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門為北京外城南垣東側門,俗稱“礓(jiāng)擦門”(因箭樓外側門洞有石砌礓擦之故),位于今左安門內大街南口正中,與外城的右安門相對稱。
左安門城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清時期均有修繕,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通寬16米,通進深9米,連城臺通高15米。甕城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甕城,甕城北端接外城南城垣為兩直角,南端呈圓弧形。箭樓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寬13米,進深6米,連城臺通高16.6米。左安門城樓、箭樓到20世紀20年代已十分破敗,1922年夏季全部坍塌。30年代將城、箭樓拆除,僅存城、箭樓臺基及券門。1953年將甕城及城、箭樓城臺徹底拆除。
朝陽門城樓原為元大都東垣之南門“齊化門”,在明、清歷朝均有修葺,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連廊通寬31.35米,通進深19.2米,樓連臺通高32米;甕城建于正統元年(1436年),為正方形,東端二角抹圓,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硬山閘樓,甕城內東北建有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形制與宣武門略同,重檐歇山頂,通寬32.5米,通進深25米。甕城閘樓及關帝廟于1915年修環城鐵路時拆除,1956年朝陽門城樓被拆除,1958年朝陽門箭樓被拆除。
阜成門元代叫平則門,位于內城西垣南側,今阜成門內大街西口,曾是京城運煤的通道,習稱“煤門”。
阜成門城樓原為元大都城西垣南側門“平則門”,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建,明、清歷朝均曾修葺,城樓形制同西直門城樓,連廊面寬31.2米,連廊通進深16米,連臺通高34.72米;甕城為正方形,西端為圓弧形,建于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甕城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甕城內東北角建有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通寬32.5米;通進深25.6米,連臺通高31.4米。箭樓與閘樓于1935年被拆除,箭樓臺基和甕城于1953年拆除,城門樓于1965年被拆除。
東直門原為元大都東垣中門“崇仁門”,位于內城東垣北側,今東直門立交橋西。東直門曾是過往運送木材及磚瓦沙石車的,習稱為“建筑門”。東直門為通順義、懷柔及承德避暑山莊之路。
東直門城樓為元代始建,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明、清兩代歷朝皆曾修葺(qì),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通寬31.50米,通進深15.3米,樓連臺通高34米;甕城建于明正統元年(1436年),為正方形,四隅(yú)均為直角,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甕城西北角建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時建造,形制與朝陽門略同。1915年因修筑環城鐵路將甕城、閘樓拆除,1927年將箭樓拆除,1965年拆除了東直門城樓。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位于內城西垣北側,今西直門立交橋東。西直門曾是運水通道,習稱“水門”。
西直門城樓原為元大都西垣中門“和義門”,明、清各朝均有修繕,城樓為重檐歇山、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通寬32米;通進深15.6米,樓連臺通高32.75米,其規模僅次于正陽門;甕城為正方形,四角皆為直角,建于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甕城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西北角建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重檐歇山頂,通寬35米;通進深27.8米,輪廓鮮明,造型雄偉壯觀。關帝廟于20世紀30年代拆除。1969年因修地鐵環線將城樓、甕城、箭樓、閘樓拆除。
安定門元代為安貞門,曾是軍隊出征回來時走的門,意為從此天下安定。安定門位于內城北垣東側,今安定門立交橋正中處。皇帝每年一次經此門赴地壇祈禱豐年。另外,安定門也是走糞車的門,糞場設在安定門外地壇的周圍。
安定門城樓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原元大都北垣東側門“安貞門”(原址在今安外小關)改名“安定門”的,洪武四年(1371年)南移5里修筑新的城垣和城門,此后明、清兩代帝王均多次加以修建,安定門城樓形制略同于朝陽門,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通寬31米;通進深16.05米,樓連臺通高33.13米;甕城為北呈圓弧狀之正方形,建于明正統元年至正統四年(1436-1439年),甕城東側墻上辟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甕城內建有真武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形制與朝陽門略同,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通寬32.5米,通進深25米,樓連臺通高30米。民國四年1915年,因修環城鐵路,安定門甕城及閘樓被拆除,箭樓與真武廟于1956年拆除,安定門城樓于1969年修建地鐵時拆除。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曾是軍隊出征時走的門,德勝門意味著旗開得勝,以德制勝。德勝門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門戶,又被人們稱之為“軍門”。該門位于北京內城北垣西段,現僅存箭樓。
德勝門城樓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原元大都北垣西側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的,洪武四年(1371年)南移5里修筑新的城垣和城門,此后明、清兩代帝王均多次加以修建,德勝門城樓和安定門城樓略同,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通寬31.5米,通進深16.8米,連城臺通高36米;甕城為長方形,北端呈圓弧形,建于明正統元年至正統四年(1436-1439年),東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甕城內建有真武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形制與安定門略同,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通寬34米,進深12米,連城臺通高31.9米。1915年因修環城鐵路拆除甕城使箭樓與城樓脫離,德勝門城樓于民國十年(1921年)因梁架朽壞被拆除,只剩下了箭樓,真武廟于1992年復建辟為錢幣博物館。
天安門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原有一座磚石結構三闕的大門,明代稱“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更名為“中華門”,該門是皇城最南門,有“皇城第一門”之稱。此門建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清均有修繕。
天安門與大清門之間由東南西三面紅墻圈起的一塊“T”形廣場,正中為千步廊之通道。道內東、西建廊房各110間,又東、西折有北向廊房各34間。長安街東、西兩端有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今長安街文化宮和中山公園前面),從兩門往南直到大清門,四周圍以紅墻形成封閉區。千步廊于1915年拆除,長安左、右門于1952年被拆除,東、西圍墻于1958年拆除,中華門于1959年拆除。
東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位于皇城東垣中間偏南,其址在玉河之西,玉河即元代的通惠河,因距宮城近,喧囂(xuānxiāo)之聲聞于宮禁,宣德七年(1432年)將皇城城垣東移至河東,將此段玉河隔于皇城之內,城內水運遂廢,于新東垣重建東安門,玉河之西舊東安門址處建東安里門。東安里門于1925年拆除,東安門于1912年2月27日由袁世凱策動曹錕(kūn)兵變“壬子兵變”時焚毀,城墻于1917年拆除。2001年建皇城公園,東安門遺址原地保護。
西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位于皇城西墻中段偏北,因有北海相隔,距紫禁城較遠,并且與東安門不相對稱,門之形制與地安門、東安門略同。萬歷十四年(1586年)修西安門,西安門1950年因攤販不慎失火被焚毀,現尚存有其楠木模型。
地安門又稱北安門、俗稱“后門”,始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位于皇城北垣正中的中軸線上,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地安門為磚木結構之宮門式建筑,面闊七楹,三明間為通道,設朱紅大門三對,左、右各兩稍間為值房。地安門內左、右兩側各建雁翅樓,原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辦公室。地安門于1954年被拆除。
名人名言
當然,城墻給人的印象,也依季節、時辰、天氣和觀者欣賞標準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遠眺城墻,它們宛如一條連綿不絕的長城,其中點綴著座座挺立的城樓。
如果對于北京城墻能夠予以適當審查,使其無聲的證據變成語言,它們無疑會比北京的任何記載道出更有趣、更準確的故事來。它們是一部土石做成的史書,內容一直在不斷更新和補充,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自其誕生以來直到清末的北京興衰變遷史。
鑒于北京城門在點綴中國首都某些勝景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鑒于它們對周圍古老的建筑、青翠的樹木、圮敗的城壕等景物的美妙襯托,以及它們在建筑上所具有的裝飾價值。無論從歷史的還是地理的角度來看,這些城門中仍有一部分可視為北京的界標,它們與毗(pí)連的城墻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偉大城市的早期歷史。它們與周圍的景物和街道,組成了一幅幅賞心悅目的別具一格的優美畫圖。
這環繞北京的城墻,主要雖為防御而設,但從藝術的觀點看來,它是一件氣魄雄偉,精神壯麗的杰作。它的樸質無華的結構,單純壯碩的體形,反映出為解決某種的需要,經由勞動的血汗,勞動的精神與實力,人民集體所成功的技術上的創造。它不只是一堆平凡疊積的磚堆,它是舉世無匹的大膽的建筑紀念物,磊拓嵯(cuó)峨,意味深厚的藝術創造。無論是它壯碩的品質,或是它軒昂的外像,或是那樣年年歷盡風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總都要引起后人復雜的情感的。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筑,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官)、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贊美。但是一件極重要而珍貴的文物,竟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墻。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于它的樸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離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棱斯克的城墻為蘇聯的項璉,我們北京的城墻,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北京峋峙著許多壯觀的城樓角樓,站在上面俯瞰城郊,遠覽風景,可以供人娛心悅目,舒暢胸襟。
護城河在明正統年間,曾經"兩涯甃以磚石",將來也可以如此做。將來引導永定河水一部分流人護城河的計劃成功之后,河內可以放舟釣魚,冬天又是一個很好的溜冰場。不唯如此,城墻上面,平均寬度約十公尺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了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游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還有城樓角樓可以辟為陳列館,閱覽室,茶點鋪。這樣一帶環城的文娛圈,環城立體公園,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北京城墻與城樓以其雄闊巍峨的形象與建筑工藝,具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根據古為今用的原則,理應加以保護和利用。遺憾的是在未及進行縝(zhěn)密研究情況下,竟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