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戚坊小學 姚婷
教學目的:
1、幫助家長了解家庭教育及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引導家長們明白應該怎樣輔導孩子學習。
3、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家長們明白應該怎樣輔導孩子學習。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導入。
渴望兒女成才,天下父母同心。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們對子女的期望更高,對家庭教育更為重視。也謝謝各位家長能在百忙中來參加這次學習。
二、了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個體教育,家長和家庭千差萬別,不同的家長,言傳身教的方法更是不同。家庭教育告訴我們家長應該知道些什么,掌握些什么,防范些什么,避免些什么。 當前家長學校要著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過去,家長的養兒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代之以為國教子的觀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2、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說服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感情與理智相結合。及時教育與持恒相結合……
三、幫助家長們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長的榜樣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樣。父母的言行、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孩子,可以說從孩子身上,我們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長要做有目的進行教育的實施者。孩子基本素質的形成和家長的培養、教育分不開。古今中外眾多名人成材的事例無不說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成長和學習知識的良好環境。這里說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能夠滿足孩子生活學習必要的物質條件和適合的場所,可以說是良好的物理環境;由家長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態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所營造的家庭氛圍是良好的心理環境。
四、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小學生在7—12歲是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明確到健康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健康問題放在重中之中來抓。要隨時觀察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否正常。保證孩子健康安全成長是每個家長的首要責任,也是每個家長的最大心愿,那么應該怎樣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長呢?
1、小學生生長發育特點。(體重、身高、胸圍等)不要營養過剩。
2、多參加體質訓練。
3、每天給孩子一個愉悅的心情。(恐懼摧殘一個孩子)
4、隨時觀察孩子的健康(定期檢查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檢查)。
家長朋友們!關于對孩子的教育,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大事,是關系到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事,對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天兩天的事,一人兩人的事,關心、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民生國濟大事,我們要把對孩子的共同的愛轉化成為孩子學習的一種動力,形成一種合力,不要讓這種愛成為阻力,那就要學習學習多學習,痛愛熱愛不溺愛.
五、父母應怎樣引導孩子學習。
1、布置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如果希望孩子喜歡讀書,那么,家中應該有書、雜志、報紙。孩子在書香環境中成長,自然會喜歡接近書,喜歡看書。但是,這個環境還必須是簡化了的,不能太嘈雜或是一下子提供太多的學習刺激,以免孩子無法專心地學習。
2、用正面的語言和親自示范的方式來教導他。
如果您希望孩子學習一種好的行為,那么您最好使用正面的語言,明確地告訴他所要做的行為,例如告訴他“我們應該……做”,而不只是批評他、責備他做得不對。然后再親自示范正確的動作來教導他。如果孩子說會,那么就讓他做給你看,再指導他正確的方式。
3、不要打擾他的專心。
孩子專心在做某一件事時,不要去打擾他。第一件事還沒完成之前,不要叫他做第二件,也不要讓他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他能力的事,否則,孩子在匆忙、心急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養成放棄的習慣,怎會有始有終呢?
4、孩子一起游戲。
從游戲中可以訓練他的一些基本能力。有時也可以將復雜的學習活動分成幾個簡單的步驟,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
5、多鼓勵他。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為,有一丁點的進步,哪怕他的表現不如我們的理想,我們也要鼓勵、贊賞他,使他保有學習的原動力。
六、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為了能幫助孩子很好的學習,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
1、關注孩子上課聽講的習慣。
孩子是否專心聽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聯系老師,從老師那里直接了解情況。我經常問孩子,今天上課學了什么?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回答了幾個問題?如果孩子什么也回答不出來,那孩子肯定是有問題了。
2、關注孩子思考的習慣。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我們的孩子很少舉手回答問題或從來都不問問題的話,那說明他在學習上有一種懶于思考,依賴老師、同學,或者是單純死記、模仿等習慣。這樣的話,孩子則是處在一種被動學習狀態。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去養成獨立思考,善于提問的習慣,讓孩子不僅喜歡去問問題,而且也愿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及將來進一步學習都很重要。
3、關注孩子讀書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再閱讀”。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從漂亮的幼兒畫報,到少兒科普讀物。孩子閱讀得興致就更高了。因為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習變得輕松了,這也為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關注孩子作業的習慣。
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作業完成的質量,而且要關注孩子作業完成的時間。有不少的家長,包括我自己都有個這樣一個感覺,只要看見孩子坐在書桌前,就感到高興,而不管他在干什么。
實際上,由于孩子年齡不同、個性不一,每次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做家長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作業內容規定作業時間。不要讓孩子形成磨磨蹭蹭、不講效率的習慣。
作為家長,我們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中,要做到:
1、要有堅定的態度。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持之以恒。特別是孩子已經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的時候,家長堅定的態度就更加重要。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挺有意思的話,對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有啟發意義。他說:“習慣就是習慣,任何人都不能把它從窗口扔出去,只有哄著它從樓梯下去,而且每次只能走一層”。
2、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長自己在看電視,卻讓孩子做作業,這不僅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影響孩子的學習。
3、要賞識孩子,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俗話說得好“數落子千過,莫如夸子一長”,與其讓孩子在沒完沒了的批評中糾纏做錯的事,還不如適時的表揚,給孩子的每次進步來鼓掌喝彩!我堅信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罵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
七、總結。
鑒于家庭環境影響的深刻性和潛移默化性,家長對子女要精心培養,愛而不寵、尊重信任、嚴而不苛、民主平等,讓家庭充滿和睦、向上、愉快的氣氛。父母對孩子的關懷,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動機、態度的形成。有句話說得好:每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家長,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一切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