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活在公元365年至公元427年間的東晉時期,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文學潮流。我們熟知他的《桃花源記》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也能隨口念出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友情鏈接買賣淘寶開店貨源怎么找51la
博學多才的陶淵明
陶淵明是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他的家族曾經比較顯赫,但在他幼年時陶家逐漸衰微,陶淵明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少年時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陶淵明既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也學了《老子》、《莊子》及神話之類的“異書”,培養了“猛志逸四海”的出世之思和“性本愛丘山”的泉林之志,這兩種相互矛盾的人生志趣,在其不同的人生階段中,因其際遇的不同而時有隱現。
胸懷大志的陶淵明
少年時代的陶淵明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懷著大志,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出任江州祭酒。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當時,出身庶族的陶淵明在官場沒過多久就感到郁悶,于是辭職回家;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但他內心并沒有真正安靜下來,依然在尋找出仕的機會;7年后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一年后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三年(404年),陶淵明投奔劉裕。經晉歷宋后,他對劉裕除異己、徇私情等做法感到失望,遂辭職隱居。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義熙元年(405年)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時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不久隨劉敬宣離職。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遂授印去職,回歸鄉里。
這一去,他再也沒有出仕劉宋,在鄉里生活直至終老。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直至絕望的十三年,也是他對統治階級由滿懷信心到完全失望的過程。
陶淵明雖然從小就有著不同俗流的心志,但他并非生來就看透了人世的滄桑和官場的紛繁,而是經過了十數載官場生涯的體驗,才終于走向自然,也走向真正的自我。
田園的召喚
在《歸去來兮辭》中,我們看到陶淵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也看到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他像一只飛倦了的鳥兒,對過去的官場生涯作了徹底的否定。
他向往著清靜悠閑而又愜意自得的田居生活,想象著在自己“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的清靜中,在“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美景中體味大自然的脈搏,做一番自在無礙的心靈遨游。
“世與我而相遺”的無奈,“感吾生之行休”的遺憾,都被簡樸單純的田園生活化解,在“懷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蕓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悠游自適中日漸從容。他高臥北窗之下,在如水的清風中與自然對話,自謂羲皇上人。
陶淵明歸鄉之后,對州郡的官員的拜訪概不接見,對朝廷的征辟也推托不就;除了常去田舍及山野,便是去廬山游觀。
志同道合的夫妻
陶淵明的夫人翟氏,與陶淵明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陪伴夫君共同勞動,并在生活中對其百般照顧,使他的田園生活充滿了溫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鄉居環境,“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的簡樸庭院,“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的勞作之累, “鄰曲時時來”、 “言笑無厭時”,的鄉里之交,是陶淵明的生活,也是他的慰藉。當然,他并未忘記自己是一個讀書人:“即耕亦工種,時還讀我書”,在“息交游閑業”后“臥起弄琴書”,“登高賦新詩” ,充滿著文人的高情雅趣。
名士本色
他的田園詩不是簡單的景物描繪,而是對自己心境的表達和剖析。雖自云忘言,其詩卻句句有言、有意、有境。陶淵明他筆下的大自然,是親切而充滿情趣的世界,與玄言詩的意晦景約有異,也與隱逸詩與游仙詩所尋求的那個遙不可及的“仙境”不同。
采采霜菊、悠悠南山,在詩人的筆下與人無限地相親;在“心遠地自偏”的寧靜中,感受“山氣日夕佳”朝暮之微妙變化,坐看鳥兒在天空自在地翱翔;就算在“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的窮困狀態中,猶能“竟抱固窮節”,恪守理想人格而志不移,以一派真純之心去品味自然之美、萬物之榮,登皋舒嘯,臨流賦詩,盡顯名士本色。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