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簡介: 副主任醫師、全科醫師、心理咨詢師
生于1955年,1970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于云南省中醫學院,臨床行醫40余年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特色診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中醫保健技術分會常務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分會委員 全國名老中醫管遵惠《管氏針灸》傳承工作室第五代傳承人 云南中醫藥學會民營中醫機構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曾跟師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郭效宗、程紅峰、吳希靜等名老中醫學習中醫特色治療技術 跟隨全國著名心理學導師,意象對話創始人朱建軍老師學習“意象對話”治療技術 曾任昆明圣愛中醫館外治療法學術帶頭人、外療部總監、技術總監 .
2014年6月個人持有項目“朱玲新罐法綜合調治”參與申報了首批中央級公益性科研課題,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整理研究項目,歷經2年余,經由5000多個民間診療技術中篩選出了四位民間中醫的“獨門絕學”。技術“朱玲新罐法綜合調治”參與并收錄于《四種瀕臨消亡的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一書中,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并于2016年6月出版。這是中醫科學院建院以來第一個挖掘、整理、研究、推廣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的國家立項課題 2021年7月個人原創技術“朱氏臍療”作為編委入編《大國中醫》 現任昆明西山朱玲中醫診所負責人、坐診醫生 擅長設計培訓標準化中醫非侵入性內病外治及治未病的項目產品 擅長手診、耳診、經絡切診及各種手法、針灸、耳穴治療,以及中藥外治法,以藥物透皮治療為專長,常以敷、貼、佩戴、聞嗅、坐導、熏浴等外治方法治療各科疾病。 擅長以內服中藥柔和調治,藥物外治調治經脈,內外合和治療心身疾病; 擅長運用手法+個體化制定藥物透皮治療疑難雜癥 擅長于內病外治、內外合治,運用藥物外治法治療各科疾病。
摘要 技術可根據病種證型、臟腑經絡、季節變化、地域環境、市場需求等來設計項目產品,可個性化、性別化、年齡化。在研發設計中,綜合考慮運用各種手法、罐法、藥物透皮治療,代針貼等多聯療法,以替代服藥和針刺的作用;注重背部、臍腹治療,疾病部位的靶向治療,開發易于推廣的項目產品,注重臨床實踐,設計出治療疾病的手法、器械、藥物、經絡穴位組合,和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專病專治、專方專治。在設計的過程中盡量采用易教、易學、易操作的方式,讓更多的推拿、康復專業的學生,容易掌握,便于讓更多的人學習和應用。實踐中推行醫養結合,以醫代養,治未病;醫技結合,以醫代技,標準化運作。
技術“朱玲新罐法綜合調治”收錄于劉劍鋒教授主編的《四種瀕臨消亡的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一書中。是由中央級公益科研經費資助的科研項目,從近20年間發現的民間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中,選取四種相對具有操作方法、禁忌、注意事項等比較完整的非藥物療法,方法全部為非侵入人體的技術。 “技術”主要分為技法和治法兩個部分 技法主要指手法操作部分如:罐法 、手法 、捏臍療法、指針法等 治法主要指藥物外治部分如:藥敷法、貼、熨、熏蒸、佩戴、聞嗅等法 綜合調治是以復合技能為載體,結合藥物透皮治療,設計出有操作標準的項目產品,專病專治,專方專治,以補充和替代專業性較強的服藥和針灸技術,進而達到調理治療的目的。
1.1研發設計: 可根據病種、經絡腧穴、臟腑氣血、病邪特性、季節特征、地域環境、市場需求等來設計項目產品,可個性化、性別化、年齡化。在設計治療產品中,充分考慮、運用各種手法、罐法、藥物透皮治療,代針貼等多聯療法,以替代服藥和針刺的作用;注重背部、臍腹治療,疾病部位的靶向治療,開發易于推廣的產品模式、注重臨床實踐,設計出治療疾病的手法、器械、藥物、經絡穴位組合和規范的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專病專治、專方專治。在設計的過程中盡量采用易教、易學、易操作的方式,讓更多的推拿、康復專業的學生,容易掌握,便于讓更多的人學習和應用。
1.1.1重藥物,輕手法治療; 主要用于內病外治,如身體虛弱不愿服藥的患者 1.1.2重手法,輕藥物治療; 主要用于臟腑經絡較瘀塞或久坐不運動的人群,以手法疏通為主,藥物外治為輔
1.1.3手法、藥物并重治療。 主要用于一些疑難雜癥或疼痛疾患,服藥及推拿效果不佳的患者,如抑郁焦慮,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脂肪肝,頑固性便秘,月經不調、痛經,頸腰椎、骨關節疾病等 1.1.4疾病部位的靶向治療 針對器官組織或疼痛部位,如頭、關節、乳腺、子宮卵巢、前列腺、胃腸、 針對病理產物如痰、瘀、囊腫、炎癥等 1.2藥物透皮治療 以藥糾偏,分型施治達到寒者熱之、熱者清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目的, 1.3注重大經經脈和特殊部位的應用 注重臍腹部的治療 肚臍(神闕穴)是一個特殊的穴位信息點和傳導點,是全身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利用臍腹部來調理治療疾病是我們在臨床運用最多的一種治療方法,方法有捏臍、臍罐、指針、藥物透皮、代針貼等方法;治療調理類有舒調肝脾、調補肝腎、胃腸調理治療、三高調理治療、婦科、男科調理治療。 1.4突出背部督脈、膀胱經的治療 背部有督脈、夾脊穴及膀胱經,循身之背,背為陽,為身之大粱,一旦受阻,五臟六腑都可能受到影響。背部施治,以手法罐法疏通及藥物透皮治療,可達到調整臟腑功能,調和氣血陰陽,驅邪逐病的目的,治療調理類有強脊活絡、扶陽督療、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強心益肺、舒暢情志、固腎填精等項目。 1.5開發易于推廣的產品模式 外治是通過經絡原理,經外部刺激來調整內部失衡,充分運用了中醫“異病同治”模式,因治在外,可隨意起止,有效可繼續,無效可變換,即便是外用毒藥,只要掌握的當也無所大礙,不會粘滯在體內難于排出而發生毒副反應,【理論駢文】“且治在外則無禁制。無窒礙。無牽掣。無沾滯。”因此可制訂標準推廣使用,既安全又容易學習和掌握。 中醫屬于經驗醫學,在發展方面受到很多因素的引響,如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中醫流派、各家學說,經驗需長期積累,以及易教不易學等特點的限制,所致中醫發展很難形成現代化,科技產業化,市場化,而守正創新非侵入性的內病外治和外病外治是中醫發展的一條途徑,市場需求巨大,前景廣闊。
2實踐應用 2.1醫養結合,以醫代養,治未病 醫學的最高標準是安全有效,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中醫治病以人為本,醫養不分家,醫中有養,養中有醫,如何界定,必以有專業素養的醫生辨證論治,以醫代養。 “朱玲新罐法綜合調治”是以疏通調暢人體經絡腧穴為治則,調和則通順,不調和則堵則病痛經絡暢通就是“治未病”。 醫(專業)養(百姓日用而不知)結合大多以疏通經脈,調和臟腑,補益氣血,調和陰陽,排除雍堵瘀塞為養為治;治療舒適放松,有病治病,無病養生,強健身體,延年益壽,實為安全有效治未病的較好方法。 一個項目產品,有不同的藥配方,如何辨證論治還是需要專業的醫生來進行分型施治,每個人的身體,個體差異很大,所以同一個病癥也需區分虛實寒熱分別用藥,選擇對的養生就是最好的治療(治未病)。
2.2醫技結合,以醫(醫生)代技(技師),標準化運作 一個醫生可帶一個技師團隊,有標準可循的技術可擴大醫生的治療范圍和成長期,培養一個或很多醫生,就會有更多的治療團隊。培養年輕的醫學生,使之能盡快掌握內病外治診療技能而成為臨床醫生,是中醫外治的便捷之法。 2.3以醫代技接診流程: 流程:醫生接診--聞診望診--問診--切診手診--診斷--與患者交流達成治療方案 1內服,開處方到藥房取藥 2進入治療區----技師接診----詳細查看醫囑并和患者溝通----填寫療程治療信息表----進入治療操作流程----每次記錄填寫備案,并告知注意事項,操作中若有疑問需及時反饋醫生以指導進一步調整方法和用藥。 3感悟 3.1創新需要一粒種子 在長期的臨床過程中,我常思考這樣的問題, 3.1.1我常用綜合外治方法為病人治病,療效很好,病人也很多,但我自己卻很累,脊柱變形、腰椎間盤突出、類風濕疼痛,而忙碌一天治療的人數卻很有限。 3.1.2針灸治病雖簡、便、快、驗,但一提到針刺,人們就很懼怕。 3.1.3我學了很多東西,不想把他們一直帶到棺材里,希望把我的技術和經驗,傳給后輩們。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一直想要摸索出一套不用針刺,還能即舒適又能達到治療效果的方法,而且操作簡便,方便學習,可以教會很多人。 每天和技師、病患者們不斷溝通交流,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能讓技師們易于學習和操作的、有標準流程的外治方法——臍療(五聯療法:蒸臍、臍罐、推運臍腹部、艾灸、貼敷)。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運用,從開始針對減肥,繼而發現它不但對減肥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情緒、睡眠質量、精神狀態、便秘、慢性腹瀉、月經不調、不孕、改善面色、消退色斑等等。基于臍療的臨床成果和總結,我們又根據不同的病種設計研發了脊柱外療、失眠外療、舒調肝脾、調補肝腎、胃腸外療、養髓通脈、頸胸部外療、婦男科外療、頭部皮層治療、經絡足療等特色的外治療法,臨床效果明顯,舒適安全,得到很多病人的認可。
3.2種子需要土壤——感謝我的老師們 1974年我與醫學結緣,做了一名護士,并學到了一些簡單的西醫知識。中醫學院畢業后就在醫務室獨立工作,因為沒有老師帶,只能邊看診邊學習,當時病人很多,他們對我也很信任,讓我有機會迅速的成長起來,還能把所有學習的東西都用起來,用的最多的是針灸,包括放血、穴位注射和一些簡單的藥物外治,1991年我到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進修,其間所里還常年舉辦全國高級針灸進修班,每月一期,請到的都是當時很有名的一些老學究,講的都是一些瀕臨滅絕的好方法。這一年是我一生中學得最多也是收獲最多的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一些簡單快速見效的小方法,比如郭效宗老師的點穴治療;程莘農老師的針灸急救;程紅峰老師的耳穴診斷治療;曲祖貽老師的刮痧;吳希靜老師的艾灸法,賀普仁老師的火針療法,彭靜山的眼針療法,贊福科老師的推拿按摩振腹療法等等。 1994年我開了自己的診所,中西醫結合,內治外治結合,病人需要什么我就給到什么,我就是一個小小的全科醫生。其間跟隨文世杰之子文暄學習文家針法;積極參加了全脫產的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跟心理學家朱建軍老師學習心理“意象對話治療”技術;并師承與全國名醫流派管遵惠老師學習“管氏針灸”;在昆明圣愛中醫館做養生館學術帶頭人,外療部總監,技術總監;創建了易和堂中醫經絡館;至今開辦了自己的中醫診所任繼續臨床工作。
3.3實踐,一直在路上——培育發芽,養育開花,收獲結果。 實踐的過程是漫長的,40多年一路走來,學以致用,邊學習邊實踐,內外兼修,循序漸進,不知不覺走到了今天,回頭一看方才知道,我的一些治療方法的確與眾不同。 我一直有幸成為患者和技師之間的橋梁,專業能讓我把患者所需要的信息變成為他們所樂于接受的治療方法,把這些方法編纂好培訓技師,經臨床雙方對項目產品的療效反饋,做出不斷的療效跟蹤與調整,這種三方的密切銜接也讓我的設計更為妥貼。設計創作靈感源于自我、患者、技師三者不斷交流循環,不斷改錯提升 3.4患者是我們的“老師” 作為一個醫生,當患者找到了自己,自己就該責無旁貸的為病人著想,只要能解決問題并讓患者滿意,這就是一個好的方法,每次患者提出苛刻的需求,只要迎難而上,就會有新的突破。可以說患者是醫生的老師和驗證者,所有針對患者的治療方法都需要反饋驗證。當患者提出要求或需求時,那就是我們成長的機會,要求有時候是苛刻的,當我們想出辦法為之解決時,我們也就在自己的技術上提升了一步。 3.5自己是最佳的體驗受試者,設計創作靈感源于自我 醫生有時也需要感受一下病的個中滋味,由于身有病痛,才會更多的去思考和感受病體,用什么方法,該怎么治療,療效如何,為此在治療溝通方面也比較能理解患者,和患者多有共情, 我本患類風濕20余年,疼痛腫脹乏力常常困擾著我,所以我常不由自主的自我按摩,早上醒來就躺在床上做一些點撥揉捏疏通經絡,如臍療的腹部臟腑推拿、經絡推拿、頭部的皮層治療、運舌保健促循環、摩耳保健、面頸胸按摩、五腧穴拍手療法等等,長期下來自然就形成了一套從頭到腳的自我療法,再把這些療法編排到各自的項目產品中運用于臨床。
3.6傳承是技術生命的延續,也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感謝我的學生們,手法治療是一個苦累的活,有這么一群小年輕,不怕吃苦勞累跟著我并愛上了這個行業。這是一個學生交來的臨床心得: “在我的估量當中我在前期的3個月內績效比在原崗位會有較大的落差,既然選擇了,這方面我也早有心里準備,但當我在同事告知下,我本月的工資是全館最低時,天哪不會吧,其實第一個反應不是工資低,而是我沒有差到這樣的地步,拿最低的工資,當時有一會的失落……… ------連續給患者操作時,汗流浹背,汗水是不聽使喚的流,衣服都全濕啦,一天下來手腳都是酸軟的,有一天因操作6人,用力的方式不對些,整只手都抬不起來,那個瞬間突然想起師父問的一個問題,”做外治是很辛苦的,你們是否想清楚要走這條路?”當時也沒怎么想也就順口就回答了,想清楚啦,走的!,今天我也想清楚了,即使很辛苦,也想堅持走下去,放棄很簡單堅持一定很酷,雖然這個月做操作像個 “拼命三郎”樣,但我還是很感恩很喜樂,因為我知道現在的境況只是暫時的, ------從我6月份操作下來,我覺得做一個外治醫生的不易,外治操作的我們不僅僅是普通的技師或理療師,朱玲項目團隊的治療師,價值遠勝于普通理療師,而是解決問題的治療師及半個醫生,但我自己離這樣定義的價值相差甚遠,還需要不斷的與師父學習,在師父的執教上,能成為一個有價值能夠正真解決患者的醫者。” 我們有了技術創新之后,在傳承方面也要有所創新,由技師成長為醫生是我們正在前行的方向,如果醫專畢業的學生,在有標準可循的指導下,作為一個外治醫師,將會縮短個人成長期而盡快進入臨床。
好中醫.com(全國好中醫大數據云平臺)
運營中心:南陽市醫圣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