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繪北京城與北京的城門樓
【地主按】 北京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解放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使許多歷史文化遺跡已不復存在,當今的孩子已看不到昔日老北京城墻的模樣了,俺曾嘗試以手繪加電腦彩色畫的形式展現了老北京的變遷及“外七里九皇城四”城門樓的另類風貌,現發布于此與大家分享。
 
京城的變遷
北京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古都,已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經過長期的歷史變遷,直到北京解放之前,北京城仍是明、清兩朝故都的舊狀。
 
早在商周時期,在如今房山區琉璃河一帶就建有城郭。此后東漢的薊城和唐代的幽州城的位置則靠近如今的京城。遼代曾在如今的廣安門一帶建立陪都,取名南京,遼南京周長27里,共設8個城門。金滅遼后,大大地擴建了遼南京舊城,取名中都,1153年金朝遷都至此,金中都周長37里,共設13個城門。元滅金后,在金中都的東北邊建立了新都城,名大都,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此,元大都周長60里,共設11個城門。明滅元后,在如今的南京建立了都城,元大都則更名為北平府,明永樂皇帝朱棣(dì)于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詔建北京宮殿”(主要是內城、皇城和紫禁城),于1420年建成,周長50里,共設9個城門,1421年永樂帝從南京遷都北京。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增筑了外城,周長30里,又增設7個城門。1644年清滅明后,基本保持了明代京城的樣貌。晚清到民國之初,北京開始由封建帝都向近代城市轉化,舊有城垣(yuán)的改造也揭開了序幕。自那時起,屹立已數百年之久的古老城墻終于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如今,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僅存的幾座壯美城樓、幾段殘存的城墻,只能令遠來的游人籍以崇敬那古老的文明,勾起懷舊人們的幾許依戀和追思……
 
 
 京城的城門樓
明清時期的京城是以紫禁城為核心,皇城、內城和外城等四道城池組成。北京城的城門樓素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且各個城門都有其不同的用途。
  
“內九”是指現在沿北京二環路的原9座內城城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城門、崇文門、宣武門、正陽門、德勝門和安定門。這些門是皇家交通運輸的主要通道。

“外七”是指外城的7城門,包括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和永定門,這些門是為老百姓入城做小買賣、打短工、走親戚用的。
  
“皇城四”是指皇城的4座城門,大清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些門是為城里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
 
 永定門
永定門是北京城中軸線最南端的重要建筑標識,既是外城之正門,也是外城最大的城門,它位于今永定門東、西街之交匯處,是明、清兩朝皇室前往南苑團河圍獵的主要通道。

永定門城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樓形制為重檐(yán)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城樓連城臺通高26.30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始增筑甕城,在清乾隆年間又增建了箭樓,其形制為單檐歇山式屋頂,鋪灰筒瓦、飾灰瓦脊獸,連城臺通高15.85米。箭樓下城臺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建重修永定門城樓,提高永定門城樓的規制,箭樓未改。故永定門城、箭樓比例差距較大。1951年因修鐵路在永定門城樓東西兩側城垣各開一豁口。1957年,永定門城樓與甕城、箭樓同時被拆除。目前,北京已經重建了永定門城樓。



 左安門
左安門為北京外城南垣東側門,俗稱“礓(jiāng)擦門”(因箭樓外側門洞有石砌礓擦之故),位于今左安門內大街南口正中,與外城的右安門相對稱。


左安門城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清時期均有修繕,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通寬16米,通進深9米,連城臺通高15米。甕城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甕城,甕城北端接外城南城垣為兩直角,南端呈圓弧形。箭樓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寬13米,進深6米,連城臺通高16.6米。左安門城樓、箭樓到20世紀20年代已十分破敗,1922年夏季全部坍塌。30年代將城、箭樓拆除,僅存城、箭樓臺基及券門。1953年將甕城及城、箭樓城臺徹底拆除。


  右安門
右安門為北京外城南垣西側門,俗稱“南西門”,又稱“豐宜門”,位于今右安門內大街南口正中,城樓、甕城、箭樓之形制,修建年代過程均與左安門相同,左安門、右安門系姐妹門。

右安門城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清時期均有修繕,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通寬16米,通進深9米,樓連城臺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甕城;箭樓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寬13米,進深6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通高16.6米。箭樓及甕城于1953年拆除,城門樓于1958年拆除。

 
  廣渠門
廣渠門為北京外城東墻門,俗稱“沙窩門”,位于今廣渠門內大街東口立交橋西,曾因地域偏僻,民國前一直很荒涼。

廣渠門城樓低矮,僅一層,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樓為單檐歇山頂,四周有回廊,通高約15.70米;甕城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為半圓形,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又重建;箭樓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為單檐山頂,形制與外城各箭樓相同。城樓、箭樓均于20世紀30年代拆除,僅存城臺、甕城及箭樓城臺。1955年在甕城以北開豁口連通廣渠門內外大街,1964年拆除甕城及殘存臺基。
 
  廣安門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因近金中都彰義門,亦被俗稱為彰義門,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今廣安門北順城街南口與廣安門內大街西口交匯處。是通往盧溝橋、直隸的主要通道。
 
廣安門城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通寬13.8米;通進深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始增建圓弧形甕城,經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建;箭樓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寬13米,進深6.6米,連城臺通高16.6米。箭樓及甕城于1955年拆除,城門城樓于1957年拆除。
 
  東便門
東便門,位于外城北垣東段,今東便門橋北,通惠河之南岸,東便門與西便門為姐妹門。東便門外有大通橋,曾為通惠河上之重要碼頭,自明代廢城內水運后,糧船的貨物均在東便門外轉陸運至城內。

東便門城樓規制甚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四面開過木方門,無廊無窗;面闊11.2米,進深5.5米,城樓連城臺通高12.2米;甕城為半圓形,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箭樓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箭樓為硬山小式,頂鋪灰筒瓦飾灰瓦脊獸,面闊9米,進深4.6米,連臺基通高10.25米。東便門箭樓于20世紀30年代拆除,1952年因修路拆除甕城及箭樓城臺,城樓于1958年建北京站時拆除。
 
  西便門
西便門,位于外城北垣西側正中,在今西便門內大街北口處。

西便門城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單層單歇山式灰筒瓦頂,四面開方門,面闊11.2米,進深5.5米,樓連城臺通高11.2米;甕城為半圓形,建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箭樓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為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連城臺通高10.5米。西便門城樓、甕城、箭樓于1952年首批被拆除。1988年新建的“西便門”已不具有歷史內涵。
 
 正陽門
正陽門是內城九門正南之中門,俗稱前門,亦稱麗正門。它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正陽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因是皇帝出入之門,亦稱“龍門”,也是北京內城九門中規模最大和現存的一座城門。

正陽門城樓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取“圣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在舊時,正陽門城樓曾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整座城樓通高40.96米,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結構;甕城巨大,呈弧形,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5米,東西兩側各開券門一個,券門內有“千斤閘”,上筑歇山屋頂閘樓,城內建有一座關帝廟和觀音大士廟,甕城建于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重檐歇山頂,連城臺通高35.94米,是北京所有箭樓中最高大者。箭樓城門是皇帝出宮的重要通道,此外常年關閉。城門進深達32米,并設有兩道城門,南城門有兩扇紅漆木門組成,門上安有九排、每排九顆大門釘;北城門內為木制,外包鐵皮,上下啟動,重達千斤,即可防御,又可防火。

正陽門是將元大都南城垣(麗正門)向南移0.8公里遷建的,后曾四次焚毀,四次重建。民國四年(1915年)北洋政府為修環城鐵路,聘德國工程師羅思凱格爾設計改建正陽門方案,并拆除了正陽門甕城及東西兩座閘樓,改建后的正陽門箭樓增加了西洋色調。1967年因修地鐵,將關帝廟和觀音廟拆除。正陽門城樓和箭樓于解放后曾多次維修,并對社會開放。
 
  崇文門
崇文門,寓崇尚文德之意,位于內城南垣東側,西距正陽門3里,與正陽門西之宣武門相對稱。元代稱文明門,又因元哈達王府在文明門內,又俗稱哈達門、哈德門。明、清時在此設稅關,所以又有“稅務門”之稱。

崇文門城樓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重建,城樓形制為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頂,連廊通寬39.1米,連廊通進深24.3米,樓連臺高35.2米;甕城為長方形,南二角抹圓,建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甕城西側辟券門,券門上建硬山閘樓,甕城西北角建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時建造,為重檐歇山頂,后毀于八國聯軍的炮火。1915年修環城鐵路時,甕城的東西兩側各開一個門洞,拆閘樓及關帝廟。1950年拆除殘存甕城。1965年因修地下鐵道,城門城墻均拆除。
 
  宣武門
宣武門,又稱順承門,俗稱順治門,位于內城南垣西側,東距正陽門3里。因明、清兩朝死囚從此門押出,拉到菜市口斬首,習稱“法門”。

宣武門城樓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重檐歇山式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通寬32.6米;通進深23米,樓連臺通高33米;甕城為長方形,南端抹圓,建于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甕城東側辟券門上建硬山閘樓,甕城東北側建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頂鋪灰筒瓦、綠色琉璃瓦剪邊,寬36米,進深三間14米,通高30米。關帝廟于1927年被拆除,箭樓城臺于1927年拆除,甕城于1930年拆除,城樓于1965年拆除。

  朝陽門
  朝陽門元代稱為齊化門,位于北京內城東垣南段,現泛指朝陽門南大街、朝陽門北大街、朝陽門內大街、朝陽門外大街交會處一帶。朝陽門為京城至通州的主要通道,漕運的南糧從此入京,所以習稱“糧門”。

 

朝陽門城樓原為元大都東垣之南門“齊化門”,在明、清歷朝均有修葺,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連廊通寬31.35米,通進深19.2米,樓連臺通高32米;甕城建于正統元年(1436年),為正方形,東端二角抹圓,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硬山閘樓,甕城內東北建有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形制與宣武門略同,重檐歇山頂,通寬32.5米,通進深25米。甕城閘樓及關帝廟于1915年修環城鐵路時拆除,1956年朝陽門城樓被拆除,1958年朝陽門箭樓被拆除。


  阜成門
阜成門元代叫平則門,位于內城西垣南側,今阜成門內大街西口,曾是京城運煤的通道,習稱“煤門”。


阜成門城樓原為元大都城西垣南側門“平則門”,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建,明、清歷朝均曾修葺,城樓形制同西直門城樓,連廊面寬31.2米,連廊通進深16米,連臺通高34.72米;甕城為正方形,西端為圓弧形,建于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甕城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甕城內東北角建有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通寬32.5米;通進深25.6米,連臺通高31.4米。箭樓與閘樓于1935年被拆除,箭樓臺基和甕城于1953年拆除,城門樓于1965年被拆除。

 東直門
東直門原為元大都東垣中門“崇仁門”,位于內城東垣北側,今東直門立交橋西。東直門曾是過往運送木材及磚瓦沙石車的,習稱為“建筑門”。東直門為通順義、懷柔及承德避暑山莊之路。


東直門城樓為元代始建,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明、清兩代歷朝皆曾修葺(qì),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通寬31.50米,通進深15.3米,樓連臺通高34米;甕城建于明正統元年(1436年),為正方形,四隅(yú)均為直角,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甕城西北角建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時建造,形制與朝陽門略同。1915年因修筑環城鐵路將甕城、閘樓拆除,1927年將箭樓拆除,1965年拆除了東直門城樓。


 

 西直門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位于內城西垣北側,今西直門立交橋東。西直門曾是運水通道,習稱“水門”。


西直門城樓原為元大都西垣中門“和義門”,明、清各朝均有修繕,城樓為重檐歇山、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通寬32米;通進深15.6米,樓連臺通高32.75米,其規模僅次于正陽門;甕城為正方形,四角皆為直角,建于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甕城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西北角建關帝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重檐歇山頂,通寬35米;通進深27.8米,輪廓鮮明,造型雄偉壯觀。關帝廟于20世紀30年代拆除。1969年因修地鐵環線將城樓、甕城、箭樓、閘樓拆除。

  安定門
安定門元代為安貞門,曾是軍隊出征回來時走的門,意為從此天下安定。安定門位于內城北垣東側,今安定門立交橋正中處。皇帝每年一次經此門赴地壇祈禱豐年。另外,安定門也是走糞車的門,糞場設在安定門外地壇的周圍。


安定門城樓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原元大都北垣東側門“安貞門”(原址在今安外小關)改名“安定門”的,洪武四年(1371年)南移5里修筑新的城垣和城門,此后明、清兩代帝王均多次加以修建,安定門城樓形制略同于朝陽門,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通寬31米;通進深16.05米,樓連臺通高33.13米;甕城為北呈圓弧狀之正方形,建于明正統元年至正統四年(1436-1439年),甕城東側墻上辟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甕城內建有真武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形制與朝陽門略同,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通寬32.5米,通進深25米,樓連臺通高30米。民國四年1915年,因修環城鐵路,安定門甕城及閘樓被拆除,箭樓與真武廟于1956年拆除,安定門城樓于1969年修建地鐵時拆除。

 

   德勝門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曾是軍隊出征時走的門,德勝門意味著旗開得勝,以德制勝。德勝門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門戶,又被人們稱之為“軍門”。該門位于北京內城北垣西段,現僅存箭樓。


德勝門城樓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原元大都北垣西側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的,洪武四年(1371年)南移5里修筑新的城垣和城門,此后明、清兩代帝王均多次加以修建,德勝門城樓和安定門城樓略同,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通寬31.5米,通進深16.8米,連城臺通高36米;甕城為長方形,北端呈圓弧形,建于明正統元年至正統四年(1436-1439年),東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甕城內建有真武廟;箭樓與甕城同期建造,形制與安定門略同,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通寬34米,進深12米,連城臺通高31.9米。1915年因修環城鐵路拆除甕城使箭樓與城樓脫離,德勝門城樓于民國十年(1921年)因梁架朽壞被拆除,只剩下了箭樓,真武廟于1992年復建辟為錢幣博物館。

  大清門
天安門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原有一座磚石結構三闕的大門,明代稱“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更名為“中華門”,該門是皇城最南門,有“皇城第一門”之稱。此門建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清均有修繕。


天安門與大清門之間由東南西三面紅墻圈起的一塊“T”形廣場,正中為千步廊之通道。道內東、西建廊房各110間,又東、西折有北向廊房各34間。長安街東、西兩端有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今長安街文化宮和中山公園前面),從兩門往南直到大清門,四周圍以紅墻形成封閉區。千步廊于1915年拆除,長安左、右門于1952年被拆除,東、西圍墻于1958年拆除,中華門于1959年拆除。




  東安門
東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位于皇城東垣中間偏南,其址在玉河之西,玉河即元代的通惠河,因距宮城近,喧囂(xuānxiāo)之聲聞于宮禁,宣德七年(1432年)將皇城城垣東移至河東,將此段玉河隔于皇城之內,城內水運遂廢,于新東垣重建東安門,玉河之西舊東安門址處建東安里門。東安里門于1925年拆除,東安門于1912年2月27日由袁世凱策動曹錕(kūn)兵變“壬子兵變”時焚毀,城墻于1917年拆除。2001年建皇城公園,東安門遺址原地保護。


  西安門
西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位于皇城西墻中段偏北,因有北海相隔,距紫禁城較遠,并且與東安門不相對稱,門之形制與地安門、東安門略同。萬歷十四年(1586年)修西安門,西安門1950年因攤販不慎失火被焚毀,現尚存有其楠木模型。



  地安門
地安門又稱北安門、俗稱“后門”,始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位于皇城北垣正中的中軸線上,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地安門為磚木結構之宮門式建筑,面闊七楹,三明間為通道,設朱紅大門三對,左、右各兩稍間為值房。地安門內左、右兩側各建雁翅樓,原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辦公室。地安門于1954年被拆除。



名人名言
當然,城墻給人的印象,也依季節、時辰、天氣和觀者欣賞標準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遠眺城墻,它們宛如一條連綿不絕的長城,其中點綴著座座挺立的城樓。
                                                                  ——丹麥城市建筑學家 S.F.羅斯穆森

 

如果對于北京城墻能夠予以適當審查,使其無聲的證據變成語言,它們無疑會比北京的任何記載道出更有趣、更準確的故事來。它們是一部土石做成的史書,內容一直在不斷更新和補充,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自其誕生以來直到清末的北京興衰變遷史。
                                                                         ——瑞典美術史學家 奧斯伍爾德· 喜仁龍

 

鑒于北京城門在點綴中國首都某些勝景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鑒于它們對周圍古老的建筑、青翠的樹木、圮敗的城壕等景物的美妙襯托,以及它們在建筑上所具有的裝飾價值。無論從歷史的還是地理的角度來看,這些城門中仍有一部分可視為北京的界標,它們與毗(pí)連的城墻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偉大城市的早期歷史。它們與周圍的景物和街道,組成了一幅幅賞心悅目的別具一格的優美畫圖。
                                                                           ——瑞典美術史學家 奧斯伍爾德· 喜仁龍

 

這環繞北京的城墻,主要雖為防御而設,但從藝術的觀點看來,它是一件氣魄雄偉,精神壯麗的杰作。它的樸質無華的結構,單純壯碩的體形,反映出為解決某種的需要,經由勞動的血汗,勞動的精神與實力,人民集體所成功的技術上的創造。它不只是一堆平凡疊積的磚堆,它是舉世無匹的大膽的建筑紀念物,磊拓嵯(cuó)峨,意味深厚的藝術創造。無論是它壯碩的品質,或是它軒昂的外像,或是那樣年年歷盡風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總都要引起后人復雜的情感的。
                                                                                       ——建筑學家  梁思成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筑,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官)、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贊美。但是一件極重要而珍貴的文物,竟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墻。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于它的樸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離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棱斯克的城墻為蘇聯的項璉,我們北京的城墻,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建筑學家 梁思成

 

北京峋峙著許多壯觀的城樓角樓,站在上面俯瞰城郊,遠覽風景,可以供人娛心悅目,舒暢胸襟。
護城河在明正統年間,曾經"兩涯甃以磚石",將來也可以如此做。將來引導永定河水一部分流人護城河的計劃成功之后,河內可以放舟釣魚,冬天又是一個很好的溜冰場。不唯如此,城墻上面,平均寬度約十公尺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了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游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還有城樓角樓可以辟為陳列館,閱覽
室,茶點鋪。這樣一帶環城的文娛圈,環城立體公園,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建筑學家  梁思成

 

北京城墻與城樓以其雄闊巍峨的形象與建筑工藝,具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根據古為今用的原則,理應加以保護和利用。遺憾的是在未及進行縝(zhěn)密研究情況下,竟被拆除。
                                                                                                ——歷史地理學家   侯仁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北京舊城有多少座城門?
里九外七皇城四…一次給你講清楚北京城的老城門…
[轉載]京城古貌之門1一一外城七門
話說老北京城門:外城柒門
京都之門1
北京的老城門【39P】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枝江市| 清水河县| 沙洋县| 安吉县| 徐水县| 广昌县| 红原县| 牡丹江市| 松潘县| 华坪县| 乐东| 昌乐县| 汉源县| 竹北市| 南开区| 丽水市| 漳浦县| 治县。| 中江县| 永寿县| 汉中市| 高雄市| 银川市| 黄大仙区| 湄潭县| 东兰县| 田东县| 临武县| 孝感市| 扎鲁特旗| 淳化县| 余干县| 姜堰市| 阿巴嘎旗| 神池县| 石柱| 襄城县| 泰顺县| 大渡口区|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