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兒童也越來越“金貴”,部分家長遇到孩子生病時就會心急如焚,擅自給孩子喂藥
小兒用藥安全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小兒體格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都處于不斷發育的時期,因此,用藥尤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熟悉小兒不同發育時期的用藥特點
小兒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顯的特點,許多臟器(如心、肝、腎)、神經系統功能發育尚不完全,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
腸管相對較長,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腸壁薄,粘膜富于血管,通透性強,吸收率高,腎小球濾過率低,排泄功能差。
因此,臨床醫師和藥師應了解小兒各個發育階段的藥動學特點,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堅持合理用藥。
嚴格掌握用藥劑量
藥物劑量應根據小兒發育程度及病情進行調整。小兒用藥劑量是一個既重要又復雜的問題,由于小兒的年齡、體重逐年增加,體質各不相同,用藥的適宜劑量也就有較大的差異。
近年來肥胖兒童比例增加,根據血藥濃度測定發現,按傳統的體重計算劑量,往往血藥濃度過高,故肥胖兒童的個體化給藥也是當前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必須嚴格掌握用藥劑量,按體表面積計算劑量最為合理, 適用于各個年齡階段的小兒。
選擇合適的劑型及給藥間隔時間
選擇合適的劑型和給藥間隔時間可以提高患兒的服藥依從性,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為提高患兒依從性,可選擇一些添有果味的顆粒劑,部分藥物有栓劑的可使用栓劑,并選擇半衰期長的藥物,盡量延長給藥時間,減少給藥次數;
切不可給藥次數過多、過頻,必要時通過監測患兒血藥濃度進行問隔時問與藥劑量調整。
正確選擇給藥途徑
一般來說,能吃奶的或耐受經鼻飼給藥的嬰幼兒,經胃腸給藥較安全,應盡量采用口服給藥。
新生兒皮下注射容量很小,藥物可損害周圍組織且吸收不良,故不適用于新生兒。早產兒肌肉很薄,多次肌肉注射可發生神經損傷,最好不用。較大的嬰幼兒,循環好,可用肌內注射。
嬰幼兒可靜脈給藥,但一定要按規定速度滴注,切不可過快、過急。要防止藥物滲出引起組織壞死。避免使用高濃度的注射液,要變換注射部位,防止反復應用同一血管引起血栓靜脈炎。
嬰幼兒皮膚角質層薄,藥物很易滲透皮膚吸收,甚至中毒。因此,外用藥時亦要按規定給藥,切不可涂之過多、過厚,用藥時間亦不要太長。
嚴禁濫用兒童藥物
幼兒用藥要克服濫用現象,尤其是在農村及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濫用抗生素,濫用解熱鎮痛藥、濫用糖皮質激素、濫用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現象比較普遍。
抗生素的濫用
目前濫用抗生素藥物在許多醫院都為普遍現象,臨床醫生對于一些非感染性疾病經常采用抗生素治療,如單純性腹瀉、感冒發熱、腸痙攣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原體以病毒多見,占90%以上,僅少數為細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但抗菌藥物使用率遠遠超標。
小兒感染性腹瀉大部分為輪狀病毒和腸產毒性桿菌感染,而抗生素治療只作用于細菌,盲目應用抗生素既不能減輕癥狀也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易使腸道菌群發生紊亂,加重腹瀉以及耐藥性增加。
解熱鎮痛藥的濫用
解熱藥是兒科常用藥物,原則上3個月以下的小兒發熱應慎用解熱藥,在物理降溫無效的情況下可選擇外用栓劑以減少副作用。
當前適用于小兒解熱鎮痛藥品種劑型相對較多,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小兒解熱藥中最安全的品種。
而有很大一部分人超過推薦劑量使用,甚至把退熱藥當預防性藥用。有些家長由于對復方制劑成分了解不夠,易造成該藥的重復使用而使藥物使用過量,特別是對3歲以下的小兒更易造成肝、腎、血液系統等器官的損害。
糖皮質激素的濫用
部分醫生常將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藥應用,以達到快速退熱的目的,但如此用法容易改變熱型,掩蓋病情;
使用不當可促進細菌或病毒感染擴散而加重病情,使用過多還可降低機體免疫力,擾亂內分泌功能,影響鈣的吸收,甚至出現胃腸出血、高血糖等合并癥。小兒應慎用糖皮質激素,使用過程中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
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濫用
維生素類藥物雖毒性小,出現反應緩慢,但長期盲目使用也會產生人體內維生素不平衡,影響機體正常功能,造成維生素在體內蓄積過多而中毒,比如鋅,血液濃度達15 mg/L時則會損害巨噬細胞,降低患兒的抵抗力,大大提高了患兒患上腫瘤病的幾率。
維生素A、維生素D過量可出現周身不適、胃腸道癥狀、頭痛等慢性中毒癥狀。
小兒用藥一直面臨著嚴峻的現狀,兒童專用藥品劑型規格缺乏、藥品選擇不當,用藥劑量、給藥途徑錯誤等普遍存在,小兒用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因此,對小兒進行用藥時,結合患兒具體病理和生理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采用合理的劑量,最大限度發揮藥效,盡量避免藥物的濫用。
本文指導專家
藥學部 黎小妍 主任
博士, 主任藥師
2008年畢業于中山大學藥理學,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藥事管理、臨床藥學、藥代動力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臨床合理用藥、藥物不良,心腦血管疾病分子機制研究,在國內外雜志發表了多篇相關論文。
責任編輯:郭松青
初審:李饒堯
審核:簡文楊
審定發布:李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