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以其獨特的養生保健理論體系和傳統療法,對那些感 覺不舒服又查不出疾病的亞健康人群,運用特有的體質辨識、 辨證施治、整體調理等措施,既可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展, 促進疾病康復,又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治未病”的思想貫 穿了中醫藥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各個環節,是中醫的根本精髓。“治未病”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預后防復 3 個層面,強 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 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后防止進一步發展以及疾病治愈以后 防止復發的目的。由此可見“未病”并不是“沒病”,治未病也不 僅僅是防病,而是為了更早的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以便從亞健 康恢復健康。 1 調飲食 食療在養生保健強身健體和抗衰益壽等方面具有其獨到 之處,中醫藥學歷來重視食養和食療,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 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出了食養的概念。《素問·臟氣法 時論》曰: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 服之,以補益精氣。”《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記載的動植 物中藥材,許多補益中藥都是藥食兼用,它們既可用于防治疾病 的藥物原料,也可以用于養生健體的日常食用。但是,在進補之 前,應對自己的體質進行中醫辨證。熱性體質少吃熱性食物,寒 性體質少吃寒性食物,濕瘀型體質少吃肥膩食物。飲食注意沈如蘭
配伍禁忌:一般情況下,食物都可以單獨使用,有時為了矯 味或提高某方面作用,常常將不同食物搭配來實用。其中有些 食物不宜在一起配合應用,即所謂配伍禁忌。據文獻記載,柿子 忌螃蟹,蔥忌蜂蜜,鱉甲忌莧菜[3]。關于食物配伍禁忌,《金匱 要略》以及歷代本草著作中都有不少記載,但古人對某些食物 禁忌經驗性成分較多,有必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作進一步研 究。
沈如蘭教授結語
中醫飲食養生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依舊保持著鮮活的生 命力。深入研究古代中醫飲食養生的深刻內涵,不斷創新和發 展我國特色中醫飲食養生,對人類的健康事業具有積極意義。 我們應加強中醫飲食養生方面的理論研究,并應用于生活實踐, 提高人們的養生意識,合理利用食療預防和改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