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情況呢?簡單來說,這封信其實就是記錄了女兒代數作業,十六道題錯了七道,父親生氣要女兒重做,女兒反倒不服氣還要頂嘴的事情罷了。但絕就絕在了信的末尾,這位被女兒氣得不行的老父親這么寫道:“不為人父母,如何品嘗做父母的艱辛。總有一天你也會為人父母,那么,現在我們就留下這封短信,二十年以后,看你如何教子呢?(作業卷也留下,請你20年后再看。)”
當然,我們都知道爸媽輔導作業是痛苦的,那你是否想過在你抓狂的同時,孩子們是怎么想的呢?他們真的一點也不懂父母的艱辛嗎?有一個關于孩子們的采訪視頻,當問起爸爸媽媽輔導作業時的表現時,孩子們雖然吐槽了家長很兇、啰嗦,但最后給爸爸媽媽打分時,都紛紛給了高分。
他們一直感恩于父母的陪伴和關愛,但也希望父母在輔導作業時,能放緩心情,不要那么著急。
其實孩子什么都明白,父母在孩子心里,永遠是最溫暖的存在!不專心不安靜沒法學習;可家長如果陪讀時一會糾錯,一會吼孩子,孩子膽戰心驚的,腦子一團漿糊,你確定他們能學到東西?
按孩子的話說就是:您每次輔導我做作業,我心里也挺急的….特別是做不出來的時候,您在身邊問:你明白沒有?!明白沒有?!更是壓力倍增,結果,更做不出來了……
現在社會出現了一種新型病癥“恐輔癥”。或許,根本沒有什么“恐輔癥”,只是我們缺少共情心理,給孩子的溝通和陪伴不夠。如果我們身份互換,我們希望孩子說:沒關系,爸爸媽媽學了一天辛苦了;沒關系,爸爸媽媽不會我就教會他;沒關系,爸爸媽媽是我心目中最棒的父母。如果是這樣,我們學習起來一定更有動力吧!
其實陪孩子寫作業并不難,建議家長重新認識一下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
這一點其實是看起來簡單,但最難做到的。因為長久的不信任孩子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所以改變就是需要像車減速一樣,慢慢的進行。我們可以跟孩子認真地進行一次交流,聽一聽孩子對于作業的感受。
在寫作業這件事上,要持有一顆平常心,孩子就是孩子,需要時間來消化學習的內容,給他們多一點信任和鼓勵。如果你的情緒不好,孩子可能還得消化你的情緒。
我們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有很多家長表示,有的時候很著急,看到孩子寫錯了,自己就直接上手幫孩子擦掉重新寫,其實這是在剝奪孩子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
我們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像個改錯機器一樣糾結于孩子是不是全部做對了,更不是糾結于孩子考試的成績,而應該注意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學會時間管理。
人最大的動力就是看到成果的時候,所以家長們要多鼓勵孩子的學習過程,比如在孩子鉆研問題時,對孩子說:“你看起來很喜歡這種探索的感覺,真好”,或者:“繼續保持下去,你會獲得很多知識哦”,這些言語可以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
同時,跟孩子確定明確的、具體的學習目標,小而具體,蹦一蹦夠得著的目標,這會使他們容易完成,而且,我們要利用學習結果進行反饋,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陪孩子寫作業,最缺的不是耐心,而是缺少對孩子的共情。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種生物的成長都需要遵循其自然規律,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的呵護。
等等孩子,多給孩子幾次機會,或許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