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是秦末漢初之際一位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他早年因觸犯秦律被判處黥刑(英布因此又稱“黥布”),流放至驪山當刑徒。后來參加農民起義,并在反秦斗爭中逐漸脫穎而出,成為項羽手下的得力干將。秦朝滅亡后,項羽在關中分封諸侯,英布因戰功卓著被冊封為九江王,統治九江、廬江二郡。
從驪山刑徒到裂地封王,英布的人生到這個階段已經算是非常成功了。然而,隨之而來的項羽、劉邦“楚漢之爭”又把英布給卷了進來。英布早年是項羽的左膀右臂,所以于情于理來說,他應該都是支持項羽對抗劉邦。然而,此時的英布已不再是昔日項羽身邊那個“馬仔”,而是堂堂正正的九江王。因此他也不再對項羽言聽計從,而是選擇了作壁上觀,待價而沽。
項羽、劉邦都知道英布的重要性,因此都不惜拼上老本去拉他入伙。最終英布選擇加入劉邦陣營,與劉邦共同對抗項羽。
然而,此前戰無不勝的英布在加入劉邦陣營后卻不怎么給力。短短幾個月時間就被項羽手下大將龍且打得落花流水,連自己的地盤都丟掉了。后來英布的表現也很一般,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率部參與垓下之圍,協助劉邦對項羽發動了最后一擊。
劉邦成功奪取天下后,英布因公被封為淮南王,統治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郡。后世將英布與韓信、彭越合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然而從英布加入劉邦陣營后的表現來看,似乎很難將他的貢獻與韓信、彭越等同起來。
韓信對劉邦的貢獻世人皆知,暗渡陳倉、滅魏破趙、降燕滅齊、垓下之圍等著名戰役都是韓信的杰作。如果沒有韓信,劉邦可能一輩子都只能待在巴蜀玩泥巴。
彭越的貢獻雖然沒有韓信那么搶眼,但也至關重要,因為他開辟的是敵后戰場,也就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游擊隊戰術。項羽在前線跟劉邦火拼,彭越就在后方劫項羽的糧道、裝備。等項羽派大軍前來圍剿,彭越早就跑得沒人影了。因此,劉邦在“楚漢之爭”中被項羽打敗了無數次,但項羽卻始終無法徹底剿滅劉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彭越在后方掣肘。
與韓信、彭越相比,英布加入劉邦陣營后的貢獻就不值一提了,那么他憑什么能與韓信、彭越齊名呢?其實,英布的最主要貢獻并非是他后來的表現,而是他之前的選擇。
“楚漢之爭”中前期,項羽占有絕對優勢,劉邦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當時如果英布站到項羽這一邊,那么大概率就會成為壓垮劉邦這只“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在劉邦最艱難階段,英布選擇將寶押在劉邦這邊,從而使楚漢兩邊的實力此消彼長,劉邦得以續命。從這一點來看,怎么形容英布當時的作用都不為過。
因此,盡管英布投靠劉邦后沒作出多少貢獻,但他的作用卻并不亞于韓信、彭越,自然也就有資格能與他們齊名了。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