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沒有具裝騎兵?玄甲軍:不要看我閑時不披甲,你們就拿我當輕騎
編者按:自去年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開播,唐朝文化的魅力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劇中唐軍勇猛的形象也讓人嘖嘖稱贊,使人大呼“昭昭有唐,天俾萬國”。那么真實歷史的唐軍是怎么樣的呢?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巨唐統治下的中國軍隊(唐初盛唐篇)(前言辟謠篇一——具裝與唐朝)
說起唐朝軍事,人玄甲軍,陌刀,明光鎧……這網絡上十分流行的唐朝名詞。而且前些年有這樣一個說法:“由于對手為大縱深游牧為主,唐朝并沒有具裝騎兵”。但其實,玄甲軍就是一個超重裝具裝騎兵的代表,虎牢關之戰便是玄甲軍杰出沖擊力的典型戰例、有人認為,玄甲軍追擊劉武周,薛仁杲時表現了強大的追擊能力;攻滅東突厥時,李靖更是帶著三千玄甲軍冒著嚴寒天氣,長驅直入,閃電般地進擊突厥老巢定襄,這根本不是具裝騎兵能做到的機動性。但是具裝騎兵的的馬鎧是可以拆卸的,不用時便可以丟入后勤部,使其變為無甲馬。這一情況在世界史上并不罕見,拜占庭馬其頓王朝著名統軍帝王巴西爾二世時期的著名軍事專著《戰術學》“在第63章中《劫掠》一章則談到:鐵甲重騎兵在滿足了大楔形隊戰斗需求后,其它40或50名鐵甲重騎兵可以從超重騎兵隊列中分出來,將他們的重裝甲馬留給輜重隊保管,更換馬匹與和其它輕一些的騎兵一起行進劫掠。顯然他們由于過硬的軍事素養,極其優異的裝備可以充當劫掠隊的重打擊力量。”①由此可見,具裝騎兵不一定要長時間保留馬鎧,必要時可以脫下馬鎧進行作戰。而且,唐朝本身對手的具裝就不在少數。阿史那西突厥汗國按波斯將領沙赫勒巴斯的隨筆,以及布哈拉反擊戰時霍德勞一世的描述,可以達到恐怖的“十分之騎,四者為戰騎,六分輕騎,戰騎者其四分陷騎,陷騎人皆披重甲,刀劍不可入?!贝筇苿摌I起居注也說明“突厥以弓矢為爪牙,以甲胄為常服?!弊鳛槿崛诲懪某錾硗回嗜?,在雄踞草原后利用自身較其它草原部落先進的鍛造技術以及來自附庸農耕、手工業地區的鐵資源,將自己變成了一只兇猛的游牧力量。另一個強大的對手是來自東北亞地區的高句麗政權。高句麗政權雖然較為分散,全國分為五部,城主們獨立性很強,各自為政,但是其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其憑借著東北亞地區依然不錯的馬匹鐵礦資源,也建立了一只較為不錯的鐵甲具裝部隊【詳見冷兵器研究所《唐滅高句麗之戰——險些被切斷補給線,薛仁貴卻成為全場MVP》】,高句麗這一古典軍國主義帝國,無法獲得戰爭紅利的情況下伴隨著唐王朝的打擊日益更加分化。雖如此,但是在駐蹕山戰役后,縱使李世民利用三萬就將其十五萬野戰軍殲滅殆盡,在安市山城艱難的攻堅戰中(并不能因此譴責唐軍戰斗力不行,在地形艱難的攻堅戰中,組織度、素質、裝備帶來的優勢,非常有可能被對方的堅固城池以及艱難的地形所大幅度削弱),唐軍還是選擇了撤退,在668年才將其滅亡。最后一個強大的對手便是赫赫有名的吐蕃帝國,舊唐書載“人馬俱披鎖子甲,其制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所能之傷也”。可見唐朝的對手們都沒有放棄具裝,唐軍何需放棄那寶貴的具裝?呈上唐初與盛唐使用具裝的幾大典型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馀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薄按瓮忤F甲佽飛二十四人,帶弓箭、橫刀,甲騎具裝,分左右廂,皆六重, 以屬步甲隊。”又“次左右驍衛郎將各一人,(各領翊衛二十八人,甲騎具裝,執副仗槊,在散手外,均布曲折至后門?!?nbsp;▲郭子儀出行圖的甲騎具裝部隊(畫自宋人手筆,馬鎧為宋式)那么唐朝為什么在對外戰爭中較為少用具裝騎兵呢,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唐朝騎兵將其鎧甲精簡化,大家可以看到,唐朝的無甲重騎兵們馬雖無甲,但是人的防護方面卻身披重甲。這與阿拉伯的人披鎖子甲與皮甲而馬戴輕皮甲的輕型具裝騎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筆者有友人認為,只有具裝,披掛馬鎧才能算是重騎兵,筆者認為這個觀點不妥當,阿拉伯騎兵的肉搏能力在都爾會戰,雅穆克會戰等中表現的強差人意,而唐朝這一所謂“輕騎兵”的肉搏沖擊能力在攻滅東,西突厥汗國,前期與吐蕃的會戰中都十分出色,所以筆者認為這一分類十分不恰當。
第二,唐朝的確需要做到大規模奔襲,無論是攻滅東突厥還是西突厥這兩個強大的大縱深游牧帝國,唐朝這種人披重甲馬無甲的重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具裝騎兵在未接觸時表現出了“終日馬被甲接陣,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的慘痛悲劇。最后,這也是最關鍵一點唐朝騎兵武技優秀,使其不依賴具裝便能進行優秀的肉搏與沖擊職能,《通典》所載:開元十九年,詔武貢人與明經、進士同行鄉飲酒禮。其課試之制,畫帛為五規,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內規廣六尺,橛廣六尺;余四規,每規內兩邊各廣三尺。懸高以三十尺為限。列坐引射,名曰「長垛」。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錢。又穿土為埒,其長與垛均,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名曰「馬射」。鹿子長五寸,高三寸。弓用七斗以上力。又斷木為人,戴方版于頂。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馳馬入埒,運槍左右觸,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馬槍」。槍長一丈八尺,徑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方三寸五分。皆以儇好不失者為上。兼有步射、穿札、翹關、負重、身材、言語之選,通得五上者為第。其余復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又制為土木馬于里閭閑,教人習騎,而初唐,盛唐軍的訓練服役每年足足可以達到到一百余天,這與唐朝強大的國力是分不開的,訓練時間的長度與訓練科目的嚴苛使初唐的軍隊極其具有戰斗力,為唐朝對外擴張鋪平了士兵基層訓練的道路 (唐朝府兵制研究:關于府兵服役時間,有一個番役的計算公式可以推算。唐代的色役大都按照番役來計算。而且多數情況下都采取500里內5番,500里外至1000里內7番,1000 里外至1500里內8番。我們的推算結果是5番役要服役72天,路途48天,合計120天。7番役服役51天,路途90天,全年服役119天。8番役服役45天,路途90 天,全年合計135天。10番役服役36天,路途96天,全年合計132天。12番役服役30天,路途100天,全年合計130天。)和唐朝重騎兵不依賴具裝破敵的一致典型例子便是諾曼騎士,其在底拉西烏姆會戰中,運用自身較為強大的組織度,個人武技,數量,擊敗了更加重裝的阿貢托普萊子弟騎兵以及少量的,在曼茲科特會戰后幸存的拜占庭重騎兵,還運用著名的詐敗將撒克遜瓦蘭吉衛隊一舉殲滅。使拜占庭帝國遭到進一步重創(不過拜占庭帝國曼茲科特帶來的重大打擊亦不可忽視)。由此可見,具裝與否不能作為完全衡量重騎兵戰斗力的標準。
最后,本文到此結束。編者希望個人的幾個見解能幫到大家消除一些對唐軍的刻板印象,本文如有不足歡迎指出,一起探討。我們下期再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