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足少陽膽經功用歸納
足少陽膽經,具有瀉肝膽熱(明目、利膽,解毒,和解少陽),平肝息風,疏肝理氣(調理脾胃,調經止帶,理氣止痛,開竅聰耳,宣肺止咳),清熱利尿消腫等功用,小結于后:
(一)瀉肝膽熱
1、明目
(1)目赤腫痛:瞳子髎,陽白,風池,上關,頷厭,懸顱,浮白,竅陰,臨泣,目窗,承靈,腦空,光明,陽輔,足臨泣,地五會,足竅陰。
(2)目翳:瞳子髎,上關,頷厭,懸顱,懸厘,頭竅陰,陽白,臨泣,風池,光明。
(3)目盲:瞳子髎,風池,陽白,光明。
(4)目??:瞳子髎,目窗。
(5)青盲:瞳子髎,上關,目窗。
(6)目淚:瞳子髎,風池,陽白,臨泣,聽會,俠溪。
2、利膽
(1)黃疸:陽陵泉,日月,丘墟。
(2)中耳炎:風池,聽會,曲鬢,陽陵泉。
(3)膽脹:陽陵泉,懸鐘。
3、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1)疥癬:陽輔。
(2)疔瘡:臨泣,肩井。
(3)痄腮:風池,聽會。
(4)喉痹:完骨。
(5)乳痹:肩井,光明,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6)發背癰疽:肩井。
(7)癮疹:風市,環跳,天沖。
(8)瘰疬:足臨泣,陽輔,肩井。
(9)癭瘤:浮白,風池。
(10)風疹:環跳,風市。
4、和解少陽
(1)瘧疾:俠溪,足臨泣,丘墟,陽輔,懸鐘,陽陵泉,風池,完骨。
(2)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懸鐘,風池,陽陵泉。
(3)心煩:陽陵泉,風池,率谷。
(二)平肝息風
1、息風鎮靜,寧心安神,醒腦開竅
(1)驚癇:足臨泣,陽陵泉,本神,陽白,上關,頷厭,風池,率谷。
(2)瘈疭:上關。
(3)目眩:俠溪,足臨泣,光明,本神,正營,陽白,風池,目窗,率谷,腦空。
(4)驚悸:陽交,天沖,腦空。
(5)癲:天沖,完骨,頭臨泣,目窗,腦空,陽交,外丘,風池。
(6)狂:俠溪,丘墟,懸鐘,光明,陽交,天沖。
(7)痙:光明,京門。
(8)瘈疭:帶脈,聽宮。
(9)失眠:風池,風市。
(10)中風:風池,頭臨泣,肩井,環跳,風市,陽陵泉。
(11)驚風:本神。
(12)口噤不開:聽會,懸顱,懸厘。
2、平肝息風
(1)口眼?斜:聽會,上關,瞳子髎,陽白,頷厭,風池。
(2)眼瞼動:瞳子髎,陽白,風池。
(3)頭面浮腫:聽會,懸顱,懸厘,目窗,正營。
(4)目外眥痛:俠溪,臨泣,懸厘,瞳子髎。
(5)頷頰腫:足竅陰,俠溪,曲鬢,浮白,完谷。
(6)項強:丘墟,肩井,風池,本神,浮白,曲鬢,完谷,腦空。
(7)半身不遂:陽輔,光明,陽陵泉,陽交,中瀆,風市,環跳,居髎,肩井,本神,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率谷,天沖,浮白,完骨,風池。
(8)耳后痛:完骨。
(9)頭皮麻木:本神,目窗,承靈。
(10)目不能閉:陽白。
(11)眼瞼下垂:陽白。
(12)耳痛:風池,聽會,曲鬢,竅陰,上關。
(13)痿證:光明,陽輔,懸鐘,外丘,中瀆,風市,環跳,居髎,輒筋,日月,肩井。
(14)腰痛:丘墟,懸鐘,陽輔,風市,居髎,帶脈,京門。
(15)五十肩:肩井,淵腋,居髎。
(16)腿痛:丘墟,懸鐘,外丘,陽陵泉,中瀆,風市,環跳,居髎。
(17)落枕:肩井,完骨。
(18)胸脅支滿:陽陵泉,輒筋。
(三)疏肝理氣
1、調理脾胃
(1)嘔吐:懸鐘,維道,陽陵泉,輒筋,日月,本神,風池,率谷。
(2)舌酸:輒筋,日月。
(3)腸鳴腹痛:京門。
(4)腹脹:懸鐘,五樞,帶脈。
(5)腹痛:俠溪,丘墟,陽陵泉,風市,五樞,維道,帶脈,京門。
(6)胃痛:足臨泣,陽輔。
(7)便秘:風市,五樞。
2、調經止帶
(1)月經不調:俠溪,足臨泣,帶脈。
(2)經閉:足臨泣,帶脈。
(3)痛經:丘墟,帶脈。
(4)崩漏:肩井。
(5)帶下:帶脈,五樞,維道,居髎,風市。
3、理氣止痛
(1)偏頭痛:足竅陰,懸鐘,陽輔,光明,風池,率谷,瞳子髎,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天沖,浮白,完骨,正營。
(2)頭痛:足竅陰,俠溪,外丘,陽陵泉,肩井,上關,陽白,本神,頭臨泣,目窗,承靈,腦空,瞳子髎,頷厭,懸厘,風池,天沖,完骨。
(3)面痛:光明,懸鐘,陽陵泉,上關,聽會,頷厭,懸顱,懸厘,曲鬢,完骨,陽白,風池。
(4)牙痛:聽會,上關,完骨,頷厭,曲鬢,浮白,目窗,正營,懸厘,懸顱,天沖。
(5)疝氣:帶脈,五樞,維道,居髎,丘墟。
(6)咽喉痛:行間,太沖,足臨泣,陽輔,陽交,膝關,完骨。
(7)胸肋痛:足竅陰,俠溪,足臨泣,外丘,陽輔,陽陵泉,中瀆,環跳,帶脈,淵腋,丘墟,懸鐘,輒筋,京門,日月。
4、開竅聰耳
(1)耳鳴耳聾:足竅陰,俠溪,地五會,聽會,風池,上關,頷厭,懸厘,浮白,竅陰,完骨,腦空。
(2)中耳炎:聽會,風池,臨泣。
(3)不省人事:足竅陰,風池。
(4)暴喑:陽交,天沖。
5、宣肺理氣,止咳平喘
(1)咳喘:風池,陽陵泉,足竅陰。
(2)氣喘:風池,肩井,淵腋,輒筋,腦空。
(四)清熱利尿消腫,溫腎益氣固澀
1、小便不利:京門。
2、淋病:懸鐘。
3、小便失禁:風市。
4、水腫:足竅陰,地五會,俠溪,足臨泣,陽陵泉,維道,京門。
5、遺尿:足臨泣。
(五)疏風解表
1、感冒:風池,腦空。
2、鼻塞:目窗,臨泣。
3、鼻淵:臨泣,承靈。
4、發熱無汗:足竅陰,俠溪,足臨泣,懸鐘,光明,懸厘。
(六)其他
1、咯血:地五會。
2、鼻衄:懸鐘,風池,承靈,腦空。
3、咳逆上氣:維道,肩井,風池。
十二、足厥陰肝經功用歸納
足厥陰肝經俞穴,具有疏肝理氣(調理脾胃,調理肺氣,理氣止痛,調經止痛),平肝息風,潛陽鎮靜,瀉肝膽火(明目,解熱,解毒),主疏泄(利尿消腫,涼血止血,生津止渴)。小結如后:
(一)疏肝理氣
1、調理脾胃
(1)胃痛:大敦,太沖,期門。
(2)腹痛:大敦,行間,太沖,中封,中都,五里,陰廉,急脈,章門。
(3)腹瀉:太沖,中都。
(4)腸澼:中都。
(5)嘔吐:行間,太沖,章門,期門。
(6)食欲不振:曲泉,章門,期門。
(7)便秘:大敦,行間,章門。
(8)泄瀉:太沖,中都。
(9)腸鳴:章門。
(10)痢疾:太沖,曲泉,章門。
2、調理肺氣
(1)氣喘:太沖,章門,期門。
(2)咳嗽:期門。
(3)咳逆上氣:行間,期門。
3、理氣止痛
(1)胸脅痛:太沖,章門,期門。
(2)頭痛:行間,太沖,曲泉,期門。
(3)面痛:行間,太沖。
(4)咽喉痛:行間,太沖,膝關。
(5)腰痛:行間,太沖,中封,陰包,章門。
(6)疝氣:大敦,行間,太沖,蠡溝,中都,五里,陰廉,曲泉,章門,中封,期門。
(7)陰莖痛:中封。
4、調經止帶,補中益氣
(1)月經不調:行間,太沖,蠡溝,陰包,陰廉。
(2)痛經:太沖,蠡溝。
(3)崩漏:大敦,太沖,蠡溝,中都。
(4)帶下:太沖,蠡溝,陰廉。
(5)經閉:大敦,行間,太沖。
(6)陰挺:大敦,太沖,曲泉,陰廉,急脈。
(7)惡露不絕:中都,曲泉,章門。
(二)平肝息風,平肝潛陽,寧心安神
1、平肝息風
(1)癲:大敦,行間,太沖。
(2)狂:大敦,太沖,曲泉。
(3)癇:大敦,行間。
(4)驚風:大敦,行間,太沖。
(5)中風:太沖。
(6)痙:大敦,太沖。
2、平肝潛陽,寧心安神,交通心腎
(1)失眠:行間,太沖。
(2)眩暈:行間,太沖。
(3)奔豚:章門,期門。
(4)陽痿遺精:太沖,中封,曲泉。
(三)瀉肝膽火
1、明目
(1)火眼:行間,太沖。
(2)目??:五里。
(3)目痛:太沖。
(4)目淚:行間。
(5)目黃:太沖,中封,五里,章門。
2、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1)風疹:蠡溝。
(2)乳癰:太沖,期門。
(3)疔瘡:行間,太沖。
(4)疥癬:行間。
(5)瘰疬:章門,陰廉,五里。
3、清熱利膽,和解少陽
(1)熱病無汗:曲泉。
(2)熱?。赫麻T。
(3)瘧疾:行間,中封。
(4)黃疸:太沖,中封,章門。
(四)主疏泄
1、利尿消腫,溫腎固澀
(1)遺尿: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陰包,五里。
(2)小便失禁:大敦,行間。
(3)小便不利: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曲泉,五里,陰包,期門。
(4)淋?。捍蠖?,太沖,中封。
(5)水腫:行間,太沖,中都,曲泉,章門。
2、涼血止血,生津止渴
(1)消渴:行間,太沖。
(2)吐血、咯血:行間,太沖。
(3)便血:太沖,曲泉,五里。
(4)尿血:大敦,章門。
(五)通經活絡
1、口眼斜:行間,太沖。
2、痹痛:中封,蠡溝,膝關,曲泉。
3、半身不遂:太沖。
4、腰痛引腹:行間,太沖,中封,陰包,章門。
5、痞塊:章門。
6、痿證:大敦。
(六)其他
1、陽痿:急脈。
2、尸厥:大敦。
3、鼻淵:太沖。
4、人事不?。捍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