往適合的路上走。
就像鄧亞萍說的:
“當孩子還不能很清楚地認清自己、不能完全把控自己,也不知道哪些東西對他更有幫助,我覺得這個時候大人一定要幫他去做一些選擇?!?/p>
最好的尊重,是父母能夠給孩子合理的建議,引導孩子做出正確選擇。
有底線地尊重孩子,
父母從這3點做起
鄧亞萍對兒子的教育,讓我看到了作為一個媽媽的底線教育。
無論是孩子在選擇打游戲或是乒乓球的時候,鄧亞萍都沒有炸毛,而是理性地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讓孩子盡量少走彎路。
那應該如何有底線地尊重孩子呢?
在我看來,有以下三點:
1、蹲下身,傾聽孩子的想法
教育專家孫云曉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p>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會更有自信和主見,從而成為最好的自己,收獲尊嚴、成就感和幸福。
《少年說》里,一個叫涂思睿的女孩,很喜歡寫小說,她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的感受用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來。
但是,父親覺得她是“不務正業”,把女兒寫的小說全部撕毀,女兒站在臺上對著父親“哭訴”:
“爸,你把我的這些東西都給我毀了,那段時間我感覺我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
其實,寫小說是女孩抒發自己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是記錄生活的好方法,父親卻沒有給女兒解釋的機會。
父母應該蹲下身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用平時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這樣的孩子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2、會引導,做孩子的領路人
父母,應該要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可以看到鄧亞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非常會用“策略”,她不會反對兒子的任何決定。
而是通過一些方法,讓兒子自己感受,自己做決定。
這樣的教育方法,就是把選擇權還給兒子,父母只是孩子背后的領路人,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3、張開手,接納不完美的孩子
作家畢淑敏說:“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如此,他的人生,才能稱得上值得?!?/p>
尊重孩子本身,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一開播,就頻頻上熱搜!
劇中媽媽們對孩子學習的焦慮,也是現在萬千家庭關注的熱點。
劇中爸爸顧家偉的“第一名”教育,讓女兒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女兒新月小小年紀,就被安排滿了培訓班:鋼琴、芭蕾、法語、詩朗誦.......
如此優秀的女兒,卻還是被爸爸“嫌棄”。
當新月在幼兒園開放日上,表演的節目沒有拿到第一名時,顧家偉覺得臉都被丟光了。
新月在爸爸的“第一名”教育下,心里慢慢出現問題。
有一次,她不小心摔跤了,因為害怕父母責怪,新月污蔑這是同學故意推她的。
接受不了孩子的不完美,只會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壓力,壓垮孩子未來的人生。
電影《追風箏的人》中有句話:“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畫上自己的色彩?!?/p>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者簡介:桐煊格格,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7期學員,二寶媽媽,幼兒教育工作者,一手碼字,一手育兒,本文首發公眾號: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授權聯系開白助理(看菜單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