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記者:張苑柯
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4.8%,網民數量位居全球第一達8.29億人,快速互聯網化的國情也在倒逼銀行業加快數字化發展。麥肯錫的報告顯示,能否有效應對數字化轉型,對銀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影響幅度在40%~49%,數字銀行比傳統銀行在效益上平均提升17%。
“我一直認為,數字化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是銀行整體經營管理理念的改變,而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金融壹賬通聯席總經理邱寒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
在邱寒看來,中小銀行當下的發展并不太均衡。新興的互聯網銀行伴隨著數字化誕生,沒有歷史遺留包袱,無網點的特質使其本身成為銀行業的“輕資產”銀行。四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科技投入大,科技能力也相對較強。中小銀行在數字化的發展中顯得最為薄弱。
數字化頂點是智慧經營
當前,作為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銀行建設也正在向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驅動的階段發展。銀行業對于數字銀行轉型已經達成了共識,全球正在進入數字化的新階段。
本月埃森哲發布的最新報告《后數字時代的銀行業》,調查了全球近800名銀行家。近一半接受調查的銀行家(47%)認為,人工智能將在未來三年對他們的企業產生最大的影響。比如,銀行可以通過使用人工智能來增強其業務,從而降低20%到25%的成本。而事實上,超過一半的銀行正在一個或多個業務領域進行試點或采用人工智能,還有20%的銀行沒有計劃實施人工智能或對其進行評估。
以智能客服為例,去年下半年,國有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全部上線智能客服。今年上半年,部分中小銀行和城商行也開始入場布局智能客服。
邱寒表示,從自己接觸的全國數百家中小銀行的反饋中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中小銀行都認為數字化勢在必行,主要差別存在于個體的數字化推進速度和數字化融合程度。
但是,中小銀行數字化發展面臨著幾大挑戰不容忽視。首先,地域性中小銀行的經營模式依舊以線下為主,業務模式影響數字化的推行。此外,中小銀行吸引科技人才存在難度。區域性中小銀行多立足于二三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很難吸引到數字化科技人才。這些都需要在未來的道路上逐一擊破。
據邱寒介紹,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銀行的數字化包含三個層次:首先是底層的基礎數據平臺,它既包含了所有業務產生的數據,還包含了外部生態數據。中間是核心業務層,即用數字化的技術去經營整個銀行的業務,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只有業務模塊真正深入做好數據化,下面的數據才能夠創造價值,”邱寒強調。頂層為經營決策層,需要針對不同經營管理場景,建立基于數據的分析決策體系。
“這必然不是一天能夠完成的,需要不斷優化。有效做到智慧經營,就是銀行數字化的頂點。” 邱寒認為,一個合格的數字化的系統,是可以打通各個不同的系統疆界的,做到客戶不論通過什么渠道和銀行或非銀金融機構發生溝通時,相關信息都可以被收納、合并、統一處理和反饋。
事實上,銀行在三個層次的發展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19)》就指出,27%的中小銀行缺乏公司級數據規范;46%的中小銀行初步搭建公司級數據管控體系和基礎規范,但應用尚未下沉到業務,數據互通程度不理想。
“此外,可以看到現下的銀行產品同質化依舊比較嚴重,這證明首先我們在產品上面的數字化能力就普遍薄弱,沒有做到個性化定制和定價的產品模式。”邱寒直言,產品只是一種基本的輸出體現,從前端獲客、客戶經營、產品設計、風控、運營客服五個方面來看,數字化發展都不均衡。
最容易發展的是前端獲客營銷的板塊,例如把數字化工具作為獲客的新渠道,由于見效較快,因此銀行的接受程度很高。第二個數字化發展較快的板塊是風控。然而,數字化運營才是銀行提升效率的核心。
5G時代的多維巨變
今年6月,我國正式發放5G牌照,中國通信行業正式進入5G時代,中國也由此成為全球最早將5G商用服務落地的國家之一。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在內的多家大型銀行紛紛宣布推出5G網點,建設銀行更是推出5G科技無人銀行。
邱寒表示,5G時代到來后,首先影響銀行的是和客戶之間的觸點變化——從提供線下服務到全面線上服務,從以銀行網點為線下主體到多種主體都可成為提供服務的線下銀行。
毋庸置疑,5G首先帶來的是速度,網絡提速使得移動互聯網化的業務比重直線上升。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G到4G的過程中,銀行離柜率連年攀升,2015年為77.76%;2016年為84.31%;2017為87.58%;2018年為88.67%。隨著手機銀行生態圈逐步形成,遷移成本越來越低、客戶選擇越來越多、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成為各大銀行鉚足馬力競爭的焦點。
此外,是網點的科技化綜合運用程度的提升。以新推出的5G網點為例,客戶可以憑借人臉識別、智能語音,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綜合運用,迅速辦理銀行業務、咨詢預約、感受各個場景下的個性化、專屬化服務。
同時,銀行也在不斷加強自助設備的智能化升級和自助渠道的普及,使其成為能辦理多種復雜業務的“超級柜臺”。華夏銀行在智慧柜員機上開戶僅需3.94分鐘,在柜臺上辦理時長達10分鐘的結售匯業務,在智能柜員機上的辦理時長縮短為0.67分鐘,速度提升了15倍。
邱寒指出,速度之外,5G帶來的是對底層系統的影響。“銀行系統目前仍然是相對中心化的,很多運算處理都需要在線下網點的機房內完成。全面5G后,甚至每一個移動終端都可以完成獨立的數據處理和傳輸。”邱寒進一步預測,銀行網點的物理性質也可能被不斷削弱,未來并不是銀行的網點才能服務客戶,咖啡廳、電影院、商場、超市都可以成為含有金融服務的接口,具備金融服務功能的網點。
“相較較早發展互聯網的歐美國家而言,中國的數字化形成了跳躍式的發展。從80年代到現在,互聯網已經發展近40年,依舊沒有發展到極端,而數字化的發展才僅僅經過十幾年。”因此邱寒認為,對于中國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