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者的代表人物馬丁·布貝指出,信息化時代,在商業、宗教、科學和教育中,人們總是會有意無意地被當著物來對待,學生僅如計算機里的數據一樣存在于許多人之中。用他的話來說,只是一種“我-它”關系——即個體總是將自己之外的外部世界看作實現個人目的的冷漠的工具。他用大學的現狀為例,說在大學里,一門課程就有200多人,老師只是機械地講授、布置作業、批改論文以及給出分數,很難記住每個人的名字,甚至很難記住到底那些人選了這門課,師生之間彼此疏遠,學生上完課,又被同樣沒有姓名的人所代替。
這樣的描述,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似乎更為普遍,一個時期以來,在放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幌子下,在某種利益的驅動下,在我們這個神奇的土地上,“千畝校園,萬人學校”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時尚,我們在興辦這樣的超大規模的學校的時候,誰也不會去考慮作為學校教育與商業活動工業生產的區別所在,在這樣的學校,不要說學生,恐怕就是管理者一年中恐怕也很難見上校長一面吧,更不要說有機會聊上一兩句了。
更為普遍的是,一些所謂的名校的班級學生數,動輒七八十,多則八九十早已成為常態了,試想一下,一位教師面對這么多的學生,除了機械化的、下意識地完成教學任務,他還有可能熟知他每天面對的這一個個體嗎?反過來說,做老師的不熟悉你的學生,你的學生又怎么會熟悉你呢?這就怪不得我的孩子所說的這樣的一個真實的情況了,她們高中階段,有位教了他們整整一年的任課老師,她們畢業十年后居然全班沒一人能夠想起他姓甚名誰了。有朋友告訴我說,還有更夸張的是,有學生居然搞不清現在他們某科任老師是男是女。
試想一下,師生們就在這樣陌生的學校中生活,教育教育對師生而言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呢。
在馬丁·布貝看來,師生間的關系絕不應當是一種冷漠的“我-它”式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當是一種感受對方情感“我-你”的關系,也就是說,師生之間恰當的關系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師生間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和追求,雙方以人的方式分享對方的生活。也就是說盡管師生在知識的積累和儲備上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用馬斯洛的觀點來說,就是“我關注自己的感受,也關注你的需要”。
作為一個具體的個人,我們要有一種“存在的勇氣”,時不時地去檢點我們的私生活,努力改變我們膚淺的信仰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有個體的自我感,不僅記住我們作為教師的職業本分,更應當有意識地、自覺自愿地去熟悉學生、了解學生、信任學生。也就是要充分地認識到我們更應到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要用我們的智慧去幫助學生釋放潛能,同時還認識到,在與學生的交互活動中尋找“人的潛能與智慧”的過程,我們也是一個受益者。所謂的“教學相長”其實說的也就是這樣的道理。
存在主義理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只有參與,才有可能創造,個體作為參與者投入其中,探尋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情感與觀點,才可能創造與自己相關的觀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師生雙方的“我”與“你”是互為主體的。“教育將個人看作是世界中的獨立存在——不僅是觀念的創造者,而且還是活生生的、感情充沛的存在。”(《教育的哲學基礎》P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