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為傳統(tǒng)中藥補益劑,最早來源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著的《內(nèi)外傷辨惑論》當中原文為:黃芪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術,以上各三分。也就是說李東垣方中的藥物劑量都不大,后世醫(yī)家使用補中益氣湯時,計量都會增加,趙獻可在《醫(yī)貫》中說:“古方只有黃芪一錢,其余各三分。薛立齋常用參、芪各半錢,白術一錢,當歸一錢,陳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進退加減,神應無窮。如病甚者,參、芪或三錢五錢,隨癥加用。”
補中益氣湯的藥物組成:黃芪,白術,黨參,當歸,柴胡,陳皮。
黃芪
方中黃芪為君藥,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作用。
白術
白術為臣藥,輔助君藥,增強補氣固表的作用。白術的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黨參
黨參為臣藥,助君藥增強補氣的功效。
當歸
當歸為佐藥,助黃芪,黨參補氣養(yǎng)血。當歸功效: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
陳皮
陳皮理氣和胃,可以讓諸藥補而不滯,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
柴胡
柴胡升陽舉陷,協(xié)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具有補中益氣,共為佐使。
補中益氣湯作為中藥傳統(tǒng)補益劑,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主治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臨床常用于治療內(nèi)臟下垂、慢性胃腸炎、慢性菌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chǎn)后癃閉、胎動不安、月經(jīng)過多;眼科之眼臉下垂、麻痹性斜視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方:升麻益胃湯,舉元煎,升陷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