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慢慢來,是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不是用自己的節奏控制孩子。
作者:易斯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最近,江蘇一位媽媽為四年級的女兒輔導作業時,氣得嚎啕大哭。
孩子爸爸發視頻稱:
“她媽媽堂堂985博士研究生,居然被女兒寫作業逼哭了!”
視頻中的孩子低著頭寫著作業,這位媽媽帶著哭腔大喊:
“就幾個生字,寫了3個小時,我都不想做她媽媽了!我這脾氣我也不想罵她!”
面對這位媽媽的歇斯底里,底下有網友扎心評論道:
“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總以為自己是碩士或博士,孩子就應該是才子!”
是的,有時父母總會下意識地以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對孩子就會不自覺地給予過高的期望。
面對孩子學習上的不得力,父母也會有很多個為什么的想法在心中縈繞:
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精力和金錢培養,孩子還是這么平凡?
為什么我那么優秀,孩子還那么普通?
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別家孩子厲害?
但是當父母這樣想的時候,卻忘了一個最不愿意承認的事實: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
接納孩子的平凡與普通,才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教育的起點,
從接納孩子的平凡開始
教育家劉長銘說過:
“中國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通人。”
一個媽媽在網上分享她平日的教育,給孩子安排的任務是別人需要90分鐘完成的試卷,她的孩子必須在25分鐘以內完成。
在許多事上她都要求孩子超過別人,如果做不到就“家法伺候”。
但是往往她這樣的高要求,孩子根本做不到,長此以往,孩子也變得很沮喪。
以這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實在是有些不可理喻。
我們中大多數父母也是普通之人,會羨慕他人的光芒和成就,可是當我們把不合理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父母會很累,孩子會很難。
北大教授丁延慶在網上發表了一段視頻,引起熱議。
北大丁教授,本名丁延慶。 百度詞條上,能搜出來的牛人。
丁教授和妻子都是北大畢業,丁教授本人6歲就能背下整本新華字典。
但是面對6歲女兒寫作業不開竅,他很納悶為什么卯足了勁給孩子補課,女兒成績并沒怎么提高?
看到自己在輔導孩子時逐漸失去耐心,他和孩子在交流時都變得爭鋒相對,甚至互相排斥,他才反省到自己對女兒有太多的要求,教育本不該如此。
最后他終于想通了說:“這就是天道,沒辦法,必須接受現實。”
后來,有人再問他:“作為北大教授,你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個平庸的小孩嗎?”
丁教授回答:
“可以接受,必須接受,不管你多么優秀,你的孩子大概率是一個普通人,要認識這一點,并且學會接受它,對于誰都好。”
當丁教授放棄對女兒學習的高壓政策,讓孩子在興趣之處發展,他和孩子都輕松了許多,關系也緩和了不少。
很多父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總希望排除萬難,創造條件把孩子培養成心目中的天才,成為出類拔萃的尖子生。
但有時候對孩子寄予過多的期望,不僅父母會在付出與回報中產生巨大的落差,還會想不通自己的孩子,為什么這么不開竅?
同時父母也會讓自己變得焦慮憤怒、氣急敗壞,更會讓彼此兩敗俱傷。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說:“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父母們應該學會接受孩子普通的現實,將期望值降低。
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如果孩子已經努力地做了,仍然達不到你所期望的,父母是不是可以像丁教授般接納孩子的本相呢?
不要對孩子那么苛刻,要知道:教育的起點,往往是從接納孩子的普通開始的。
再平凡的孩子,
也會有自己的閃光點
微博上有個媽媽分享,她的兒子成績不好,但動手能力很不錯,常常能做出奇特的模型。
一開始,這位媽媽總希望兒子在班級名列前茅,但是她的兒子排名只是班級的中等位置。
她想不通為何孩子不把動手的熱情放在學習上?為什么不能擠進全部前五?
她指責過孩子,可孩子卻說:
“媽媽,我又不是沒在學習,我努力了還是只能考到班級的中間位置。而且我只是更喜歡動手類的事情,我以后還想去做建模師,你可以理解我,支持我嗎?”
經過長期的思想拉鋸戰,這位媽媽也開始理解孩子的喜好。
她開始關心孩子在興趣上的事情,不再只是每天指責孩子成績沒有考到前幾名。
后來,小男孩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了青少年創意設計大賽,還獲得了獎。
因為他在興趣上得到了媽媽的支持和理解,他也開始在學習上保持平衡,雖不能做到最好,但他告訴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有一段經典的臺詞: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天分、才能和夢想。”
深以為然。
想要孩子優秀是人之常情,但不可強求在某個方面,作為父母應該要眼界開闊,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孩子。
要知道,再平凡的孩子,也會有閃光點,不要總是盯著孩子身上不足的地方。
心理學家莉·沃特斯在《優勢教養》中提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如果家長認為你的孩子沒有的話,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
父母若能看到孩子真正的優勢,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的成長路徑,孩子也能體驗到生活更多樂趣。
特級教師孫蒲遠也說:
“在生活中,要多方位多角度來觀察孩子,要發現孩子的特長和愛好給鼓勵支持,一定要多多讓孩子展現他閃光點的機會。”
讓孩子在合適的軌跡上,不斷前行和發展,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并沒有那么差。
每個孩子都需要時間成長
要學會保持平常心
有一個關于蝸牛的寓言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著蝸牛散步,但是我發現蝸牛爬得太慢,我便開始催它,責備它。
蝸牛滿含淚水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已經盡力了。”
可我仍然拉它、扯它,即使它受了傷,我也希望它按我的步伐快走。
我很痛苦為什么上帝會讓我拉一只慢蝸牛呢?
后來我在拉著蝸牛的時候,聞到花香,臉龐被微風輕輕吹拂,我在看看我身邊這只蝸牛,我才知道原來上帝是讓我帶著蝸牛散步。
做父母的就要有帶著蝸牛去散步的心,不要這么急躁,要學會耐心等待,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路上的風景。
知名世界記憶大師陳曉丹,曾分享過自己小時候被同學叫做“小笨丹”,還被他人認為是一個發育遲緩的孩子。
因為曉丹當時在整個班級的成績是倒數,她不擅背誦,成績落后,老師上課講的題別人一遍能聽懂,她卻想幾遍才能明白一些。
當時曉丹的父母帶她去做檢查,檢查結果倒是都好的,醫生說孩子沒有什么問題,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幫助她,找到合適的方法。
一向精益求精的曉丹媽媽總是很著急,她心里已經覺得女兒就這樣了,沒辦法改變了。
好在曉丹的爸爸一直鼓勵她:“慢慢來,別著急,你會越來越好的。”
曉丹的爸爸知道曉丹掌握題目的速度比較慢,他就花更多時間幫助曉丹理解課上不懂的題,講了幾次還聽不懂,他就換著方法講,直到曉丹明白為止。
慢慢地,曉丹在爸爸的引導下,她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在高考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也進入了理想的大學。
從差生到優等生,曉丹的爸爸沒有放棄幫助她。
當別人都認為曉丹沒有了希望,他卻一如既往地支持和理解女兒。
作家周國平說:“對待孩子的教育最好的做法是持有平常心,鼓勵和支持你孩子的選擇。”
面對孩子學習上的不明白,父母應當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著急。
在公益短片《努力一點點》中,教練對孩子的媽媽說孩子基礎不好,還需要多觀察。
而媽媽回去鼓勵孩子說:
“教練說你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會用頭去頂球,但是你現在時不時能做到,再努力一點點,慢慢來就好。”
在媽媽的陪伴和鼓勵中,最后孩子終于突破了自己,在過去不擅長的事上,獲得了好的進展。
育兒專家盧勤說:
“有一顆平常心讓孩子成為一個平常人,別把孩子逼到一個尖上,讓他無法承受。”
慢慢來,是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不是用自己的節奏控制孩子。
在慢慢來中,孩子也會體驗成長中的喜悅。
要知道,孩子就像一粒種子,撒在地里,你得給他足夠的時間。
耐心地等待他慢慢發芽,生長,結果。
你也要相信終有一天你能看到孩子的成長,不要急著拔苗助長。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需要走,成長的速度也不盡相同。接受孩子的速度和腳步,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是父母一生的課題。
點個在看,愿你我都能懂得這個難得的道理。
作者簡介:易斯,富書專欄作者,文章首發公眾號: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