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聽說過太祖、太宗、高宗這些古代帝王的稱號,其實這類稱號有個專屬名稱——廟號。所謂“廟號”就是指帝王在駕崩后被后人供奉于太廟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廟號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字代表后人對已故皇帝的評價,如創(chuàng)基立業(yè)曰“太”、功高者曰“高”。后一個字是按“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一般來說開國皇帝或重新打下江山的皇帝稱“祖”(太祖、高祖),后代皇帝稱“宗”(太宗、高宗)。廟號在某種程度上起到蓋棺定論的功用,后人從廟號的褒貶就可以粗略判斷某位帝王的功過得失。今天夜讀史書就借著廟號這個話題,來說說中國歷史上的世宗皇帝。
中國歷史上共有20位廟號是世宗的帝王,他們是(按時間排序):商世宗祖甲、漢世宗劉徹、晉世宗司馬師、后趙世宗石周曷朱、前秦世宗苻健、前涼世宗張重華、南燕世宗慕容德、南齊世宗蕭長懋、北魏世宗元恪、北齊世宗高澄、北周世宗宇文毓、西梁世宗蕭巋、隋世宗楊昭、唐世宗李豫、吳越世宗錢元瓘、遼世宗耶律阮、周世宗柴榮、金世宗完顏雍、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世宗”是個贊譽很高的廟號,意為“統(tǒng)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但上述這些“世宗”也并非全都名副其實,比如商世宗祖甲的廟號存在爭議,晉世宗司馬師、后趙世宗石周曷朱、前涼世宗張重華、北齊世宗高澄、隋世宗楊昭、遼世宗耶律阮等人都是死后才被追尊為皇帝,并冠以“世宗”廟號。
真正在位的世宗皇帝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割據(jù)政權的世宗,二是大一統(tǒng)王朝的世宗。前秦世宗苻健、南燕世宗慕容德、北魏世宗元恪、北周世宗宇文毓、西梁世宗蕭巋、吳越世宗錢元瓘、周世宗柴榮、金世宗完顏雍等人都是屬于前一類,即割據(jù)政權的世宗皇帝。在這些人中,周世宗柴榮、金世宗完顏雍、北魏世宗元恪、前秦世宗苻健等人比較有作為,無愧于“世宗”廟號,其他幾位則有點名不副實。
大一統(tǒng)王朝的世宗皇帝只有4人,他們是:漢世宗劉徹、唐世宗李豫、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胤禛。
漢世宗也就是大名鼎鼎漢武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雄才大略,建功無數(shù),將大漢王朝帶向了巔峰。所以漢武帝的世宗廟號絕對名副其實。
唐世宗又稱唐代宗,他是唐玄宗之孫、唐肅宗長子。“安史之亂”期間,當時還是廣平王的李豫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為平定“安史之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登基稱帝后,李豫在內部治理、制度改革方面都頗有作為。李豫駕崩后,原本廟號應為世宗,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因此改成代宗。“唐諱世,代宗猶言世宗”。
明世宗又稱嘉靖皇帝(“嘉靖”為年號,明清兩朝多以年號稱呼某位皇帝),這位主子在歷史上留下了兩個著名標簽:一是大禮儀之爭;二是長期不理朝政。明朝歷史上奇葩皇帝不少,而明世宗又堪稱其中的佼佼者。明朝后期的重重弊端很多都是從明世宗這一朝留下的。因此“世宗”這個廟號對朱厚熜來說完全是沽名釣譽。
清世宗胤禛也就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雍正皇帝,他在位期間推行了諸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改革措施,如改土歸流、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等,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外,雍正也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勞模皇帝。著名歷史學家孟森評價雍正帝:“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
大一統(tǒng)王朝的4位世宗皇帝中,論武功第一自然是漢世宗(漢武帝),論文治第一當屬清世宗(雍正帝),唐世宗在國家危難時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明世宗文不成武不就,實在配不上“世宗”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