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王安石這樣做的目的,完全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媳好,因為自己的一個神經病兒子,王安石可是為這個兒媳操碎了心。
而王安石為了兒媳后半生的幸福,還是義無反顧地將兒媳想辦法改嫁出去了。
這件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呢?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等等,這里一堆頭銜就不多說了,而虎父無犬子,他的兒子自然也是人中龍鳳,王雱作為王安石的兒子,僅僅二十三歲就進士及第,被世人稱為“小圣人”,家世顯赫,又有功名在身,自然是不少大家閨秀心中的理想夫婿人選,于是龐氏便與王雱結婚了。
龐氏姑娘也是名門閨秀,琴棋書畫是樣樣精通,當人們都以為這一對璧人會舉案齊眉,白頭到老的時候,后來發生的事情就讓人大跌眼鏡了。
婚后的王雱就仿佛換了一個人一般,對自己的妻子是經常沒有好臉色,打打罵罵是常有的事情。
當龐氏生下一個兒子的時候,眾人以為王雱會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對妻子的態度會有所改善,沒想到王雱卻覺得這個孩子長得不像他,懷疑妻子不守婦道,更是變本加厲。
要知道在當時王府那樣的深宅大院里面,龐氏可謂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去和別人行這些茍且之事,況且小孩子長相又沒有長開,這個長得不像自己,完全是自己臆想出來的。
王雱就因為自己的懷疑,費勁心思想弄死這個無辜的小孩子,最后這個小孩子還是沒逃過厄運,早早夭折。而龐氏自從兒子死后,也是天天以淚洗面。
王安石知道了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十分的羞愧,在考慮到兒媳后半生幸福的情況下,王安石果斷主張二者離婚。
但是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女子就應該“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好女不嫁二夫”等觀念一直被世人視為真理,不允許受到任何挑戰。
你若是從夫家出來,再想找個合適的人嫁可就太難了,找的對象不是身體有問題,就是腦袋有問題,再不就是窮困潦倒討不著媳婦的人。而王安石雖然崇尚儒學,但是他在這件事情上的處理,他還是遵從了自己內心的良知,他考慮到了如果兒媳就這樣出了自己的家門,肯定是會受盡人白眼。
所以,他先讓兒子兒媳離婚,然后將兒媳收為自己的義女,以自己閨女的身份親自幫龐氏找一個新的歸宿,可以說,王安石在這件事情上已經做得仁義盡至。
這就是很多史書中記載的“王太祝生前嫁婦”。
王安石此舉,雖然一開始人們都不能理解,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人們慢慢理解了王安石的苦心,而這個壯舉也就成為了口口相傳的美談了。
在那個時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懷與大義,實在難得。有一句后話,王雱在龐氏走后,居然又寫了一首《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詩文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前妻的相思之情。唉,實屬是讓人搞不懂得“神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