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城門
老北京的城門,分為內城九門和外城七門。
內城九門: 外城七門:
正陽門 永定門
崇文門 左安門
宣武門 右安門
朝陽門 廣渠門
阜成門 廣安門
東直門 東便門
西直門 西便門
安定門
德勝門
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嚴謹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宮城)為核心,外圍皇城、內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線是從南到北,由一條近8公里的中軸線所貫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規劃形制和格局,整個建筑群體莊嚴凝重,層次鮮明,氣勢宏偉。
北京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內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
一、內城九門
正陽門城樓南面全貌
正陽門城樓南面的全貌,是1916年之后不久從箭樓向北拍攝的。左右城墻上各辟兩個門洞,是城門改造的工程項目之一。東門洞直通戶部街,西門洞直通刑部街。工程于1916年完工。
正陽門面闊7間,齊城平臺寬50米,進深24米,通高42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甕城巨大,呈弧形,寬108米,深85米,四面各辟一門。
正陽門位于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您還記得那煙盒上的圖案嗎?對,那就是威風凜凜的正陽門,反面的圖是建于明正統4年(1439年)的箭樓。
正陽門北側
正陽門城樓的北側面。這幅是正陽門未改建之前,也就是1915年之前拍攝的。畫面中尚可見東側馬道。馬道寬近5米。洋車的輪子還是硬橡膠的。
正陽門城樓西側面
正陽門城樓的西側面。這幅是在城墻頂上自西向東拍的正陽門城樓
清末正陽門東側全景
清末從東向西拍攝的正陽門。畫面上可以見到:城樓、甕城東閘樓、箭樓。從東閘樓門出來,道路依甕城墻呈弧形向南向西,與通西閘樓門的道路會合,經正陽橋,通往正陽門外大街。甕城東西依甕城墻體呈弧形的兩條道路,名東荷包巷、西荷包巷。當年是非常熱鬧繁華的場所。
民初的正陽門箭樓
民國初年從正南向正北方向拍攝的正陽門箭樓。畫面中的人物有穿制服的,也有留大辮子的;甕城還在,箭樓顯得很新,是因為在戰火廢墟上剛鍘建成不久;牌樓上“正陽橋”的匾額仍是滿漢文,箭樓的匾額依稀可辨也是滿漢文。在北京,無論是內城,還是外城,城門箭樓上都沒有匾額,只有正陽門箭樓上有滿、漢文匾額。
30年代正陽門箭樓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正陽門箭樓冬景,是從西南角向上仰攝的。箭樓上有“市國貨陳列館”、“設售品部”及“影”等字樣。
(二)崇文門 (走酒車)
崇文門城樓
圖為1912年之崇文門城樓南面。
崇文門位于北京內南垣東側,距正陽門約三里,是內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城樓面闊5間,通寬39.1米深3間,通進深24.3米;樓連臺高35.2米;重樓重檐,歇山式灰筒綠琉璃瓦剪邊。
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
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于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只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于是人們就用一只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即將拆掉的崇文門城樓
此幅崇文門城樓拍攝于1968年,可以說是它的遺照。其場面是工人們正準備拆掉這座存在了500年的城樓。果然,拍攝后不久我們就只能從舊照片中欣賞和了解崇文門了。
 崇文門城樓北側面
這是民國初期時的崇文門城樓北側面照片,是從北向南拍的,透過城樓門洞可以看到箭樓城臺下新開辟的門洞。1901年英軍修筑穿越崇文門甕城的鐵路時,為出入崇文門的通行,在箭樓城臺中間開辟了一座券門。
 1900年崇文門城樓西側面
1900年時的崇文門城樓西側面,是在城墻上從西向東拍攝的。城樓上下是英軍,有士兵,有軍官,有步兵,有騎兵,還有英屬殖民地的印度兵。
 穿越崇文門出城
圖為民國期間,人們由崇文門出城的情景。自古崇文門就是商販進出頻繁之所。明拓南城墻辟崇文門,即在崇文門外大街路東上三條與上四條之間設立“京師稅務衙門”;成化年間升設“宣課分司”;弘治年間索性將內城九門的“課稅”統由“崇文司”監管;清依明舊,設“監督署”專收貨稅。
(三)宣武門 (走囚車)
 50年代宣武門城樓南側
圖為1954年從南向北拍攝的宣武門南側面。
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臺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嶺式灰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甕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墻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甕城南墻城臺之上為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臺通高30米。
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后悔遲”,可不是后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后悔哪兒還來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里。
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藥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殺死。他在刑場上,態度莊嚴地監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義。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里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子肅殺之氣。
 民國時期宣武門城樓門洞
圖為20年代初的宣武門箭樓南側面,是從正南向正北方向拍攝的。艏樓下并沒有門,面對畫面看,圖中的人們是向右拐進閘樓門再穿越城樓門進入城內。
(四)朝陽門 (走糧車)
 清末的朝陽門
圖為清末的朝陽門。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日軍的炮火摧毀了朝陽門,這幅是1906年竣工后不久拍攝的。攝影都在城外護城河東岸自東南向西北向拍攝的朝陽門。
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臺通高32米;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
過去那陣子,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縣)。順便說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這檔子事兒。糧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裝車進城。
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F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 “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朝陽門城樓西、北
20年代初期在城內從西北向東南拍攝的朝陽門城樓北側面、西側面。還可以看到部分城樓的北馬道。
 朝陽門箭樓東側
圖為1956年的朝陽門箭樓,是隔著護城河自東向西拍攝的箭樓東側面。
 20年代阜成門外景
圖為20年代初從西南向東北方向拍攝的。蒼勁雄壯的阜成門城樓、甕城、箭樓兀然聳立。
阜成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6米;連臺通高31.70米。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五間,通進深25.6米;連臺通高30米。甕城東西長65米,南北寬74米;其北側墻辟券門,上建閘樓;甕城內東北角建有關帝廟。
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兒就是阜城門。要不怎么老阜城門的門洞頂上刻了一朵梅花,老干婆娑,頗有畫意。梅與煤同音,這就表示這個地方走煤車的意思。
 50年代阜成門城樓西側
圖為50年代中期阜成門城樓的西側面。甕城已然拆除,城樓成為一座獨體的建筑。
 阜成門箭樓南側
圖為20年代初阜成門箭樓的南側面。城臺下幾個孩子在挖野菜。
(六)東直門 (走磚瓦、木材車)
 清末的東直門
圖為清末時從東南向西北方向拍攝的東直門。
東直門城樓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面闊五間通寬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3米;樓連臺通高34米;甕同西直門,四角皆為直角;東西為62米,南北為68米;南側甕墻辟券門,門上建閘樓。
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實際上,東直門不僅僅只是走磚瓦、木材車,它走各種各樣的車,要是硬給起個名字,那就是,東直門走百姓車。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買賣鋪子,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20年代東直門城樓西側
圖為20年代初期在城內從正西向正東方向拍攝的東直門城樓西側面。
 東直門城門洞
20年代初期,在甕城內從正東向正西方向拍攝的東直門城樓門洞。門額上鑲嵌的“東直門”三字清晰可見;門洞券頂“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顯示著歲月的滄桑。
(七)西直門 (走水車)
 西直門城樓東側
圖為50年代初期,準確地說是1953年以前的西直門城樓東側面,是從正東向正西方向拍攝的。
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專門喝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西直門城樓南側及南馬道
圖為西直門城樓的南側面,是20年代初期拍攝的。
(八)安定門 (走糞車)
安定門
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敗仗也得回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還有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里。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么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
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
其實哪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題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1915年前安定門箭樓北側
(九)德勝門 (走兵車)
50年代德勝門箭樓東北側
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墻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
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德勝門甕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二、外城七門
(一)永定門
永定門樓南側
圖為民國初年在城外護城河石橋上從南向北拍攝的永定門箭樓南側面
20年代初的永定門南側
圖為20世紀實在城外護城河南岸向北拍攝的永定門城樓、甕城、箭樓。永定門是北京城市中軸線最南端的標志建筑。 永定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墻頂寬6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臺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二)左安門
左安門箭樓北側
圖為20年代初,在城門洞內從北向南拍攝的左安門箭樓北側面
左安門及城外護城河
圖為20年代初,在左安門城外護城河南岸從東南向西北拍攝的左安門。 左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臺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臺通高16.6米; 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三)右安門
右安門箭樓
圖為40年代在城外從南向北拍攝的右安門箭樓南側面。箭樓顯然是修繕不久的簇新形象,但甕城墻卻顯得殘舊。
(四)廣渠門
廣渠門城樓西側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內從西向東拍攝的廣渠門城樓西側面。
廣渠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南側面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南向北拍攝的廣渠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南側面。 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各辟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五)廣安門
廣安門箭樓西側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西向東拍攝的廣安門箭樓的西側面。透過箭樓門洞可以見到城樓門洞和門上匾額。
廣安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北側面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北向南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北側面。 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墻基寬7米、頂寬6米。箭樓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臺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系冰月樓下城臺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六)東便門
東便門城樓南側
圖為1921年在城內自南向北拍攝的東便門城樓南側面。
東便門外護城河及石橋
圖為20世紀20年代,在東便門外石橋北端,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的東便門北側全景。 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臺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2.2米。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層,弱面每層4孔,東西面每層2孔;面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臺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0.5米。
(七)西便門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御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西端修建了西便門。
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臺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1.2米。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箭樓為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層,北面每層4孔,東西面每層2孔;面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臺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連城臺通高10.5米?,F西便門位置遼代在南京城北端,金代在中都城北端通玄門東南,元代在大都城西南角郊外。門樓通高僅11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