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朝的詩人,王安石一定榜上有名。
他在詩詞歌賦上的造詣極高,創造過許多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而除了是位詩人以外,他還有著治國理政之才,是一位難得的剛正不阿的臣子。
正直這一品質構成了王安石極為濃烈的個人色彩,讓他無論是對待外人還是家人的時候都以此為基準來辦事。
可也正是因為王安石正直過了頭,他所做的許多事情在別人眼中都十分不可置信。
例如說他曾對自己的親兒子做過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他竟然把自己的兒媳送了出去另嫁他人。
有人一定會想,這得是和兒子有多大仇,竟然親手破壞掉了兒子的幸福?
事實果真是如此嗎?倘若是了解內情的人,不僅不會這樣想,反而會感慨王安石當真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君子。
那么,在王安石送走兒媳的背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隱情呢?這還要從他的兒子,也就是王雱此人說起。
01 王安石的兒子王雱
王雱作為王安石的兒子,從小便展現出了優于凡人的天賦。
他不僅學東西快,反應速度極為靈敏,更是在吟詩作詞上很好地繼承了王安石的才華,年紀輕輕便嶄露頭角,受到了文人們的一眾關注。
王雱顯然也沒有讓這些人失望,在面對旁人的考驗時給出了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
有一次家中的一位來客故意考他,將一只鹿和一只獐放到了一起,而后讓王雱進行區分。
那個時候的王雱還是個稚童,根本就沒有見過這兩樣動物,又怎么可能區分開來呢?
然而,他雖然不認識,卻給出了答案,他說:“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
這一回答令眾人為之一驚,他們驚訝于王雱身為一個稚童,竟然能夠做到如此滴水不漏,在面對未知時也能夠反應如此之迅速,當真是前途無量。
王雱確實是如此,他年紀輕輕便高中進士,此后在官場大展宏圖,仕途一片光明。
王安石對王雱這個兒子非常滿意,對他來說,在為官這方面已經沒有什么能夠為兒子做的了,所以他在兒子長大成人后,最操心的事情便是兒子的婚姻大事。
王安石左挑右選,最終為兒子選定了同城的一個大家閨秀。
二人無論是身份還是氣質都極為相當,任誰看都是一對璧人,王安石和王雱都對這樁婚事十分滿意,于是王家很快便迎娶了龐氏過門。
02 把兒媳另嫁他人
二人門當戶對,又對彼此都有好感,日子本來應當越過越好才是。
現實卻并沒有沿著這個方向走,因為王雱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便是他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
他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作為妻子的龐氏。
在二人婚后有了兒子之后,王雱一度因為兒子長得“貌不類己”而對幼子百般折磨,任憑龐氏和王安石如何勸阻都沒有絲毫改變。
龐氏因為這件事而心力交瘁,受盡折磨,她不止一次地告訴王雱這是他的親兒子,可是王雱始終不相信。
最終,悲慘的事情發生了,幼子經受不住這種折磨,竟然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
失去孩子讓龐氏猶如被抽出了魂一般,整個人都迅速地枯萎了下去,她不再有往日的精氣神,整天郁郁寡歡,時常躲在屋子當中以淚洗面。
原本好好的一個家就這樣支離破碎,每個人的心都仿佛被一把鈍刀反復割著,誰都不好受。
王安石不忍再看下去,也不愿意龐氏正處于大好年華就被自己的兒子耽誤。
于是,他在和家人仔細商議,又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他要讓龐氏與自己的兒子和離,把龐氏重新嫁給一個不錯的人家當中。
龐氏領了這份情,自此脫離了苦海,不用再受王雱的摧殘,可是王雱卻在妻子離開了之后幡然悔悟,意識到了自己之前都做了些什么。
王雱知道父親這樣做是深明大義的行為,自始至終都是自己有錯在先,所以怨不得任何人,但是他對龐氏還有感情,每每想到妻子都忍不住心中的苦痛。
所以,為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他特意做了一首詞,以此寄托情感。
03 驚艷千年文壇的詞
這首詞叫做《眼兒媚》,其內容為: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這首詞通過對景象的描寫,充分展現了王雱此刻的心境,也展現出了王雱對妻子的思念,雖然句句都不提后悔,但是句句都是后悔。
因為其中的意境被王雱拿捏得十分到位,這首詞在當時便震驚了文壇,一直到現在,都廣為流傳。
即便王雱詞寫得如何好,他也無法挽回自己的妻子了。
都說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對于王雱來說,只有當他真的再也無法讓龐氏重新回到身邊,他才能夠悔恨自己之前所做的那一切。
不得不說,在這件事情當中,王安石所做的“把兒媳另嫁給他人”這件事當真是令人驚嘆。
要知道,那是封建時代,是一個女人毫無社會地位的時代,出嫁從夫是所有人的固有觀念,而“三從四德”、“七出”等更是一把無形的枷鎖,讓女人在嫁為人婦之后就備受束縛。
對于龐氏來說,即便她的丈夫親手殺了他們的孩子,即便她在這個家里備受煎熬,她也無法反抗,更無法擺脫掉王雱另嫁他人。
幸好,她遇到了王安石這樣深明大義的公公,這才得以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