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溫海明,2006年獲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用中英文講授中國哲學、比較哲學系列課程。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出版社“海外中國哲學叢書”主編。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文二十余篇。美國哲學學會(APA)、北美中國哲學家學會(ACPA)、國際中國哲學學會(ISCP)、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ISCWP)等哲學學術團體成員。受邀參加美國和港臺中英文國際學術會議二十余次。
南宋(1127-1279)理學大家朱熹(1130-1200)長期在福建講學,他創立的學派被稱為閩學。朱熹早年喜好辭章,學習過佛家和道家的學說,后來才走上理學之路。他是二程的后學。朱熹早年隨李侗“靜中體認天理”,李侗給他起字元晦,含有韜光養晦之意。朱熹非常勤奮,以著書和講學為樂,著述繁富,有《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朱文公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哲學著作主要有《四書集注》、《周易本義》等。朱熹寫過《伊洛淵源錄》,敘述道學源流。他繼承二程,以“理”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核心,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1194年,朱熹六十五歲,被請去給剛剛繼位的宋寧宗當老師,講授《大學》。朱熹在皇帝面前批評外戚韓胄,結果四十天后就被罷免,而推薦他的宰相趙汝愚不久也被趕出朝廷。道學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朱熹的學派也被誣稱為“偽學”。
【程朱理學】
也稱程朱道學,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學派。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創立,到南宋朱熹完成。由于朱熹是這一學派的最重要代表,故這一學派又簡稱為朱子學。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經元到明清,正式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對明清時期的中國政治、社會、思想、文化影響很大。
1196年,御史沈繼祖攻擊朱熹六大罪狀,說朱熹不孝敬母親、不敬君、不忠于國、玩侮朝廷、私結黨徒、霸占建陽縣的學宮等,甚至有人上書要求將朱熹、蔡元定逮捕斬首。1198年,朝廷設立偽學登記簿,朱熹等五十九人榜上有名,以致他去世時大部分學生都不敢去送葬。去世前幾年,朱熹在蒼涼的心境中注《周易參同契》,過世當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
朱熹認為,世界的最初原點是一種寂然不動的狀態,在《周易》里表現為渾然一體的“理”,在《中庸》里就是喜怒哀樂未發之前的“中”的狀態,在人是湛然一心,但都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這種極端虛靜的狀態,直接貫通象數和吉兇變化,好像“空”中直接產生出“有”來;但“空”“有”之間沒有絲毫阻隔,完全貫穿。
每個事物都有成其為自身的“理”。“理”是客觀存在的。朱熹所說的“理”,相對陸九淵和王陽明等人的說法,是比較客觀、固定的。朱熹這種認為“理”是客觀、固定、不活動的觀點,引起很多爭議。宋明理學的認識論基本上以如何認識天理為中心。對于“理”,哲人們或者認為它每時每刻都是動的、活潑的、創造的;或者認為它是靜態的、相對穩定的、不活動的,一直爭論不休,辯難不斷,到20世紀都沒有結束。
心是身體的主宰,可以應接事物。朱熹引用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認為它們是孔孟等圣人的“十六字心傳”。他區分人心和道心,認為人心容易犯錯誤,所以一定要讓道心做主宰,讓人心聽從于道心。
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有本性。人在世界上走的道路是順本性而成,走出后就形成道路。人的特點在于能夠通過教化或自己的學習,去體會什么是正確的道路,找到對自己比較合適的路徑,而這路徑與本性所引發的傾向是合拍的。人需要不斷發掘自己的本性,尋找適合本性傾向的路徑,不斷地學習、實踐,進而成就自己。
道路是可見的、可體察的。每個人在世上都有相對適合自己的路。如果人能夠讓心每時每刻安于該道路,安于自己能夠做好的某一類事情,那么人生的路就會在當下意念的展開過程中不斷延伸。在此延伸的過程中,人所意識到的道路與天命的道路之間,似乎有一種或明或暗的相似性,而人總在懷疑自己走的是不是天賦的道路,這就是“人心惟危”。人會經常挑戰自我認定,很多人不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而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路徑。可是,道心從來不是自明的,不是天然地、必然地向人顯現的。道心幽暗不明,看不清楚。這樣一來,道心跟人心之間就一直處于一種交戰的狀態之中。
按照朱熹的解釋,道心是圣人孔子傳下來的。這意味著只有一條“圣人之道”,而他祈望每個人都遵守這條路。道心跟每個人都應該有關,只是道心微妙難明,指向微妙與玄妙的路,加上它不是自明的,就讓人覺得捉摸不定。為了讓人心與道心相協調,人需要盡力保持相對的中道,這就要每時每刻都保持某種中道。
為了追求圣人之道,必須隨時遵從圣人的教導。當認識到合適的道路時,就要警惕人心的危險。所以在走這條路時,常常要跟自己戰斗,與“人心”搏斗,因此朱熹提出要“存天理,滅人欲”,要特別重視“精一執中”的修行方法,讓每念生起都是天理流行。人要尋找適合自己走的路,尋找適合自己做的事,然后堅持專注,自然而然地跟欲望作斗爭。人不能完全消除欲望,朱熹實際上就是主張把欲望都集中到天理和要做的事情上來。
由于朱熹強調客觀事物上有理,所以他的理是外在于心的。宋明理學家因為理和心的關系,分成理學和心學兩派。通常認為,理學認為理、心兩分,而心學將理、心合一。程頤、朱熹是理學的代表人物。應該說,他們闡述的“理”雖然有客觀、外在的一面,但其基本問題意識與解說方式并未脫離理、心之間應有的內在關聯性。
朱熹的理學思想在元、明、清三代取得了官方哲學的地位。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科舉考試以朱熹等人的注釋為標準,朱熹學說遂成為鞏固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正面和負面兩方面的影響作用。他的思想傳播到到日本、韓國等國,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日本朱子學、韓國朱子學。
——摘自 溫海明 《中國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