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是產于閩北武夷山巖上烏龍茶類的總稱,主要品種有大紅袍、水仙、奇種、肉桂、名叢等。其中,最為名貴、品 質 最 優的就是大紅袍。
可能很多人連武夷巖茶都沒聽過,但大紅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里有一個“紅”字,常被誤以為是紅茶,其實它是烏龍茶類里的武夷巖茶的一種。由于大紅袍的典故太出名,它已經基本可以和武夷巖茶畫上等號。只要使用當地品種制作出來的武夷巖茶,再進行拼配,成品都可叫大紅袍。
不知何時起,茶界里有了“小產區”、“小山場”、“小山頭”、“小場域”等等更細分的說法,而巖茶最能符合這種特征。傳統的巖茶按產地不同分正巖、半巖和洲茶。巖茶產地現在俗稱“山場”。而“山場”的命名,就主要表現在土壤和微域內的小氣候環境不同罷了。
各位茶友們,只要弄清楚了巖韻、制作工藝、山場、品種、倉儲等五大核心要素,我們就不會再為巖茶入門難而犯愁。
巖茶就跟孫猴子那樣,是從巖石縫里蹦出來的茶。其實這句玩笑,說得也有幾分道理。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武夷巖茶講究特定產區,以正巖為上。
巖茶,為什么叫巖茶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巖茶原名叫釅茶,因為茶味濃釅得名,之后通假為巖茶。另一種說法說武夷山以丹霞地貌位尊八閩,境內三十六峰、九十九巖。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此得名。這兩種說法大概就是最早的工藝派和山場派之爭吧,非要Y老師選邊的話,我種在巖上又好喝的烏龍茶才配叫巖茶。
巖茶,也沒那么難懂。搞明白什么是巖茶,它的特征,它的沖泡,它的保存。再聯系實際去品味真正正巖山場的茶,感受它的風味和氣息,形成對巖茶的正確認知,就不會在人云亦云中迷失,那是屬于自己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