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泛指有學問和道德修養的人。至于“偽君子”,看看法國喜劇作家的名著《偽君子》,就知道那不是儒家文化的特色,到是資產階級文化的專利。所以不要據此把儒家文化污名化。任何文化都有其階級特性,也有其時代的拘限性,儒家也不例外。但無論什么階級,什么時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相處關系都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有客觀規律在里面,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就在于它的思想中有豐富的客觀規律。經過數千年的踐行,多次推到重立,改革完善,已被證實其中價值觀的通用性。
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君子為人應如大地一般,厚實和順,仁義道德,容載萬物。
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茍求,求必有義;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君子追求的目標是仁義。追求仁義,需要知,亦需要勇??鬃訉⑷?、知、勇當作君子之德。君子擔道行義,以張揚仁義為責。
總之,君子是孔子向往的一種理想化人格。就是要求做人要德才兼備,要超乎功利的誘惑,還要抵制實用主義短視,做一個高尚而又善良的人。對于現在的我們,很有借鑒學習價值,也有踐行和推廣的必要,做為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我們更有宣傳和保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