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雙茯臨門”直播,大概是因為羊肉卷,真珠粉、小湯源都格外雀躍,茯苓有“藥膳白銀”之名,臨床用藥有“十方九苓”之說,茯苓無論藥用還是食用需求量都極大。
中藥科普的盡頭可能是好吃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屬于大型腐生真菌,其不能自己進行光合作用,靠分解、吸收馬尾松、赤松、黑松、云南松等松類植物死亡的根或埋在土下的松木、松枝的營養(yǎng)進行生長。
茯苓個子
茯苓個呈類圓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大小不等,大者如斗、小的如拳。外表皮薄而粗糙,黑褐色至棕褐色,有明顯皺縮皮紋或凹陷溝紋。體重質實,斷面外層淡棕色或淡粉紅色,內部白色,少數(shù)黃棕色或淡粉紅色。無臭、味淡或微苦,嚼之黏牙。
深埋土里,無莖無葉,野生茯苓哪里找?
野生茯苓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海拔300 ~ 2500m的松樹林內,生長在松樹地下根或埋在地下的松樹枝干上,也能生在砍伐后的松樹蔸下。
如看到松樹頂尖發(fā)黃,地面龜裂,擊地空響,清晨地面泥土上長有絮狀白花或樹根腐爛呈肉紅色,敲擊后有白色漿水流出,下面即有茯苓,包裹有松根者則為茯神。
過去多用野生茯苓,云南、貴州、四川等西南地區(qū)均有分布,以云南為著名,有“云苓”之稱。隨著野生資源減少,栽培茯苓開始成為主流,安徽的岳西、金寨、霍山;湖北的英山、羅田、麻城;河南的商城、固始等縣為栽培老產區(qū)。茯苓供應時趨緊缺,20世紀70年代,廣東、廣西、福建等新產區(qū)的建立,茯苓產量不斷上升,基本滿足市場需求,以安徽產量大、質優(yōu),有“安苓”之稱。
栽培茯苓
目前產地多采用段木栽培茯苓,樹蔸栽培的相對較少。
松段木:松樹在秋末冬初砍伐為好,鋸成長60-80cm的段木,沿樹干平行方向削皮,削皮使樹干容易干燥,留“筋”保留形成層附近含氮及糖分等營養(yǎng)物質,便于菌絲上料。碼曬干燥,耗時約三個月到半年。
削皮留筋 堆腳宜墊起,以利透風
菌種:菌種要經過三個階段的培養(yǎng),選擇經物種鑒定的母種,經擴大培育成原種、栽培種。
接菌: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的晴天,每窖用1袋菌種,三段松木段約12.5kg壘成兩層,將菌種緊緊接種于松木段一頭的截面,覆土,封窖。
茯苓采收后的段木與菌種袋
接種“母苓”:母苓選用當年新產皮薄、粉足粒白、漿水充足、大小適中的鮮茯苓為佳,5月下旬~6月,接菌1-2個月后,當菌絲體生長至段木末端,菌核尚未形成時,將其周圍沙土扒開,接種一塊約50-80g的母苓,輕輕摩擦后壓緊,用土覆蓋。菌絲以母苓為核心盤繞生長形成菌核并逐漸長大,9-10月份即可采收。
傳統(tǒng)的茯苓種植是不需要接種母苓的,接種母苓定點結核的方法屬于近年來的新型茯苓種植技術,并已逐漸普及。接種母苓后茯苓產量較傳統(tǒng)法提高30%以上,而且茯苓菌核皮薄肉厚、質地緊密;單窖結茯苓個體單一、均勻,加工成品率高,品質佳;結核位置固定、單一,易于生長期管理和采收。
*樹蔸栽培
秋末冬初砍伐松樹后,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蔸(樹樁),深挖,暴露樹蔸和部分根部,削皮留筋。4月下旬至5月于根蔸上削2-3個新口,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
茯苓商品規(guī)格
茯苓采收后加工成不同的飲片規(guī)格,根據(jù)加工方式可分為熟切、生切和凍切。顧名思義熟切就是將新鮮的茯苓個用蒸汽蒸透后去皮切制;生切為發(fā)汗后去皮后趁鮮切制的;凍切為將鮮茯苓去皮冷凍后切制的。
茯苓丁、茯苓塊、茯苓片
茯苓傳統(tǒng)加工需要發(fā)汗,經過發(fā)汗的茯苓內部結實、粘性強,生切后的片、塊不易破碎,由于發(fā)汗耗時費力,成本高,現(xiàn)產地加工基本不經發(fā)汗,不發(fā)汗的茯苓直接生切很容易碎,而熟切的茯苓緊實、方正,不易碎,好看且便于運輸,但經過蒸制再干燥的菌絲質地更緊密,增加煎煮難度。
茯苓丁切制
茯苓丁
茯苓塊
茯苓片
茯苓刨片
茯苓刨片采用凍切方式。
茯苓刨片切制
茯苓刨片
茯苓卷
茯苓卷也是凍切,并借用切牛肉卷、羊肉卷的機器切制。
茯苓卷
茯苓卷
栽培茯神
抱大腿,可安睡
茯神和茯苓的區(qū)別是有無包裹松根。切開茯神后,可以看到切面的松根,茯苓和松根合二為一,安神效果更好。
茯神
茯神斷面
目前市場上有4種方式生產的茯神流通:
1. 樹蔸栽培茯神:栽培方式同茯苓樹蔸栽培,此種栽培茯神稱為“真茯神”。但這種方式栽培的茯神較少,市面上流通的不常見。
守一真源的茯神
2. 段木栽培茯神:此種比段木栽培茯苓時多一個步驟,放置菌種時在段木另一端固定一段松根,茯苓菌絲沿著段木生長直至將松根包裹起來,抱松根部分形成茯神。此種方法種出的茯神相對較細,產出率很低。
3. 活體插棍茯神:茯苓成熟前1個月左右,將土扒開,給茯苓打孔,把松根插進孔里,松根直徑一般不超2.5cm,茯苓菌絲會將松根包裹起來,切開后可見到部分松根皮與茯苓混合在一起,極具迷惑性,很容易被認為是真茯神。
這樣的茯神較規(guī)整,好切制,產出率高。但把松根和茯苓強行拼在一起形成的“茯神”并不是真正的茯神,這種投機取巧做出的茯神也屬于假茯神。
4. 切前插棍茯神:在切制茯苓前,將松根插入茯苓內再進行切制,這種純粹屬于造假,行為十分惡劣。
阿真在產地考察時了解到,茯苓個子,茯苓丁和茯苓塊在產地還是普遍有熏硫的現(xiàn)象。熏硫一方面比較好儲存,即便是水分很大也不容易發(fā)霉,可利用水分的重量多賺錢;另一方面又能使茯苓更白,顏色鮮亮好看。
左無硫,右有硫
真珠粉、小湯源是不是感覺錯入藥用菌類栽培課堂了?阿真結尾劃重點:
1.茯苓過去多野生品,現(xiàn)在多栽培品,二者差別暫無定論,買無硫的就好。
2.茯苓丁市場常見,價低難煎煮,建議煎煮前捶碎。茯苓難于煎煮是因為茯苓是由菌絲交錯雜亂排列形成的菌核,并且菌絲的細胞壁由不溶于水的纖維素和幾丁質構成,再加之無硫的茯苓丁多為蒸后熟切的,蒸后的茯苓會更加致密,而邊長1cm的茯苓丁又太厚,這更增加了茯苓的煎煮難度。
3.凍切的茯苓卷易煎煮,美觀價高。而茯苓刨片雖然易碎但易煎煮,性價比較高,相對于茯苓丁和茯苓塊二者均有利于藥效成分的煎出。
4.茯神以茯苓吸收了所包裹松根的營養(yǎng)者為好。
直播錄屏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