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讀史書,或許您永遠都不知道古人有多智慧。比如,著名的永樂大鐘重達46噸,它曾經(jīng)歷三次“搬家”,古人利用妙招將其移動,還巧妙的把它掛了起來。究竟古人如何做到的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永樂大鐘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青銅古鐘,高約7.8米,直徑約3.7米,重達46噸,相當于23臺小汽車的重量。在《明史》中記載,燕王朱棣奪取皇位之后,他下令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并修建了紫禁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故宮。與此同時,明成祖朱棣還干了兩件鮮有人知的事,即修建天壇用于祭祀,鑄造大鐘用于明其志。
朱棣下令鑄造大鐘前后歷時3年,因成于永樂年間,所以得名“永樂大鐘”。專家表示,永樂大鐘距今已有500多年,現(xiàn)在依然保存完好鐘聲清晰,算是中國歷史最獨一無二的青銅大鐘。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大鐘的表面還有陽刻的經(jīng)文約22萬字,并且字字清晰工整,無一錯字,也令人感到驚奇不已。據(jù)明清史料記載,永樂大鐘曾三次“搬家”,每一次“搬家”前人們都認為無法移動這個龐然大物,但結(jié)果每次很順利。
第一次搬家:從鑄鐘廠到漢經(jīng)廠。
鑄鐘廠是鑄造永樂大鐘的地方,位于德勝門外,即現(xiàn)在的北京鼓樓西大街;漢經(jīng)廠是朱棣修建的一座小型寺廟,它位于紫禁城外的梅山腳下,也就是現(xiàn)在北京景山公園附近。從從鑄鐘廠到漢經(jīng)廠,這段路程大約有6里地,因為期間還要在北海公園附近過河,而當時又沒有搭建橋梁,即便有用橋也承受不了如此重的大鐘,所以最后選擇了繞路,如此一來大鐘的搬家距離就超過10里。在當時來說,10里地并不近,還要挪動如山一般的大鐘,因此很多大臣都犯難了。后來,有人想到一個好辦法,在地上鋪圓木,然后把大鐘放在圓木上,利用圓木的滾動移動大鐘。朱棣一聽覺得可行,便下令就按照此方案進行,最終用了200多根圓木,上千頭馬匹和人力,前后耗1個月,才將大鐘成功挪到漢經(jīng)廠。然而,不久之后朱棣就駕崩了。
第二次搬家:從漢經(jīng)廠到萬壽寺。
朱棣駕崩之后,繼位的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對永樂大鐘一點興趣都沒有,原來的漢經(jīng)廠也逐漸荒廢,一直到150多年之后的萬歷皇帝,他才突然想起來永樂大鐘。當時,萬歷皇帝身患重病,他為了祈福在西郊修建了一座寺廟,即萬壽寺。在萬壽寺落成的這天,萬歷皇帝便下令將永樂大鐘搬到萬壽寺,讓僧人每天敲鐘六次祈福。從漢經(jīng)廠到萬壽寺距離就遠了,足足有20里地,這下也難倒了文武百官。后來,有官員表示還按照第一次搬大鐘的方式,畢竟當時也沒有其他好辦法,于是就只能照舊。據(jù)史料記載,從漢經(jīng)廠到萬壽寺,前后耗時3個月,也動用了成百上千的人力,雖然過程很困難,但還是成功完成了這一艱難的任務。
第二次搬家:從萬壽寺到覺生寺。
覺生寺是清雍正皇帝主持修建的寺院,它位于萬壽寺的東北部,相距約10里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皇帝按照五行學說“金水相生”,覺得將永樂大鐘放在覺生寺比較好,因此下令將大鐘從萬壽寺搬到覺生寺,但可惜兩年后雍正駕崩,最終完成這一搬遷任務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足智多謀,在搬遷大鐘時他否決了之前的辦法,他采用了“冰路法”。在冬季時,乾隆皇帝讓人先規(guī)劃好路線,然后在路上澆水使路面結(jié)冰,接著將大鐘放在冰面上,只需要幾十匹馬就能拉動大鐘,最后輕輕松松運到了覺生寺。
永樂大鐘挪到覺生寺后,如何掛起來也讓乾隆皇帝犯難了,畢竟46噸的重量非人力能抬起來。后來,寺院的僧人提出一個妙招,先在架子下修建一個土坡,然后將大鐘拉上土坡,接著用巨大的金屬鐵環(huán)將大鐘頂部鉤住;等一切就緒之后,再一點點的清理大鐘下面的土坡,最后把土坡清理完大鐘自然就掛住了,接著在修建鐘亭樓頂即可。就這樣,永樂大鐘在覺生寺安家了,而該寺院也因此改名大鐘寺,并一直保持至今。
毫無疑問,永樂大鐘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我們?nèi)缃穸己茈y想象,古人為何有魄力鑄造這樣一件龐然大物,也更加佩服古人還能三次給永樂大鐘“搬家”,在當時來說也無異于愚公移山,著實令人感到驚奇。
參考資料:
《發(fā)現(xiàn)永樂大鐘》作者:張保勝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